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
啟功先生在信后面加了按語:“季直當時鄉譽原不佳,于此但見常熟(指翁同龢)愛才之篤。”偉大的人物,生前得到家鄉人喜歡很難,死后反而被家鄉當成寶貴資源,真是挺普遍的現象
張謇這個恩科狀元的科舉之路,非常曲折。
他家境不過小康,而且是剛剛脫貧不久才奔的小康。如果生在唐代及以前,那么張謇是不會有任何考中機會的。唐代科舉,實際上是一個世家大族內部的選拔機制,而且很多時候,考試之前結果已經內定了。
宋朝以后的科舉,才比較注重公平性的問題。但是,制度規定上看到的理論上的相對公平,和實踐上無處不在的不公平,兩者可以是并行不悖的。
首先當然是起點不一樣(教育資源不平等?)??赐砬迕说膫饔洠瑒硬粍泳褪俏辶鶜q開始學四書五經,三四年就全部讀完,起點和效率都高得嚇人。
張謇后來回憶,他啟蒙老師水平卻是這樣的:“非特不知四聲,并平仄聲亦不了解?!睂懺娭v平仄,是起碼的要求。老師自己都不懂這些,那張謇學的就都是錯的,這種水平怎么可能進考場寫試帖詩呢?
后來張謇的父親給張謇換了一個好點的老師,于是只好重新從頭學起。腦子里已經有了錯誤的知識,那要擰過來是很難的,尤其張謇又是那種特別刻苦的人,學過什么都記得特別牢。但是張謇硬是都擰過來了,擁有了考取一個秀才的實力。
但問題是,有考秀才的實力,不見得就可以順順當當去考。
要報名參考,有很多要求:比如應該“身家清白”,不能是倡、優、隸、卒等賤民。
張謇祖上雖然窮,倒并沒有踩著上面的雷區,理論上講并沒有問題,然而實際操作上,卻有問題。
因為你的報考信息填完了,還要有人擔保你填寫的情況屬實。要有一個廩生“認?!?,還要五個來參加考試的童生聯保。張謇這種情況,你要有人愿意為你認保、聯保,人家會跟你要錢的。
因為他們家屬于“冷籍”。
張謇自己的說法,就是“凡三世無隸名學官為生員者”,你們家祖上三代,沒有考中秀才的,就是冷籍。
還有另外的說法:“冷籍者,雖身家清白,但三代無人與考,其子孫出而應試,則群詆為冷籍。”祖上三代沒有人考過秀才的,——不一定要考中,但一定要有人考,——就是冷籍。還說,有些人家,明知道自家孩子不行,也會逼著孩子去考一下秀才,就是為了避免自家成為冷籍,那么萬一將來孫子是讀書種子,去考也不會被歧視。
這兩個說法不同,但未必矛盾。法律上說,本來就是沒有冷籍這個概念的。這是已經是考試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的那些人,不希望再有人來分享考試制度的好處,或者你想來分享這個好處,你要給我們交入場費。內卷程度淺一點,三代沒人考秀才的成了冷籍;內卷程度深一點,就像張謇說的,三代沒人中秀才就成了冷籍。又或者,兩種都冷,但冷的程度不同,相應的花費也不同。
張謇家是冷中之冷,所以要有人來認保、聯保,要花很多的錢。
張謇的老師就出了個主意:到外地去認個不是冷籍的爹,就可以省錢了。
于是張謇就到如皋去認了一個爹,以張育才的名字,考中了秀才。
但問題是,張謇一個海門人,跑到如皋去參加考試,這叫“冒籍”。冷籍是潛規則,不違法,相反官方還時不時有指示,要求不許歧視冷籍;但冒籍是真的違法的。
但是,一般說來冒籍就如同高考移民,都是從難考的地方跑到容易考的地方去。張謇倒不屬于這種情況,他就是因為害怕潛規則,結果真的觸犯了規則。
這件事后來給張謇惹來了無窮的麻煩,好在了解了情況的官員,對張謇卻都非常的同情。因為他確實不是學渣想換個地方就當學霸,而是一個努力又聰明的苦孩子,因為不知道水有多深,結果被人坑了。而且這事其實是他爸和他老師操作的,我們現在也還是經??吹?,很多好孩子碰到怎樣坑娃的爹媽和老師。
后來張謇開始了自己的游幕生涯,欣賞他的大人物越來越多。不過外面的名人再怎么欣賞張謇,當時南通的秀才跟張謇似乎一直都不對付。
1892年,張謇考進士落榜,翁同龢給江蘇學政溥良寫了封信,推薦張謇,信里當然說了張謇很多好話。這封信保存下來,傳到溥良的曾孫啟功先生手里,啟功先生在信后面加了按語:“季直當時鄉譽原不佳,于此但見常熟(指翁同龢)愛才之篤?!眰ゴ蟮娜宋?,生前得到家鄉人喜歡很難,死后反而被家鄉當成寶貴資源,真是挺普遍的現象。
(作者系大學教師、歷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