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芳 趙國正
摘 要:縣域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和基礎,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點。改革開放以來,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推動、地方資源的適度利用、執政者的正確決策,中國的縣域經濟各具特色并蓬勃發展。選取浙江省上虞區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上虞區化工產業發展的實踐經驗、特色,并針對上虞區經濟轉型升級的不利因素,提出上虞在經濟轉型發展中的創新對策,以期為縣域經濟發展轉型提供參考。
關鍵詞:紹興;上虞區;縣域經濟;發展特色;發展瓶頸;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34-0058-03
上虞區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視察浙江系列講話精神為指導,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以加強人才培養、經費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推手,落實各項目標,統領好經濟工作,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與全面發展。
上虞是以化工產業為主導的經濟實力較強的百強區。2019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785家,工業總產值1 561.3370億元,營業收入1 517.0903億元,利稅總額2 079 678萬元,年均增長7.4%;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5個,企業利潤96.7350億元。2019年,上虞區入選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試點(《2020年紹興市年鑒》)。2020年,上虞區經濟總量1 044億元,首次突破千億,按照上虞區70萬常住人口計算,整體實現了經濟發展質的飛越。
一、上虞區上下游化工產業集群概述
上虞區是浙江省14個重點化工產業集聚區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特種氟材料、紫外光引發劑、分散染料、過氧化物、抗生素等重要的研發和生產基地,其全年生產的維生素E和維生素A市場占有率全球領先[1]。
化工是上虞區支柱產業和引領產業。現在,上虞區已經形成醫藥化工、照明電器、輕工紡織、光伏、綠色能源、機械裝備六大產業群,是浙江省工業強市試點區。
一批產業鏈上下游的龍頭企業,如龍盛、新和成等為代表的企業致力于向新材料方向延伸;一批“專精特新”的冠軍企業,如皇馬科技、中欣氟材等,選擇將研發中心落戶上虞,之江股份智能機械電器產業園、中化藍天高端氟材料產業亦落戶上虞,在全省走在前列、別具特色的新材料產業鏈“鏈長制”列入省級試點。
目前,上虞區積極搭建新材料創新平臺、轉化平臺、產業基金、產業聯盟,并設立研發中心、創新中心,加快產業升級,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已經形成以凱誠新材料、新和成公司等為引領的新材料產業群,以及引領現代醫藥行業的京新藥業、康龍化成等為產業集群。據統計,2020年上虞區化工產業全年實現產值614元,同比增長14.1%。
二、上虞區經濟發展特色研究
自2017年開始,上虞區把握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契機,以“循環高效、綠色安全、數字引領”為目標,以精細化化工產業為重點主導,將化工產業這一“鄰避產業”發展成為中國制造產業集聚區之一,2019年上虞區被評為“綠色化工園區”。
(一)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實踐創新
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發揮協同發展理念,以“產品、企業、工業園區”三個層面的發展為核心,以強化綠色發展頂層設計、強化企業綠色技術自主創新和產業化應用、強化循環經濟共生網絡構建、強化全過程安全環保監督、強化管理能力智能數字化提升“五個強化”為主線,經過近五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進一步提升和創新以產業生態環保為核心的化工綠色環保產業。
(二)“抱團取暖”,實現產業空間聚集和產業轉型升級
2019年,浙江省政府《關于高質量建設“萬畝千億”新產業的指導意見》出臺,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以“關閉淘汰、搬遷集聚、并購重組、提升發展”四個一批方式整治提升化工產業,實現了新材料產業的歷史跨越式發展[2]。截至目前,上虞區已有115家新材料企業家,形成以電子信息、高分子、鋰電池及功能性金屬為主三大材料的產業鏈。如新和成、龍盛、中欣氟材、皇馬科技等企業積極尋求合作,實現強強聯合,打破國外高分子材料領域打壟斷問題,實現產業鏈與供應鏈深度融合。“最多跑一次”“不見面招投標”“一碼管地”等改革試點成效明顯。
(三)增加科研創新投入和產出,加快創新驅動步伐,推進企業產業擴容
創新是企業產出高效的驅動之源,高質量創新可以進一步釋放生產力,并提升企業生產、研發積極性與活力,促進企業可持續與長遠發展。上虞經開區制定系列政策,特別是在研發設備投資獎勵上制定“多投入、多補貼”政策,規定投入1 000萬元以上,政府即可給予投資額的20%,最高達60%[3]。如上虞龍頭企業—上虞中化藍天氟材料有限公司以新能源領域為突破口,在研發生產銷售人員的攻關下,實現了鋰電池市場的新突破,并且成功擠入PVDF黏結劑世界一流車企供應鏈。近年來,化工行業實現“一園式”集聚,將化工產業全部搬遷至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統一合作,統一管理,加強聯合。產業發展更為綠色安全、循環高效。新引進新材料項目30余個,總投資超500億元,如之江股份智能機械電氣,投資50.8億元;中化藍天高端氟材料產業鏈項目,投資50億元[1]。
(四)開拓新能源供應鏈,積極加強國際合作,拓寬海外市場
以各大龍頭企業為引領,強化上虞區的產業競爭力,提升新材料產業鏈。以浙江新和成為例,在2015年以前,所需要的PPS(聚苯硫醚)樹脂原料的中國企業主要依靠進口。2015年,龍頭企業新和成企業先后國內的上虞本地龍頭企業閏土公司與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合作,形成了在PPS關鍵原料、聚合、改性、纖維為一體的產業鏈建設。至2020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高達7.22億元,2020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約30%。
三、上虞區經濟提升發展中的瓶頸因素分析
2021年,《2021年中國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白皮書暨2021年賽迪百強區》排行榜顯示,上虞區位于中國百強區第77位,落后于浙江寧波鄞州區、北侖區,杭州余杭區、濱江區、蕭山區、西湖區,紹興柯橋區、越城區,溫州鹿城區。2020年,上虞區國內生產總值達1 043.8億元,其綜合實力躋身浙江省前二十強,但上虞區經濟出現發展瓶頸,經濟實力不如周邊的柯橋、蕭山、余姚等地增速快,總體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地理區位優勢不明顯
上虞位于紹興市東北部,東鄰寧波余姚,南接嵊州,西連柯橋區、越城區。處于杭州和寧波的中間,長期受到浙江省其他相鄰百強區的產業、人才、資源的競爭以及日益的內卷化競爭影響。從已公布的杭州都市圈規劃分析,并無上虞區;杭州都市圈中,亦在加緊推進軌道交通和市域鐵路建設,上虞區被排除在外。高端制造業建設,寧波市的慈溪和余姚為寧波工業資源的提供地,上虞區也同樣受到競爭和擠壓。
(二)不利的化工產業因素
上虞以化工產業作為其支柱產業,雖然其工業實力強大,但化工產業所排放的廢氣、廢水等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威脅到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也制約了上虞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據《2020年紹興年鑒》統計,2019年度,上虞區工業廢水排放量3 609.21萬噸,工業廢氣排放量796.00億標立方米,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1 859.10噸,工業煙(粉)塵排放量1 022.48噸。雖然上虞區政府加強環境監督,開征環保稅,各大企事業單位也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問題。但截至2019年,其所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多種難以降解的有害物質,每噸工業廢水中有害物質六價鉻12千克、含砷45千克、含鉛81千克、含揮發酚128千克、含氰化物49千克、含石油類6噸、含化學需氧量14 758噸。
這些物質一般難以降解,一旦排放到地下水之中,就會對人們的身體、環境造成巨大危害。同時,未經有效治理的廢氣一旦排放到空氣中會進一步加快環境惡化的演變速度,進而導致污染性天氣的出現。如六價鉻,是毒性最大的鉻,為吸入性急毒物,對環境具有持久危險性。
此因素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引進和人口的發展會受到長期的影響。
四、以化工產業為主的縣域經濟轉型發展對策
(一)化工產業要與精細化產業融合,實現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
未來的化工與精細化產業向綠色、環保、可持續方向發展是上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上虞區作為浙江省14個重點化工產業聚集群之一,必須為化工與精細化產業提供新科技、新賦能。至此,上虞化工產業更應服務于精細化工產業的未來發展,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優化產業鏈,精準招商,加強平臺建設。上虞區走產業集群化優勢已初露端倪,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應積極牽引優質項目的產業鏈企業,培育和發展高端、前沿的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新格局;精準招商,加強招商隊伍建設,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局面;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為企業提供優質的營商環境;全力打造杭州灣高端智能制造大平臺和高分子新材料全省“萬畝千億”產業平臺,提升產業鏈協同制造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吸引更多企業落戶于上虞。
2.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強交通網絡布局。加快5G基站建設、智慧高速、互聯網等領域布局,建立數字化、智慧化交通網絡;加快推進交通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融杭聯甬接滬”大灣區交通通道,加大政府交通投資,盡早構筑“外聯內暢、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網格。
3.加大數字化監管力度,強化全過程安全環保監督,加強環保建設。數字化改革改變了時空限制,實現了管理的透明化和實時化,實現與民眾需求的無縫對接,提升群眾獲得感。數字化改革、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政府、企業的良好互動,政府應主動作為,全面掌握產業發展態勢,科學規劃產業布局。企業也應該積極引進先進設備,降低成本,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環境污染。目前,上虞區的產業協調創新中心已建成安全環保應急指揮中心,對轄區內98家化工企業進行“點、面、域”三級布局層層監測。同時,實行“一碼管地”多跨場景現實應用,承擔起平安狀況“晴雨表”和社會風險“預警器”的責任。
(二)突出產教融合,推進創新園項目和人才機制建設
深化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化工企業研究所在行業研發方面的合作,引進一批高精尖項目和高層次人才。如引進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等3所高校,在校生共2萬多人;大學研究院13所,建立院士工作站30家。積極推進科技園區、產教融合創新園等項目建設,累計引育高層次人才206人,新增就業大學生6.6萬名,為上虞區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形成新的城市建設格局,提升上虞區域檔次。
(三)進一步走數字化經濟轉型之路——上虞特色e游小鎮
e游小鎮以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為基礎。e游小鎮的數字產業,需要一流的政策環境和良好的專業素養,不僅給上虞區帶來大量的人才、投資、就業崗位,最重要的是它不會對環境帶來污染問題,表現出數字經濟的旺盛生機和活力。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數字產業項目,優化環境,加大宣傳力度,重點打造一批上虞區數字經濟創意產業基地。
發展教育,引進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發展引領時代的數字經濟這兩項措施是上虞區執政者正確面對上虞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做出的非常重要的發展舉措,改變了上虞區單一化工產業發展的局面,對于上虞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結語
上虞區的經濟發展是浙江省乃至長三角中國化工經濟發展的縮影,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意義,因為化工產業而實現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地方社會經濟長期居于全國前列。但化工產業發展面臨的長期困擾問題即環境污染解決起來困難重重,在環境問題日益得到民眾重視的今天,一定程度上又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和人才吸引的障礙。所以,長期而言,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新的產業的引進,“騰籠換鳥”政策實施,依然是化工形態縣域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1]? 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從“鄰避產業”到“美麗經濟”蝶變?[EB/OL].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網站,2020-08-17.
[2]? 上虞道墟鎮“四個一批”整治提升化企業——關停淘汰一批搬遷集聚一批[EB/OL].浙江環保新聞網,2016-04-06.
[3]? 2021年1月13日在紹興市上虞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虞區政府工作報告[N].上虞日報,2021-03-11.
[責任編輯 辰 敏]
收稿日期:2021-03-16
基金項目:2020年度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高等教育區域服務的實現路徑研究——以上虞區為例”(Y202045359)
作者簡介:周建芳(1978-),女,浙江衢州人,講師,碩士,從事高等教育、江南社會史等研究;趙國正(1981-),男,山東濰坊人,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高等教育、社會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