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浮塵
成天一針見血,
自認快意恩仇。
苦心尋章摘句,
風雨中猶清醒。
所謂生民立命,
過眼便成浮塵。
文章若能濟世,
應問懸壺之人。
參加“四好農村路”示范縣評選時,縣領導帶我們去示范路上體驗,一路描繪藍圖、介紹產業、展示成效,口若懸河、雄心勃勃、成竹在胸。而考評組從路況、路容、安保、擋防、標志等考評要素逐一梳理下來,發現該路可做示范的閃光點匱乏,不達標的內容反倒很多。
同事淡淡地問了句:“咱這條路示范什么呢?”
縣領導微微皺眉:“產業呀!”
同事連忙解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評選的首要條件是建好,其次管養好,然后是運營好。路通村美、路產融合、路景相依,是示范的追求。產業帶動當然重要,但這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縣領導有點激動,責問局長:“你們啷個搞起的嘛?不是說都滿足要求嗎?咋個還有問題嘛?”
同事是堅持原則的榜樣:“領導,農村公路的責任主體是縣級人民政府,示范縣評選應該是縣里的事喲!如果是示范交通運輸局,從辛苦程度上講,我看你們問題應該不大。關鍵還是要縣里的支撐呀!”
是的,縣級主體責任發揮不是現場發飆或演雙簧,除了資金保障外,政府可以整合政策、人才、資金等資源,動用行政、經濟、社會等手段,將農村公路放在更加宏大的背景中去構思、謀劃。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益,減少浪費,一舉兩得。
但顯然,此時氛圍不利于工作。為緩解尷尬,筆者解釋了設置100公里示范路指標的初衷:展示“四好”形象、賦予公路個性;讓公路更有特色、讓社會印象深刻、讓參與者在示范創建中體會創造的獲得。畢竟,產業路與扶貧路、示范路與普通路之間,應該有所不同。
縣領導若有所思。
其實,特色一直伴隨著公路成長,是公路重要的標志,甚至代表了一個時代,或者具備某種特征。例如,路側挺直的白楊,建控區外黑色的電線桿,烙下了早期公路的印跡;沿溪線、越嶺線、回頭彎展示了山區公路的形象;特長隧道、特大橋、容錯設計、人性化設施,代表了現代公路的特點。
近年來,“四好農村路”持續火爆,幾輪篩選下來,創建工作已經遭遇瓶頸——底子深厚的所剩無幾,靜心研究的鳳毛麟角,該說該做的都被人占據——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短短的9個字,很難再出新意。
最為關鍵的是,各地在路容路貌、小景小品、服務設施、安保工程等方面持續用力,有的甚至做到了極致。而你抄我抄、東拼西湊,很快讓公路失去了個性特色。
一線的同志很委屈,別人這樣做都評上了,輪到自己為什么就不行了呢?這也是縣領導的困惑。
原因很簡單,同質化會收緊工作通道,讓示范走進死胡同。百花齊放才是該被鼓勵的工作方向。
從這層意義上講,示范創建要大膽走出成功者的窠臼,避免不動腦筋的簡單抄襲,避免不切實際的盲目拔高,做好自己、做出特色,切合自身的公路特色,解決好問題,在同類型縣區中占據高點,才是一條最好的捷徑。
“一縣一品牌、一路一特色”盡管有些嚴厲,但行業該思考突出公路個性、提高公路可識別度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