曹梟
(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濟南250013)
隨著科技的發展,空間信息的采集、存儲、管理和分析已經成為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輔助工具,這也是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必要手段。良好的國土空間規劃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通常采用GIS 作為國土空間規劃中的應用工具,能夠實現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最佳的梳理。
GIS 英文全稱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也稱為地理信息系統,是一種基于計算機工具對地球上存在的東西和發生的事件進行數據的收集成圖和分析,通過地圖的方式將這些事件以視覺化的效果呈現在眾人面前,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非常實用的價值[1]。
改革開放以來,高強度以及沒有任何約束的國土開發項目給我國的國土資源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壞,對我國的經濟增長以及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從而導致我國的國土自然基礎和經濟社會總量之間的失衡日益嚴重[2]。面對嚴峻的國土環境形勢,修復生態、減輕環境負荷是當前重要的一項任務。只有提高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優化國土空間的開發格局,才能鞏固自然資源生態安全,有利于建設美好宜居的家園。
由于國土資源涵蓋了自然資源重組以及生態環境的治理,國土綜合整治涉及多個方面和多個層次。在我國的國土空間規劃中,國土資源由自然資源、林業、農業、水利、交通等多個行政部門的參與,而這些部門又各自遵循各自的體系規劃,缺乏對應的銜接,使各個部門之間沒有形成統一的綜合機制。因此,在國土空間開發中出現了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的浪費,不利于國土空間綜合整治的全面推進。
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以及規劃,導致國土空間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無法統一協調,從而造就了國土規劃立法的滯后,再加上各個法律層次的不匹配,缺乏可操作性,使國土規劃的體制非常依賴國家政府部門。
國土空間規劃的協調性較差,導致各種規劃職能不能明確分工,國土空間規劃缺乏長期實效性。我國的國土空間規劃形成了城鎮體系規劃、國土規劃和主體功能區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過程中,國土空間規劃的專業性比較強,從而使之缺乏協調性。當不同部門之間形成利益沖突時,由于缺乏交流、信任和支持,最終也使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成為空談。
在傳統的發展觀念中,國家以經濟增長為主要目的,從而導致國土空間規劃的各項理念和內容比較滯后。因此,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對民生問題缺乏關注度。但隨著社會發展,無論是文化環境還是生態環境的問題,都需要有對應的目標和措施[3]。地方政府對國土空間資源進行隨意擴大時,由于缺乏和上一層國土規劃調控的聯系,各個部門之間無法充分發揮出空間統籌和管控的作用。
在規劃決策的過程中,需要各方參,參與者所考慮的問題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所以會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矛盾[4]。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規劃決策者、學者和專家對其進行規劃和決策。應用GIS 可以讓決策者和專家學者較好地分析和處理公眾提出的問題,并及時給予意見和回答。同時,在回答中可以將國家的實際情況與之結合,將最為合理的方案確定出來。
為了獲得更具有合理性以及科學性的規劃決策,在確定決策的問題后,需要實現對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空間數據包含了行政區域、主體功能區域等不同的地圖數據,同時還有圖片、航拍圖等數據,使得形式內容變得非常多。因此,建立GIS 數據庫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措施。除此之外,在對相關潛力的開發指標中,還需要將有關空間規劃的指標數據存儲在數據庫中。為了將所接收到的數據進行各種轉換和處理,就需要將數據庫的結構進行合理的搭建。
通常,相關的專業人士并不是國土空間規劃的主要參與者,而普通公眾才是主要參與者。普通公眾對于規劃流程和規劃原則的知識了解并不多,甚至不了解,所以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由于普通公眾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就需要供給他們良好的交互環境進行空間規劃學習,最終才能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規劃決策的有效融合。在傳統的國土空間規劃中,傳統交互方式不利于普通公眾的學習。因此,需要充分應用虛擬現實技術,在這個基礎上,構建國土空間規劃虛擬環境,使普通公眾全身心地融入環境中,實現對知識的獲取。
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主要問題,良好的決策內容需要建立在以下2 點基礎上:區域的實際情況和決策目標[5]。在這些過程中,需要普通公眾參與,從而形成空間規劃決策一體。為了更好地滿足結果并給決策參與提供保證,就需要深入討論以及優選國土空間議題。
總之,在國土空間規劃的研究中,現階段需要公眾參與到GIS 的應用中,使國土空間規劃無論在空間分析上還是在作用上都能夠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通過公眾的參與,使GIS 能夠獲得更多精準的數據,使國土空間規劃以及社會建設高質量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