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士尹
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都在發展變化,憑什么服務區的發展就該死守著一個框框一成不變?類似“交通+文旅”這樣的“花樣”,不但可以玩,有條件還應該多玩。
幾句閑言絮語,隨風遍滿東南;
不算文思所及,見笑各位看官。
數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
一盞香消茶冷,半生身老心閑。
前不久,全國首個文化體育主題服務區——雷公坳服務區在江西建成。除具備加油、如廁、汽修等基本功能外,還包含運動訓練場館區、實景娛樂互動區等八大功能分區及江西首個專業室內馬術俱樂部、首座萬種啤酒體驗館等省內首創項目,打響了“服務區+文體”的“第一槍”。開園以來,備受市民青睞,成為周邊運動愛好者心中的“打卡圣地”。
交通企業做文體產業,堪稱發展路衍經濟的新招。但它一方面在社會公眾中“叫好叫座”,另一方面卻在行業內引發了不同的聲音,幾種典型看法是:雷公坳不算服務區;服務區玩這些“花樣”,是“不務正業”。
討論這些爭議,有必要先了解雷公坳的“前世今生”,其前身為昌九高速雷公坳服務區,毗鄰南昌市紅谷灘新區,距昌北機場、南昌西高鐵站僅半小時車程。隨著城市框架拉伸,這段路逐漸變為城市快速路,原本的高速服務區功能也因此日漸弱化,逐漸成為閑置土地。為盤活土地資源,江西交投集團以“留、改、拆”的方式,變“荒地”為“寶地”,雷公坳也成為江西省低效用地開發再利用的首批試點。
在筆者看來,從廣義角度上講,雷公坳算是一座服務區,而且,類似“交通+文旅”這樣的“花樣”,不但可以玩,有條件還應該多玩。
誠然,從概念來看,如今地處城市快速路旁的雷公坳肯定不算高速公路服務區,其服務的主要對象不是高速司乘,優先滿足的也不是加油、維修、停車等基本出行需求。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行業的變化,服務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變化,其開放、共享的發展趨勢有目共睹。
今年5月,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印發通知,明確鼓勵建設線外服務區,提出打通服務區與周邊道路的連接障礙,打造開放型服務區。再如,5月底剛建成的雄安新區三條新高速公路,服務區均采用開放共享的運營模式,讓周邊群眾進得來,路上司乘出得去,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放眼望去,很多省份都在服務區“敞開前門,打開后門”上拿出不少新舉措。就連普通公路都在積極利用道班等設施打造自己的“服務區”,滿足公眾更多需求。由此看來,雷公坳這座天然與周邊無障礙、功能強大、可滿足一定規模人群顯著需求的大型道路基礎設施,算不算服務區,答案不言而喻。退一萬步講,即使它確實無法套用現有服務區的概念,只要能完美契合公眾的個性化新需求和企業的創新發展戰略,叫不叫服務區有那么重要嗎?
再談所謂“不務正業”。筆者認為,提出這種質疑的人想表述的其實是“不務主業”。目前,行業發展和企業競爭已步入深水區,創品牌首要主打差異化,拒絕同質化。說高速公路企業通過盤活存量資產,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不算“主業”,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進一步用事實和數據說話,早在試營業期間,雷公坳諸如馬術館和足球場等熱門場館,提前幾周就已“一票難求”,羽毛球、網球、健身中心等場館人滿為患也是司空見慣的景象。經測算,未來五年,這里將提供就業崗位超過2000個、年納稅金額可達5000萬元……公眾有需求,企業有需要,對行業發展有促進,對經濟效益有幫助,對社會效益有提升,試問還有比這更“正”的“業”嗎?
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都在發展變化,憑什么服務區的發展就該死守著一個框框一成不變?發展路衍經濟,關鍵靠創新,而創新需要打開思路,放開眼量,敞開胸懷,擴大格局,甚至要有試錯的勇氣和準備。有問題就積極解決問題,有障礙就全力掃清障礙。決不能還沒走出兩三步就畏首畏尾,束手束腳,自我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