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組建的裝備工業一司 (以下簡稱 “裝備工業一司”) 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 國務院決策部署, 在部黨組的堅強領導下,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行業發展, 圓滿完成全年各項任務。
一是全面保障醫療裝備和專用車輛的生產保供。 統籌協調地方主管部門和生產企業, 多方解決物資、 人員、 資金等問題, 先后完成負壓救護車、 醫用防護服壓條機, 以及呼吸機、 監護儀、核酸檢測設備等保供任務, 有力保障湖北省各地市州標準范圍內醫療裝備的應配盡配, 保障全國常態化疫情防控相關需求。 組織企業累計向全國供應負壓救護車3000 余臺, 各類醫療裝備30余萬臺, 核酸檢測設備3.8 萬臺; 向國外供應各類醫療裝備超過100 萬臺; 二是全面實現重點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 先后協調解決5000 余家整機企業和配套企業的復工問題, “一事一議”協調解決重點聯系企業280 余項個性化問題。精準推動汽車、 機床、 醫療裝備、 農機、 機器人等行業實現產業鏈協同復工。 開辟汽車企業產品公告管理綠色通道, 為企業提供自我承諾、 研發驗證測試結果替代等四項便企措施, 200 余家企業的4500 余個產品通過綠色通道解決了問題。建立保春耕農機裝備運輸保障協調工作機制, 推動160 家農機裝備企業短時間內全部復工, 有力保障春耕生產。
一是保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搭建汽車和基礎機械產業鏈供需對接平臺, “一對一” 梳理對接近800 個行業斷點堵點, 有效支持上下游企業開展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 協調解決多個國際供應商停產斷供問題, 召開暢通全球汽車供應鏈研討會并組織發布全球汽車產業鏈暢通倡議書, 呼吁業界共同維護供應鏈暢通, 形成開放、透明、 包容的國際化市場環境。 加快實施高檔數控機床專項, 12 米級雙五軸鏡像銑床、 1.5 萬噸航天構件充液拉深裝備等成功研制; 二是積極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推進智慧農機發展, 組織12 省市開展18 個無人農業作業試驗區建設, 涵蓋14 種典型農作物和8 萬畝試驗田。 健全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工程化攻關和高端醫療裝備推廣應用政策體系, 多措并舉推動冰雪裝備、 文保裝備等示范發展。 工業機器人年產量保持20%以上的同比增速。
一是健全智能制造推進體系。 研究形成新一輪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的政策導向, 發布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智能化服務化發展行動方案。 遴選確定七個智能制造標桿企業, 支持54 個高水平、 專業化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高44.9%, 能源利用率提升19.8%, 運營成本降低25.2%, 產品研制周期縮短35%, 產品不良品率降低35.5%; 二是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完成國家智能制造標準化協調推進組、 專家咨詢組、 總體組換屆。 已發布的270 項國家標準, 涵蓋了企業生產制造的全流程, 使我國逐步成為全球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領先者; 三是強化智能制造推廣應用。 在泉州、長沙、 佛山、 武漢組織開展四場 “智能制造進園區” 系列活動, 帶動地方、 行業、 龍頭集成商為近千家企業開展智能轉型服務。 編制完成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案例集, 推廣應用典型經驗模式。
一是汽車消費加速回暖。 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出臺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 增加充電樁、 換電站等設施的系列政策。 汽車行業頂住疫情沖擊, 產銷形勢加速向好; 二是引導新能源汽車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率先發布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 年~2035 年)》, 出臺 《關于修改 〈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 的決定》, 推動提升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水平。 在青島、 南京、 海口、 成都、 昆明組織開展五場 “新能源汽車下鄉” 系列活動。 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過2019 年, 連續六年蟬聯世界第一, 累計推廣量達550 萬輛; 三是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 修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應用示范管理規范, 推動道路測試共享互認。 支持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 組織上海、長沙等地開展規模化示范應用。
全國20 多個省市開放測試道路超過3200公里, 累計為70 余家企業發放超過400 張道路測試牌照, 安全道路測試里程超過460 萬公里。具備L2 級自動駕駛功能車型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推廣, L2 級智能網聯乘用車市場滲透率達到15%。 四是推進汽車企業產品公告管理 “放管服” 改革。 優化新能源汽車管理與財稅優惠目錄發布, 實現企業 “一次申報、 一并審查、 一同發布”, 修訂發布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 建立完善公告管理信息系統。 強化新能源汽車安全監管, 組織開展非法改裝專項整治, 嚴肅處理48 家生產一致性違規企業。
一是持續提升行業公共服務水平。 圍繞醫療裝備、 機器人、 智能制造等行業領域, 組織開展“十四·五” 規劃前期研究和編制。 建立重點行業企業監測機制, 強化運行分析與前瞻研判。 推動提升行業標準化水平, 加快金屬切削機床行業標準制修訂, 完成第五屆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換屆; 二是持續深化國際合作交流。 繼續加強與歐盟、 俄羅斯、 日本等地區和國家在汽車和智能制造領域的交流合作, 組織中歐汽車工作組、中德電動汽車合作平臺、 中日汽車處長對話、中德工業4.0/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組等會議, 在WP29、 APEC 等多邊框架下深化政策法規的溝通協調。 成功舉辦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 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等重大活動。
2021 年, 裝備工業一司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 三中、 四中、 五中全會精神, 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按照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部署要求, 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提升機械、 汽車行業和智能制造領域高質量發展水平, 確保 “十四·五”開好局, 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 周年。
聚焦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 保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一是提升工業母機發展水平。堅持重點領域應用牽引, 以成組連線示范工程帶動主機應用, 以主機攻關帶動部件配套。 推動基礎機械創新發展, 強化技術供給、 企業培育、 質量提升和新技術應用; 二是加快補齊重點領域短板弱項。 開展重大短板裝備成熟度分級和目錄動態調整, 引導資源聚焦發力, 強化首臺 (套) 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 以工程化攻關為抓手, 推動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創新突破。 組織企業開展農機裝備攻關, 強化農機農藝融合, 推動關鍵零部件和智慧農機發展。
一是狠抓汽車質量品牌、 安全水平和生產一致性。 推動汽車產業固鏈補鏈強鏈, 建立汽車產業創新能力和安全風險評估機制, 努力實現汽車品牌向上發展, 抓好汽車企業準入條件保持飛行檢查和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 全面提升汽車質量水平; 二是推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加快發展, 落實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加大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 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 鼓勵換電模式創新發展。 健全智能網聯汽車協同推進機制, 完善政策、 標準、 法規, 深度參與全球標準法規的協調與制定; 三是深化汽車行業 “放管服” 改革。 優化汽車企業產品公告管理, 建立常態化特別公示制度, 推動提高汽車產業集中度, 完善全鏈條全流程信息化監管體系, 開展汽車軟件升級管理, 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創新應用5G、 AI、 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成果, 面向未來布局發展新興產業。 一是推動醫療裝備發展應用。 印發醫療裝備產業 “十四·五” 發展規劃, 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和應用示范推廣; 二是加大冰雪裝備、 文保裝備等研發推廣。 強化工程化攻關和供需對接, 推出一批先進適用的冰雪裝備, 積極培育冰雪裝備與冰雪運動體驗、 冰雪旅游、 冰雪文化融合發展新業態。 推進數字化旅游、 數字化文物、 云展覽等發展;三是推動機器人和增材制造示范應用。 印發機器人產業 “十四·五” 發展規劃和增材制造產業創新發展指南, 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 開展機器人推廣應用和增材制造產業化應用試點。
印發智能制造 “十四·五” 發展規劃, 強化制造強國主攻方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定位。 一是提升核心能力。 遴選一批標桿企業和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帶動一批核心裝備、 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取得突破; 二是強化應用推廣。 開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 繼續組織 “智能制造進園區”, 全面加強宣傳推廣; 三是優化支撐環境。構建先進完備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推動地方政府、 產業園區、 行業組織等建設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
裝備工業一司將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增強對經濟規律、 市場規律、 產業規律、 企業發展規律的理解、 把握和運用能力, 提升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 推進改革開放, 深化汽車生產領域 “放管服” 改革措施, 持續推動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合作。 慎終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做好核酸檢測設備、 呼吸機等產品的跟蹤監測,組織企業穩定擴產, 保障常態化疫情防控需求。轉變工作作風, 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 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不斷提振工作精氣神, 邁好第一步, 見到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