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宏梅
摘? ? 要:近年來,高產栽培技術在玉米栽培實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原有的玉米栽培技術已經被淘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呈現出明顯的優勢,除了可以提升玉米的產量,還有效地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率。采用先進的玉米栽培新技術,配合有效的田間管理,能夠確保玉米高質量生產。
關鍵詞: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田間管理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3-0019-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13? ? ? ?文獻標志碼: B
將高產栽培技術用于玉米種植中,可以有效提升玉米的產量,提高種植效益。近年來,高產栽培技術由于其優異的表現,廣受玉米栽培人員的青睞。對于優質玉米作物來說,為了提升其產量,要結合科學的田間管理,運用先進的管理技術,保證玉米的高產、穩產。
1?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1.1? ?玉米播種技術
選擇有效的玉米播種技術,播種時間的選擇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地選擇玉米種子。不同類型的玉米品種在不同的種植區域內,會產生明顯的差異。為了提升玉米種植的效果,可以選擇高產的玉米種類,還應改善玉米的抗病蟲害特征,綜合考慮后,選擇出苗率高、抗病蟲害能力好的玉米品種。
玉米播種時還應選擇最佳的時間段,確保可以按照播種方式來處理各類特殊情況。如果田間溫度比較低,一般在5月初或者4月下旬完成田間播種工作。針對北方地區來說,可以選擇較晚的玉米播種時間,正式進入玉米播種階段后,要科學地選擇玉米種子,將一些蟲蛀和霉爛的玉米種子及時剔除。
玉米在生長期間其根系比較發達,可以適應各種土壤環境,對種植要求不是很高,但是玉米的根莖非常粗壯,生長期需要大量的水分和養分。因此,在玉米種植環節中合理地選擇土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升玉米的產量。在玉米種植土地選擇的環節中,要結合玉米的實際生長需求,盡量選擇土壤肥沃、排水方便的地區,盡量防止在旱地種植玉米,從而為玉米生長提供豐富的養料。種植前要將土壤進行翻松處理,確保耕地松軟,含水量較高。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環節,合理地選擇玉米種子也非常必要,應選擇已經完全發育、顆粒飽滿的種子。
1.2 ? 合理選擇玉米種植密度
玉米種植密度的選擇要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地結合玉米的品種,也要分析當地土壤的肥力,從而確定好玉米種植的密度。在適當的時間段內,種植戶可以適當地增加玉米種植密度,確保玉米的生長有合適的空氣條件、光照和水分。處于生長期的玉米需要在合適的溫度下才能正常生長,種植戶應關注田間的溫度,合理地進行施肥。要想切實提升玉米產量,就要進行科學的種植,從科學的角度分析耕地質量、氣候條件和土壤溫度對玉米生長產生的重要影響。為了防止耕地土質產生不良影響,可以通過增加種子量的方式提升玉米的生長率。玉米種子會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合理地設置玉米田間播種的密度,不同種類的玉米在播種環節應采用不同的種植密度。在玉米播種期間,播種人員應及時檢查玉米的生長情況,針對缺水的玉米地及時補充水分,確保玉米在生長期間有充足的水分。另外,在播種期間還要定期施肥,保證化肥與種子之間有一定的距離。
1.3? ?中耕培土技術
近年來,中耕培土技術在玉米生產區得到廣泛的應用,采用中耕培土技術可以結合玉米水肥的供應情況,提升土壤的通透性,對土壤結構進行有效的調整。運用中耕培土后,可以及時將玉米地中的雜草清除,確保玉米根系良好地發育。尤其是在北方地區,受氣候和地域的影響較大,玉米作物往往在秋季會出現倒伏的情況,采用中耕培土的方式,可確保玉米具有抗倒伏效果。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還體現在晚收玉米等技術上,玉米作物在完全成熟后,種植戶不必急于收割,應延長玉米收割的時間,從而提升玉米的產量[1]。
2? ?玉米田間管理
玉米播種后,要進行定期的田間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玉米的產量。通常情況下,田間管理工作主要是對玉米的生長情況進行勘察,結合玉米的實際生長狀況,應用相應的管理措施,采用查苗和補苗的方式,確保玉米合理地生長。玉米種植人員在播種后要及時觀察田間玉米的生長狀況,分析玉米苗是否能夠正常生長,結合玉米生長的情況,制定合理的田間規劃。對于種植一段時間后還沒有出苗的區域,種植人員應采用補苗的方式,適當地補充水分,提升玉米的生存率。種植人員應將多余的玉米秸稈及時清理,防止其爭奪養料[2]。采用以上田間管理辦法,可以為玉米提供一個寬松的生長環境,為玉米高產穩產提供有力的保障。
2.1? ?切實做好玉米田間排澇及抗旱工作
玉米本身具有極強的抗旱能力,但是如果在極為干旱的地區種植,特別是一些高海拔干旱地區,干旱少雨也會影響玉米的產量。為了確保玉米可以避免干旱的影響,要全面做好田間抗旱工作,采用引水護苗的方式,農業技術人員要對玉米田間排澇技術進行有效的研發,也要關注玉米的抗旱效果。通過田間綜合性管理的方式,確保玉米幼苗免于旱災的影響。
2.2? ?全面防控玉米作物出現病蟲害
玉米作物在生長環節中很容易出現病蟲害,農業技術人員應采用綜合治理的方式,以預防為主,有效地降低玉米病蟲害的發生率。具體分析,技術人員如果發現玉米存在潛在的病蟲害隱患,應采取早期的防范措施,有效地降低病蟲害。對玉米生長的影響,在防控病蟲害措施中,應選擇施加農藥的方式,農藥應符合技術標準,防止有毒物質超標,采用科學的方式進行病蟲害的綜合治理。
2.2.1 ? 玉米病毒的表現及防治
玉米生長期間病蟲害對玉米產量產生直接的影響,玉米病毒是玉米生長中最常見的病害之一,多發生在玉米出苗期和長葉階段,玉米的葉子上會出現很多斑點。隨著玉米的逐漸生長,斑點會蔓延到葉子上,最終導致玉米的葉子上產生黃褐色的條紋[3]。此種玉米病毒對玉米生長產生的后果非常嚴重,會降低玉米的產量。在玉米病毒防治過程中,應采用噴灑藥物的方式。玉米播種人員要定期對玉米種植區域進行觀察,及時分析玉米的生長情況,當玉米葉子上出現較多的綠色條紋后,就應采用氧化樂果稀釋液對玉米進行噴灑,早期的預防可以防止幼蟲生長。
2.2.2? ?玉米大斑病的表現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在不同的發病時期出現不同的特征。大斑病發病初期,玉米的葉子上會出現灰色的斑點,隨著玉米的生長,灰色斑點會擴散到玉米的葉子上,最終導致玉米的葉子上出現黃褐色的大斑點。大斑病發病的末期,玉米的葉片上會呈現出灰褐色,葉子枯萎,對玉米果實生長產生消極影響。一般情況下,結合玉米的品種,農藥播撒在誘側區域內放置幾個誘捕器,誘捕器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采用三角形或水平放置的方式,不同的誘捕器要注意區分,防止相互影響[4]。需要15 d的時間,就要更換誘捕器。在高溫天氣,每7 d要更換一次。在誘捕器使用中要觀察玉米的生長情況,通過數據記錄的方式,定期分析誘捕器中病蟲的數量。結合當地的氣象情況和溫度等自然條件,確定誘蟲器是否可以將害蟲清理。安放誘蟲器時,在誘捕點30 m處放置。高溫天氣是害蟲生長的高峰期,應對田間害蟲生長的規律進行有效的分析,選擇合適的時間,在農作物布局的基礎上,對各類幼蟲進行有效的清理。
2.2.3? ?玉米螟的表現及防治
玉米螟是一種鱗翅目害蟲,其幼蟲因進入滯育期而越冬,逐漸變得耐寒。為了研究農藥使用的有效性,在玉米螟的全身測量了4種代謝酶的活性:檸檬酸合酶(CS)、乳酸脫氫酶(LDH)、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無凝滯并滯育了適應5 ℃、-3 ℃和-16 ℃的幼蟲。在不滲血的幼蟲中檢測到最高的CS活性,反映出活躍的發育,而在接近0 ℃的溫度下滯育的幼蟲中記錄到最高的體外LDH活性,證明了代謝向厭氧代謝轉變[5]。然而,凝膠中的LDH活性表明,乳酸的產生是在0 ℃以下引發的,兩種氨基轉移酶的活性在非定居幼蟲中最高。在滯育過程中,氨基轉移酶催化L-丙氨酸和L-天冬氨酸的產生,與轉氨反應和克雷布斯循環都密切相關。因此,應結合玉米螟的特性合理地使用農藥。玉米螟是玉米生長期間常見的病蟲害,對玉米的生長狀態產生很大的影響。在玉米生長狀態分析時,如果發現玉米苗上出現很多小孔,說明玉米已經受到玉米螟的為害。玉米螟的幼蟲會進入到玉米的內部,對玉米的花絲進行侵蝕,將剛生長出的玉米籽吃掉,對玉米葉產生很大的破壞,玉米螟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對于玉米螟的防治,一般是采用農藥噴灑,引入病蟲害的天敵,在藥物噴灑環節,要對玉米的規律進行了解,確定好藥物噴灑的最佳時間。在抽穗期間對玉米地進行藥物的噴灑,可以將大部分玉米螟及時地殺死。
3? ?結語
在玉米種植階段采用各類高質量栽培技術,可提升玉米的產量。在種植環節中要重視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合理地選擇種植土地和玉米種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玉米的生產效益。
參考文獻:
[ 1 ] 譚詩燕.低熱河谷區早春辣椒套種甜玉米高效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20,37(7):75-76,78.
[ 2 ] 馮健英,邢東海,許洛,等.河北省夏播青貯玉米綠色高效關鍵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20(7):80-81.
[ 3 ] 周長軍.優質高產玉米鵬玉17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20(7):63-65.
[ 4 ] 李振英.淺談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推廣存在問題與解決措施[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6):171-172.
[ 5 ] 程遠星.山區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研究[J].新農業,2020(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