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
人權領域的尖銳分歧讓當前的中歐關系更為復雜,美國的推波助瀾則讓中歐關系更加微妙。是在美國的拉攏誘壓下甘心入套、火中取栗,在中歐分歧領域“愈挫愈勇”、糾纏不休,還是理智收手、堅持自主,與中方一道有效管控分歧并積極促進合作,將是對歐盟建設“戰略自主”能力的重大考驗。
在中美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歐盟不甘于隨波逐流,不僅提出了要建設不依附于大國的“戰略自主”方針,而且一直在試圖打造能夠用來參與博弈的政策工具和手段。除了在經貿、科技等領域豎立起保護的“盾”外,歐盟還一直尋求在軍事等硬實力不濟的情況下鍛造出具有攻擊性的“矛”,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攻守平衡的“戰略自主”,才能既置身于地緣政治博弈,又能進一步鞏固其國際地位和“道義”形象。
歐盟原本有一套囊括外交、貿易和發展援助手段的對外政策工具箱,但或是因為這些手段收效不佳,或是認為在大國競爭中力度不夠。近墨者黑,歐盟在形成其進攻性對外政策工具時“深受美國啟發”,不僅照抄了美國對外搞“人權制裁”的“馬格尼茨基法案”、在2020年特意推出一個“全球人權制裁機制”并將其法律化,而且為體現其“戰略自主”決心,歐盟在推出制裁機制后就放言要在今年一季度實施,并把俄羅斯和中國鎖定為“開刀”對象。
從決定“抄襲”美國人權制裁手段那一刻起,歐盟既陷入了戰略不自主的困境,也違背了其“維護多邊主義”的承諾,如果長此以往,“戰略自主”注定將失去方向,成為一句空話。利用所謂法律手段對外搞“長臂管轄”式的單邊制裁,本來是美國單邊霸權主義的標配之一,歐洲也是其受害者。中歐原本在人權領域就有對話合作的共識和機制,也有通過雙邊、多邊合作來共同反對美國單邊制裁的需求和動力。但歐盟將人權議題政治化、單邊化和武器化并針對中國,客觀上形成了對美國“戰略追隨”的態勢,不僅破壞了中歐的政治互信和對話基礎,也讓中方和國際社會對其能否搞清楚“戰略自主”的方向充滿疑慮。
由于中方反制裁的力度和范圍超出其預期,歐方在第一時間表現出“發蒙”“憤怒”甚至“報復”等不同的情緒化反應。尤其是在受中方反制最集中的歐洲議會,不僅少數受反制議員繼續嘴硬,一些黨團負責人還公開提出“要把中方取消制裁與審批中歐投資協定掛鉤”的無理要求。
歐洲議會是體現歐洲“人權優越感”的主要載體,不僅其“薩哈羅夫人權獎”常常碰中國的瓷,近年來更是動輒以“決議”“聲明”等形式對中國的內外政策和中歐關系評頭論足、橫加指責,此次其五名議員和“人權分委會”被列入中方反制裁名單,也算是名副其實、“眾望所歸”了。
根據歐盟的議事規則和審批程序,去年底完成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將在歐洲議會“過審”,如果不能獲得過半數議員的支持,協定就無法簽署并生效,中歐雙方七年的談判心血和未來更廣闊的經貿合作前景就可能付諸東流。
根據歐方自己的認識,完成中歐投資協定并順利簽署實施,既有利于歐方提振經濟、擴大對華投資合作,也服務于歐盟不盲從美國意志、在中美之間樹立自主形象的戰略考慮。如果中歐投資協定最終落地,將是迄今歐盟實現“戰略自主”的最大成果。
但如果真如一些歐洲人士所“希望”的那樣,最終協定在歐方那里由于“政治壓力”而難產,歐盟不僅將失去更廣闊的中國投資市場和發展機遇,也將失去在中美歐經貿格局中三足鼎立的能力,還將挫傷中方持續開拓深化中歐合作的意愿和動力,這對中歐來說是雙輸格局,笑到最后的就只有美國。
自以為在人權斗爭中裹挾歐洲“占了便宜”的美國還想“乘勝追擊”,布林肯國務卿日前喊話,一邊要求歐方“放棄中歐投資協 定”,一邊在歐美有重大分歧的數字稅和“北溪-2”項目等問題上寸步不讓,其潛臺詞就是要擠壓歐盟對外合作的空間,讓歐洲陷于經濟停滯而自廢武功。同時,讓歐盟的“戰略自主”失去方向而胎死腹中,重新回到對美國的全面依賴狀態,以維系美式單邊霸權。
歐洲在歷史上人文薈萃、智者云集,“火中取栗”這個成語就出自17世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更早的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提出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深刻思想。歐盟已經在人權問題上干了一件火中取栗、毫無戰略價值的事,但如果不吸取教訓,是有可能在中歐投資協定問題上第二次趟上“美歐價值觀同盟”這潭渾水的。
當然,歐洲議會的少數人終究做不了歐盟的主,人權領域的陰霾也遮掩不住中歐合作的光明,如果歐盟信奉的“戰略自主”真如其所言,不是選邊站隊而是要“在中美之間保持自主行動能力”,那么我們對歐盟知錯就改、回歸正軌的能力就應當有信心。▲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
環球時報20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