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 郭輝
摘 要:企業環境責任(CER)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企業、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學界對企業環境責任的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理論尚不成熟。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企業環境責任的概念界定及衡量、動機及影響因素分析、表現形式及后果分析、相關立法及規制等四個方面。未來我國的相關研究應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積極借鑒國外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國企業環境污染和企業環境責任履責現狀積極推進。
關鍵詞:企業環境責任;文獻回顧;綜述
中圖分類號:F27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34-0021-03
企業環境責任是指企業在環境方面的社會責任,它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環境責任的關注與研究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國家。從企業社會責任誕生之日起,企業環境責任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除了企業社會責任之外,企業公民、商業倫理等CSR相關概念亦將企業環境責任囊括其中。隨著我國企業環境污染后果的顯現和企業環境責任的缺失所引發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企業環境責任也逐漸成為國內學界關注的熱點。
一、我國企業環境責任的概念界定及衡量研究
雖然企業環境責任的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但是目前對于企業環境責任的概念沒有明確的界定。馬燕(2003)提出,企業環境責任是在關注自身與股東利益的同時,出于對社會共同利益和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考慮,自覺將自身行為約束在道德和法律框架內,維護經濟發展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廖小平、梁小利(2009)認為,企業作為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責任主體應當對其帶來的后果負責。企業環境責任是企業在責任倫理的引導之下積極承擔相應的環境治理與保護、并積極履行環境補償義務等責任。同時,從企業作為“理性經濟人”的角度出發,企業環境責任也不應弱化企業的追求利潤的本質,應當是利潤與道德的結合。林紅珍(2011)提出,企業環境責任是其應當履行的社會責任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企業不可推卸的責任。曹鵬(2012)提出,企業履行環境責任不應當被視為企業的利潤折損和額外負擔,從長遠角度看,企業環境責任是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和自身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對企業賦予的新的使命和責任。賀立龍、朱方明、陳中偉(2014)將企業環境責任界定為通過一定經濟機制的規范與引導,具體表現為企業在遵循社會福利的基準之上合理地使用和配置環境資源,對企業環境責任的評判標準是根據其對環境資源的利用是否促進了集體福利的最大化。黃衛華(2016)認為,企業環境責任的核心價值訴求是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地發展經濟。
二、我國企業環境責任的動機及影響因素研究
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可以看作是對未來進行投資,可以提升企業的聲譽和社會形象,使得企業更有競爭力。從外部看,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受到來自政府、消費者、投資者、社會輿論等多重壓力。這些壓力客觀地改變了企業所面臨的激勵和約束,成為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動力源泉。馮小宇(2008)認為,目前我國對于環境責任的承擔仍處于一種觀念、行動上被動的狀態。企業對于環境責任的履行很多時候是對政府政策、社會輿論及產業鏈中跨國公司等合作伙伴施加壓力的應對之舉。企業更多的時候是把履行環境責任當作削減企業盈利的減項,其短視的行為忽略了履行環境責任給自身帶來的潛在效益和競爭力。要解決環境問題最重要的是,以市場機制讓企業自覺自愿地采取環保手段。宋建波、李丹妮(2013)認為,我國對企業環境責任與環境績效的相關性研究存在理論與實踐的不足,譬如理論上的概念模糊、實踐上的環境績效評價、信息披露機制建設缺失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因此,我國企業的環境績效評價標準和信息披露制度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完善。企業在此基礎之上才會把環境責任主動地轉化為企業的戰略行為,從而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統一。趙一強、張云(2013)通過回顧歷史上的“斯密之謎”,發現利己與利他存在自洽性,回歸斯密對人性的多元性解釋并借用馬斯洛需求取向理論,吸收利他主義的最新研究成果,構建了利己與利他相統一的解釋系統,提出了強化企業環境責任需要綜合采用三種規制方式,即環境命令—控制、市場激勵和自我規制。王德發、曹素文(2020)通過對企業環境責任與企業價值的共存關系進行研究,并且得出結論:雖然履行企業環境責任與企業的短期內部價值呈負相關,但是從宏觀和外部市場來看,卻與企業的長期外部價值呈正相關關系。
推動企業環境責任發展的影響因素包括公司規模、財務杠桿、資本密集度、固定資產狀況、財務狀況、行業敏感度、股權結構、股票風險、股票市場表現、高管薪酬激勵、高管股權激勵、產品市場競爭等。比如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要求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履行環境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義務,將公司的環境政策、環境成本以及突發環境事件等及時向社會披露,以便投資者可以充分考慮和衡量企業現有或者潛在的環境風險,進而做出正確的投資決定。馮司妙(2013)通過研究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重點研究了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環境績效和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企業履行環境責任與其財務績效呈正相關,并且這種影響的作用方式最主要的是通過對環境績效的影響來實現。姜雨峰、田虹(2014)認為,利益相關者壓力、制度壓力均與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呈正相關。而其中的倫理領導是利益相關者與政策影響到企業環境責任的中介,倫理領導離不開其自身的利他性價值觀和綠色創新理念的樹立。周衛中、趙金龍(2017)根據第九次全國私營企業調查問卷數據,依據社會情感財富理論,對以中小規模家族企業為主流模式的我國民營企業環境責任行為進行研究,考察家族涉入與企業環境責任履行的關系。研究發現,家族所有權和管理權涉入對民營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家族企業在環境責任履行上并沒有表現出更多的優勢。同時,國際化經營是家族企業環境責任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國際化經營減弱了家族涉入對企業環境責任履行的負效應。
三、我國企業環境責任的表現形式及后果研究
鄧翠華(2009)提出,企業環境責任最主要的表現是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責任,即企業的活動應將自然的承載力與自我修復能力納入考量范圍,企業的行為不能突破環境承載力的最低限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對自然的開發力度。同時,企業環境責任也需要將“代際公平”的原則作為衡量企業環境責任的標準。韓德余(2012)提出,對于企業環境責任履行情況的衡量可以對照國際的環境責任績效指標體系標準,同樣,國內的相關環境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等也可以被定義為符合性指標。其中,財務指標、環境管理績效指標以及低碳指標都是可以被量化的,通過對層次分析法及模糊綜合評價法的運用,可以構建出合理的企業環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高展、金潤圭(2012)通過運用不完全信息重復博弈方法,運用重復博弈模型分析雙邊激勵機制對跨國企業環境責任履行行為的影響,研究表明,企業領導者會選擇博弈雙方共贏并走向合作的行為,因此通過對組合策略的采取來改變博弈參數,決策者會選擇承擔相應的環境責任。趙天燕、孫濤、郭文(2013)通過研究統計年鑒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環境污染統計指標,運用指標測算區域環境綜合增長系數,從而將企業環境責任履行狀況系數化,且通過對江蘇省2005—2010年環境污染指標數據進行檢驗。最后得出結論,即江蘇省環境污染增長速度開始放緩。姜晶花(2013)提出,企業長遠的發展離不開對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進行關照,這需要企業有一種“共生”的理念,而不是只顧及企業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企業必須承擔超出經濟利益的環境責任。王丹、李玉萍(2014)從公司治理結構的角度出發,建立多元一次回歸模型,研究環境責任指數與董事會規模、股權集中度及管理層持股比例等這幾個因素的相關性。研究表明,監事會規模與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呈負相關性,而其他因素不存在相關性,并對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從公司治理結構層面給出了建議。
四、我國企業環境責任的立法及規制研究
在法律層面上,在呼吁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背景下,我國有關部門應創設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同時企業自身也應積極承擔企業的環境責任。高清、趙彩鳳(2011)認為,企業應被冠以“新生態人”的身份,因此在刑事法律中應將企業的環境刑事責任納入考量范圍。于企業而言,企業環境責任的法律認定和相關環境法律法規的建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業自覺承擔起環境責任。企業生態人的刑事責任制度需要“風險規制”理論的指導,同時還應建立獎勵與懲罰并行的制度,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法律法規解決企業環境污染及逃避責任的問題。張宇慶(2013)認為,企業提供服務和產品給社會的前提一定是以遵守環境法律法規為前提。企業作為主要的資源開發利用、排污排廢的行為主體是必須主動承擔環境責任的,而對于其規制的方式可以通過簽訂合同的形式來實現,即貫徹權責統一的原則,企業應主動支付環境污染的治理費用和生態修復費用。殷鑫(2014)認為,當前我國生態環境責任尚未法律化,因此企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不會主動承擔治理及修復的成本和責任。對環境正義及企業環境責任的立法是當務之急,只有建立起相應的法律制度,才能明確企業的環境保護責任。陳旭(2017)認為,我國企業明顯缺乏履行環境責任的主動性,大部分企業往往會為了企業利潤最大化而破壞生態環境的平衡性,甚至選擇轉移環境污染的成本。對于其背后成因的探討,除了企業自身環境責任意識的淡漠,主要原因還有我國對企業環境責任的法律法規仍不夠完善,存在立法、執法及司法方面的不足與漏洞。因此,想通過健全的法律法規來規制企業環境行為還存在一定的困難。當下對于嚴密的法律法規、有效的執法手段及健全的司法救濟制度的確立至關重要,這是引導企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的關鍵之一。陳冠華(2017)認為,我國企業環境責任履行不利與環境責任立法的滯后有緊密聯系。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是對公共利益的維護,也是公平公正的責任理念的體現。企業環境責任可以分為環境法律責任和環境道德責任,因此,環境法律也可以分為“剛性規制法”和“柔性促進法”。剛性規制法具有強制性,通過懲罰性措施規制企業的環境污染行為,柔性促進法具有一定的彈性,通過激勵措施引導企業承擔更高標準的環境責任。
我國企業環境責任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因此相關理論還不是很成熟。在倫理層面上,盡管“責任”是倫理學關注的重要對象,但“企業責任”卻在倫理學領域中仍然存在諸多爭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國企業界對其環境責任的認識與實踐。學界應在借鑒國外關于CER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企業環境污染和履責的現實,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盡快推進我國企業環境責任的倫理建設,乃至法律依據的建立,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廖小平,梁小利.企業環境責任的倫理考量[J].倫理學研究,2009,(4):31-35.
[2]? 宋建波,李丹妮.企業環境責任與環境績效理論研究及實踐啟示[J].中國人民大學報,2013,(3):80-86.
[3]? 趙一強,張云.企業自愿承擔環境責任的動機之謎——基于利己與利他的統一[J].改革與戰略,2013,(2):54-58.
[4]? 王德發,曹素文.環境責任與企業價值的共存關系研究[J].財會通訊,2020,(17):71-74.
[5]? 陳冠華.企業環境責任立法問題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3-48.
[6]? 唐金愷,郭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環境倫理審視[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6):32-42.
[7]? 楊修志.淺析杜威對“經驗”與“理性”概念的改造[J].漢字文化,2018,(18):100-101.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WANG Wan,GUO Hui
(School of Marxism,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Abstract: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CER)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s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societ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research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s academic circles started relatively late,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 are still immature.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four aspects: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the analysis of motiv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the analysis of manifestations and consequences,and related legislation and regulations.In the future,Chinas research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ctively learn from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status quo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performanc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Key words: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literature review;review
[責任編輯 毛 羽]
收稿日期:2021-01-06
基金項目:2017年江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公民生態意識培育體系構建研究”(17JYB013);2017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綠色發展視域下的生態教育:理論、實證與政策”(2017ZDIXM093)
作者簡介:王婉(1995-),女,江蘇揚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環境倫理學研究;郭輝(1974-),男,陜西西安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從事環境倫理學、生態文明理論與地方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