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桃園 蘇小強 儲波 韓振卿 王翠薈
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 陜西西安 710065
根據多年的施工經驗總結,分析抹灰填充墻與混凝土結構交界處抹灰裂縫發生的原因,歸納起來講:①材料的組成及性能不同,混凝土的主要組成材料是水泥、砂、石、粉煤灰和外加劑等,填充墻材料的主要組成是粘土燒結磚或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塊或加氣混凝土砌塊,混凝土和抹灰填充墻在相同溫度和濕度的條件下,因熱膨脹系數不相同,所產生的熱脹冷縮變形應力也不同,混凝土較砌體變形要小[1]。②因施工人員在組砌砌體時,砌體兩側端部砂漿不飽滿,與混凝土結構面未頂緊,砌體沉降時間未達到14d就開始頂部斜插磚的施工等原因造成的。③現階段砌體拉結筋普遍采取后植筋的技術措施,期望借助于這種技術,提高填充墻與混凝土結構的有效連接,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組砌過程中因施工人員技術水平的差異,墻體灰縫控制不當,為了使拉結筋完全壓入灰縫中,使用砸、扳等施工方法,導致拉結筋松動,失去了真正的拉結作用。在砌體沉降變形后,墻體邊緣缺少約束作用,致使填充墻最邊緣處砂漿發生脆性破壞,導致砌體與混凝土結構交界處抹灰層出現裂縫[2]。④抹灰作業前對交界處基層未進行加強處理及抹灰成形后的養護不當造成的,為填充墻與混凝土結構交界處抹灰開裂留下了質量隱患。
砌體與混凝土結構交界處抹灰裂縫防治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各項技術的支持,還需要施工人員根據工程實踐經驗總結,以科學性原則與施工工藝性原則為指導,從管理層面加強技術管控,做到技術交底與培訓先行,樣板引路實踐,提高施工人員的思想認知程度,明確施工工藝流程和操作要點,為防止砌體與混凝土結構交界處抹灰裂縫提供技術保障,進而克服抹灰裂縫發生的機率[3]。①科學性原則,依據設計圖紙要求,盡可能在抹灰填充墻選材上,其性能與混凝土結構相匹配,在室內外環境溫度、濕度影響下,兩種材料的線膨脹系數大體上一致。②施工工藝性原則,根據不同砌體工程制定施工技術方案,加強技術交底與培訓,讓施工人員明確工藝流程和操作要求,現場做好樣板指導與驗收,然后展開大面積施工。在施工過程中跟蹤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改進,確保每一道施工工序符合既定的方案,從而在工藝上控制砌體與混凝土結構交界處抹灰裂縫的發生。
隨著建筑施工工藝的改變,墻體模板的多樣化確保了混凝土墻體、頂板的外觀效果不斷提高,簡化了抹灰層,可以直接批膩子的同時也增加了抹灰填充墻與混凝土墻交界處容易開裂的質量通病。如果交界處處理不合適,一旦出現開裂,即使修補后,也會很快再次開裂,如此反復,即影響業主又影響企業的聲譽。一般針對抹灰填充墻與混凝土墻的交界處,通常采用建筑膠粘貼耐堿玻纖網格布、無紡布嵌縫帶等措施,但通常效果不是很顯著,開裂現象還是較多。因為現在抹灰通常使用的水泥砂漿或者是混合砂漿,水泥會因溫度、濕度等環境原因產生裂縫,而抹灰填充墻與混凝土墻交界處屬于受力較集中,開裂現象也較普遍。為達到有效的控制墻體裂縫,在交界處采取預留八字口填充抗裂砂漿及粘貼網格布能有效控制裝修后期的開裂現象[4]。
抹灰填充墻與混凝土墻交界處填充做法用于先抹灰后批膩子的填充墻與直接批膩子的混凝土墻交界處防止裂縫的控制措施。
在填充墻抹灰時,與混凝土墻體交界處緊貼混凝土墻體側預留一個八字口,在預留的八字口內填充抗裂砂漿,待抹灰完畢七天后,抹灰層應力釋放大部分后,進行填充抗裂砂漿施工。刮膩子之前用抗裂砂漿在交界處粘貼200mm寬的耐堿玻纖網格布。確保后期交界處不產生開裂。

(1)施工步驟:填充墻砌筑→填充墻抹灰施工→預留八字口→填充抗裂砂漿→粘貼網格布→批膩子施工
(2)填充墻砌筑施工時,必須保證砌塊出場齡期達到規范要求,且頂部斜砌時間至少在墻體施工完畢7天后進行施工。
(3)預留八字口施工。分層抹灰施工完畢后在抹灰層上強度之前,用工具在與混凝土墻體交接處拉開一個八字口(寬20mm、10mm,厚度同抹灰層),因為水泥砂漿會根據溫度、濕度等原因產生裂縫,預留八字口就是為了釋放環境變化導致水泥產生的收縮、膨脹應力。
(4)填充抗裂砂漿施工。待抹灰的水泥砂漿自然干燥、收縮完成之后(7天后),把八字口內殘余的水泥砂漿及雜物清理干凈。進行八字口內填充抗裂砂漿施工,填充時必須分層,讓抗裂砂漿完全與抹灰層接觸保證嵌固密實,嚴禁不停揉搓,防止形成空鼓[5]。
(5)粘貼網格布施工。填充的抗裂砂漿達到一定強度后(24小時后),用抗裂砂漿將雙層耐堿玻纖網格布粘接于八字口表面,網格布每邊與基體搭接100mm。
為了切實提升填充墻與混凝土結構交界處抹灰縫縫治理工作,工程技術人員應進行施工總結,結合工程實例,對抹灰裂縫產生原因進行客觀分析和治理評價,提出預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反復論證,在此基礎上,從多個維度出發,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手段,實現混凝土結構與砌體交界處抹灰工作的施工質量,最大程度的避免裂縫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