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發表于《歷史生物學》雜志上的一項最新分析顯示,包括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在內的陸棲動物,每27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且這一周期與此前科學家所稱海洋生物大滅絕的周期相吻合。
這項新研究還發現,這些大滅絕事件與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毀滅性的火山噴發——洪流玄武巖(大規模玄武巖漿在短時間內噴出到地表上來,100萬年內噴出10萬立方公里以上)發生的周期一致,后者為物種滅絕的發生提供了潛在原因。
6600萬年前,包括恐龍在內70%的陸地和海洋物種突然滅絕,這是一顆大型小行星或彗星與地球碰撞后導致的災難性后果。隨后,古生物學家發現,這種海洋生物的大滅絕(其中高達90%的物種消失)并非隨機事件,其似乎以2700萬年為周期發生。
在這項最新的歷史生物學研究中,美國紐約大學生物系教授邁克爾·蘭皮諾等人研究了陸地動物的大規模滅絕記錄。他們得出結論稱,陸地動物發生大規模滅絕事件的周期與海洋生物相吻合。
研究人員解釋稱,大滅絕事件并非唯一周期性發生的事件,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地球表面形成的撞擊坑的年齡也遵循與滅絕周期一致的周期。
天體物理學家假設,太陽系每隔2600萬年到3000萬年就會發生周期性的彗星雨,產生周期性的影響,并導致周期性大規模滅絕事件。他們解釋道,太陽和行星約每2700萬年穿越銀河系擁擠的中平面一次,彗星雨可能在這些時期出現,并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導致各種不好的環境:大范圍黑暗和寒冷、野火、酸雨和臭氧耗竭,從而殺死陸地和海洋生物。
(摘自《科技日報》 劉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