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利平
應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的邀請,新加坡外長維文、馬來西亞外長希沙慕丁、印度尼西亞外長蕾特諾、菲律賓外長洛欽于3月31日至4月2日對中國進行友好訪問。東盟四國外長此訪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解讀為中國與東盟國家“拉幫結派”,其實那些人低估了中國與東盟國家情誼與合作的動力。
中國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習俗相似、文化相通,在一些國家存在不少跨境民族,有些跨境民族與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擁有密切的族緣關系。早在2000多年前,雙方通過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形成對雙方經濟和社會有著重要影響的絲綢之路、茶葉之路、瓷器之路、香料之路等。一些下“南洋”的華僑華人對在東盟國家傳播中華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東盟國家的語言、文化、宗教、生產技術等深深烙下中華文化的印記。與此同時,東盟國家的文化、宗教、物產等對中國文化也具有重要影響,比如東盟國家的香料促進了中國的醫藥和飲食的發展。
中國與東盟國家這種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聯系,是根植于雙方的深層土壤,也是任何地緣政治博弈難以撼動的。東盟四國外長集體訪問,“常來常往、越走越親的深厚情誼”就在于此。
2021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經過30年的風風雨雨,中國與東盟從對話關系,上升到伙伴關系,再提升到戰略伙伴關系,一步一個臺階,體現了中國與東盟戰略互信不斷提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東盟四國外長此訪有可能就全面提升中國與東盟未來30年關系達成共識,進一步落實“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中國與東盟30年的合作實踐表明,“危機驅動型”是雙方合作的重要特征。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雙方第一時間相互幫助、相互支援,從醫療物資到診療技術,從疫苗供應到疫苗技術,從綠色通道到快捷通道等,中國與東盟共同抗擊疫情的合作走在了地區國家合作的前列。
誠然,持續不斷的疫情對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和社會造成了巨大影響,但2020年中國是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了維護地區的產業鏈、供應鏈暢通,促進地區經濟和旅游業的快速恢復增長,中國與東盟正在探討“健康證明互認”模式,希望這模式早日落地,造福雙方人民。
緬甸變局是中國與東盟共同關注的地區問題。雖然中國與東盟都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但我們希望通過四國外長集體訪華,進一步凝聚共識,提出建設性解決緬甸困局的方案,促進緬甸早日恢復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服務于地區一體化的總體目標。
南海和平穩定是中國與東盟共同利益?,F在中國與東盟正在就“南海行為準則”進行談判,按照計劃今年將完成該談判。雖然雙方就“準則”具體內容有不同看法,但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準則”符合各方期待。當前需要各方排除外部勢力干擾,聚焦涉及本地區利益的“準則”談判,真正把南海變成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
東盟國家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先行區和試驗區。因為疫情,一些“一帶一路”項目在東盟國家建設進度受到了一定程度影響,同時,一些已經簽署的“一帶一路”項目還沒有真正有效落地。四國外長的訪問,將有助于雙方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合作。
2020年底本地區各國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新增長點。這個覆蓋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協定,是一個現代、全面、高質量、互惠的自貿協定,對促進中國與東盟的投資和貿易具有積極拉動作用。中國已經完成RCEP協定的核準,成為率先批準協定的國家。根據規定,2022年1月1日該協定將生效。四國外長此訪將可能進一步促進相關國家加快批準RCEP,推動中國與東盟合作邁上新的臺階。
總而言之,東盟國家奉行大國平衡戰略,“不選邊站”符合其核心利益。那種臆想四國外長集體訪華“選邊站”,既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事實。中國與東盟合作早已超越了傳統的地緣政治的博弈,已經深深扎根在雙方山海相連的大地之中。▲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