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琳
(上海市浦東新區審計管理與信息中心,上海市 200125)
在工程項目建設快速發展與變化的現實背景下,如何釋放審計人員的工作壓力,將審計工作持續保持在高效率、高質量狀態,已成為工程項目審計工作人員面臨的共同難題與挑戰。因此,為了尋找解決對策,本文在討論與分析當前工程項目審計所存在問題與不足的前提下,對項目各參與方內部審計制度不完善、審計工作模式相對落后等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以期為審計人員更高質量地開展審計工作提供參考。
作為我國審計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內部審計制度是管理與監督經濟活動的一項重要措施。然而隨著現代化工程項目建設的不斷發展,建設主管行政事業單位和工程建設單位既有內部審計制度的弊端與不足日趨顯著,如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不完善、審計環節設置不合理等。
如何加強內部審計制度改革與建設,以適應新時代工程建設發展需要,可從工程項目建設所涉及的各利益方出發,加強各方的內部審計制度建設。
目前,我國大部分工程建設項目仍以政府財政投資為主,如鐵路、市政基礎設施、公路等,而且項目建設的管理與監督主體(包括審計監管)也為政府行政事業單位或政府委托的第三方單位。為了加強相關行政事業主管部門的內部審計制度建設,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優化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對現有經濟責任審計制度進行優化,不但可有效減少或避免單位負責人在工程項目建設領域的錯誤決策,促進工程項目資金高效、精準配置,而且還可提高該領域腐敗事件被揭露的概率[1],加強有關人員科學、客觀和依法履職的力度。
(2)優化內部審計各個環節。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的各個環節進行優化,可解決行政事業單位存在的內部審計工作重視程度低、內部審計制度不合理及財務管理人員不滿足審計工作要求等問題[2]。
除工程項目建設投資方或業主外,工程項目的其他各參與方,如設計、施工(包括總承包、專業分包、勞務分包等)、監理(投資監理、施工監理)加強各自內部審計制度的建設,不僅有利于規范監管工程項目資金依法依規使用,還可有效防止、切斷或抑制參與方人員之間的經濟利益輸送。因此,無論工程項目參與單位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有必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各自內部設計制度的建設:
(1)加強審計機構的專業性建設。許多企業為了節約人力成本,并未有穩定、成熟的內部審計團隊或專職審計機構,其對應設置的審計機構由企業的紀檢部門或財務人員組成或兼職。這樣不僅審計工程項目等領域的專業性不強,而且綜合素養不高,容易造成工程項目審計工作混亂、審計質量水平低等問題。
(2)注重審計工作的實操性。部分企業不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直接套用其他企業內部審計模式,只側重審計計劃以及審計報告編制等現象比較普遍[3],忽視審計工作效果,導致內部審計工作缺乏實操性。因此,工程項目參與方須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研究并制訂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審計模式,既要制訂切實可行的審計計劃,還要根據審計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編制審計報告。
(3)升級換代審計手段。少數企業,尤其一些小企業,其審計方式與工具落后,仍采取人工操作計算器的方式細查賬簿、憑證等,信息化、網絡化工具手段應用嚴重滯后,審計效率低下。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審計人員基于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采用細查賬簿、憑證等工作模式就能夠較為客觀地履行審計工作。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審計對象的環境條件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就工程項目領域而言,審計環境發生了以下變化:
(1)投資與規模越來越大,審計工作量明顯增加。過去單項投資金額突破1 億元的工程項目相對少見,尤其在市政基礎設施、園林綠化、環保等領域。然而,近年來這些領域工程項目動輒超過10 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工程項目也屢見不鮮,使得工程項目審計的工作量也成倍數或成級數地增加。
(2)建設環境越來越復雜,審計工作難度大幅增大。我國工程領域過去受技術與經濟條件制約,項目建設多集中于地形開闊、環境干擾少、技術成熟度高的區域(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尤為明顯)。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許多工程項目不僅越江、遁地、穿河、跨橋、過居民區的頻次日益增大,項目建設場地的平面與空間范圍不斷被壓縮,而且建設過程中遭遇不確定因素(如地下管廊、地下障礙物、臨近建筑基礎等)的概率也大增,導致項目建設環境的復雜程度與不定性陡增,使得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頻繁變更設計、更改技術工藝、調整施工工序等。為了確保工程項目順利成功的實施,不得不頻繁地調整工程項目的配套資金。這就要求項目各參與方的審計人員根據項目建設現場變化情況,及時跟蹤、掌握并調整審計計劃目標,對工程項目資金進行動態監管。
(3)四新技術應用越來越普遍,資金投入界定與審計的難度顯著提升。近年來在國家鼓勵全民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工程項目建設領域涌現出一批諸如大跨徑橋梁技術、超長隧道工藝、大斷面綜合管廊工藝、工業裝配式房屋建筑工藝、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高韌性混凝土材料、無人攤鋪機、無人壓路機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且這些四新技術在項目中應用的規模與集成度非常高。因而極大地增加了審計人員界定與審查應用四新技術資金投入的難度。
(1)加強審計人員專業培訓。在工程項目建設準備期與建設過程中,項目建設各參與方應當定期采取單獨或聯合的方式,對審計人員開展工程項目工況、重難點、四新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加強審計人員對工程項目情況的動態掌握,便于更加客觀、全面地做好項目過程與驗收審計工作,減少審計工作偏差與難度。
(2)建立全過程動態監管機制。各參與方可以建立由專人駐地、過程抽審、聘請第三方平行審計等組成的動態審計機制,不僅可以提高工程項目審計工作的精準性、真實性與科學性,而且有助于實現對工程項目資金進行動態、嚴格、準確監管的目的。
(3)借助現代化輔助工具。即使在各參與方人力成本投入不變的前提下,目前工程項目審計的工作量就已非常繁重。因此,為了減輕審計人員的壓力,可借助一些現代化的輔助工具,如:借助計算機專業軟件、大數據分析等信息化手段,整理、分析與歸檔各類審計材料,減少工作量,提高審計效率;借助BIM(建筑信息模型)[4-5],可以構建包括材料、重量、價格和進度等參數在內的信息模型,不僅有利于提升工程造價計算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工程造價計算效率,加快審計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借助無人機定期巡查[6-7],不僅可以幫助排查工程建設的危險因素,監測施工進度,而且利于審計人員更加深入、動態地了解與掌握項目審計的重點、難點,還可大幅減少審計人員(如項目投資或業主方審計人員)現場跟蹤與核驗的工作量。
在加強內部審計制度建設的同時,根據審計對象及環境變化,創新審計工作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與效果,防止或抑制工程項目建設腐敗,還可大幅減少審計工作量,減輕審計人員的工作壓力。工程項目審計工作需要各參與方及相關審計人員從實際出發,始終保持動態創新與改革意識,高效率、高質量、精準地做好工程項目審計與監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