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民
(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100000)
傳統的造型訓練基于大量的寫生和歸納提煉出造型元素,然后進行重組后設計運用;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形式邏輯已經不適合現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節奏了;當今時代,人們看手機的時間遠遠大于“修道士”一樣的長時間基本功訓練的時光消費, 學習的動力來自于興趣或者目標性的驅使, 而理工學校的學生開始并沒有這樣的前期基礎,入學前思維方式均建立在邏輯思維的模式上,只是學習產品設計還是需要由內而外且最終在產品形態與功能相協調的整合中得以體現其價值。
傳統的造型能力需要大量寫生體驗到提煉抽象的過程,少則2~3 年,多則不能確定時間。 產品設計的制造實現大都以機械化批量化為前提, 造型的語言多建立在工業制造和批量化的基礎上, 所以形態基礎訓練多以幾何造型作為訓練的平臺, 而不僅是理解為幾何造型元素來源于有機形態的感悟。當前,信息與智能處理的方式正在引領機械制造的方向, 準確的對應性訓練可以銜接生產且符合工藝流程, 這也是現代設計理念對于工業設計的貢獻;工業化、信息化作為生產的載體和輸出的工具還是不能代替思想的,思想是需要不斷變革和創新的,我要說的是我們的思維預見性應總能夠超越工具的約束, 走在工具和技術的前面,這就是設計創新的生命力。 案例是精品設計的縮影, 如何總結和形象地呈現都可以用案例的形式來表達,組織編纂好案例的內容,遠比文字的敘述更詳盡和生動,尤其是對于抽象形態的感悟和認知。
目前造型的研究方向大致分為兩個,一個是外部形態視覺研究,另一個是內部形態成因研究;外部視覺研究側重概念性的外部形態成型研究;內部形態成因研究需要落實到具體的材料結構和功能體現上,形態塑造相對會有些約束,但這對于從推理邏輯思維的角度來解釋,這種造型演繹相對可以找到驗證的依據,便于標準化量產;過去的外部形態研究強調心里感受的較多,訓練也大都以視覺審美為基礎,雖然自然界外部成型的原因有其自然進化和發展的必然條件和規律,但人們心理層面的影響則相對主觀的許多,這給評價帶來了主觀化的不確定性,其實這也沒有什么奇怪的, 藝術本身就是主觀對于客觀的強化和表現,如果主觀是客觀的自然再現,那就不稱其為是藝術了;本文重在形態視覺的變量形式研究和案例表達。
側重藝術設計的造型方法和案例現在有不少參考資料,也相對比較成熟。對于產品形態造型的方法過去一般都嫁接在構成藝術的基礎上,這是常規傳統的訓練模式,也可以繼續沿用。 而對于產品形態造型的規律則還在探索中,原因是藝術形態學習模式雖然是以感性入手,對于不同的產品形態研究有可借鑒的通用性, 但一涉及內在的功能結構,單純形態的造型方式則略顯被動,需要與多種因素協調調整; 在改良產品設計中造型改進是常見的狀態,造型的核心思想應體現在合理的永恒的變化上,固定不變的樣式是不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的。 而形態變化如何與產品功能融合與共生,符合生產和消費規律,這確實需要深入地思考和應對;本文的思考點就在變與不變的認知上。所以我提出客觀條件主觀化,既變量化研究,可以分類系統化橫向展開,而不是邏輯的推理,這與功能技術的分析是不同的;為什么審美不能冷靜下來、統一起來呢?不能,因為個性與生活方式的差異化是客觀的需求。
藝術設計形態在構思和學習中都提到元素問題。這是把分析的方法引入到藝術教育中去的一種方式,但這種方式有答案確不能復制驗證, 也就是說沒有統一的答案,這就是藝術設計實踐教育的特點,過程性比結果更重要。 我個人認為, 產品形態不能僅沿用構成藝術要素進行設計,但可以對其造型進行評價,在產品形態設計過程中,點線面構成元素不是單純的形,它已經轉換成‘材料,功能和結構’上去了[1],離開了這個層面簡直是寸步難行,無法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產品造型設計,如果脫離這個規律只能做出個‘模型’而已。學習設計專業的學生應該在第一階段完成形態造型的基礎課程;第二階段,要從產品形態的應用要素入手,開始新的要素研究和探索;第一階段的審美探求是無止境的, 它帶給設計師情感的表達和高雅的審美思考,而美的精神移植運用到產品上,需要承載物質功能的量化內涵,這就是“材料、功能和結構,“這3 個要素落實到圖紙上,針對每一個方案來說,它會是相對的可行的,通過批量化生產,它是可以重復的,好與差也是可驗證的,可以改進的。 產品的創新與發展是整體的,形態作為內容的一部分,與其功能元素相結合,最終具備商品的價值。
產品形態元素:材料,功能與結構;我們說功能部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由不同的人群根據需求設計發明的,尤其是原始創新層面。當一個產品出現了很多年,技術相對成熟穩定,那么在提升它的穩定和質量的時候,不同的企業和設計師會持續進行改進和再創造。這個時候,我們設計師參與的會更多一些。 問題是如何做到從形態的設計到提升產品的整體質量,不僅僅是好用,應與審美有機融合為一體, 很難說外觀與功能相剝離的設計存在。 好了,這個時候可以進行形態變量既從共性趨向個性化,深入對材料、工藝技術和行為的設想和再創造。
對于一個成熟的功能載體來講,造型也就有了相對穩定的創新根基,設計可以開始了。 但對于形態構思的初始階段,是很難從一個無形的原理入手的;首先需要界定一個廣義的功能載體加上抽象形態符號,然后是進行模塊化分類。 形態設計也可以從使用方式開始,那么這個使用方式應該是具有代表意義的,典型化的或抽象的概念;比如旋轉,按壓[2],提升,連接,推與拉,手部的適合方式、足部的適合方式、人與機的契合;無論是客觀的功能還是人的行為,合理的功能方式都是我們形態需要賦予的內容對象之一;另外,有些功能是不需要動作結構外化的,有些是數字抽象的符號,這些則用綜合元素符號加以處理即可。
前面提到功能的分類應落實到具體的行為上, 這樣便于操作和外化呈現, 抽象概念的符號常常易于幾何形的表現,功能的分類應具有一定的明確性,這樣的案例設計和實踐才易讀懂; 產品的改良訴求和個性觀充斥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選定一個范圍進行歸納和概括。比如飲食行為,居住行為,出行方式,常用生活狀態等等,選定一個案例范圍,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當然特定形式的亞通用性也是存在的,只是實際選擇時需要做一些針對性調整;通用性的造型處理方式可以設計廣泛的與此結構方式相近的產品形式, 這也就解釋了案例作為推廣目的所在;盡管有的時候,功能形態往往與造型(美學)形態相對立或者混淆,當理清設計順序的時候,這都不是問題。
產品的功能質量影響到這個產品好不好用, 落實到形態上就是產品的外觀是否準確地傳遞出產品的功能用途和內在的精神象征。 它的外觀可以通過形態、結構、肌理和信息等等傳遞出來,靜態的功能形態也包括動態的交互的形態,如果當下某些形態元素的潮流存在于當代的社會且已經成為主流,這應該被認為是抽象形態設計的思潮且應關注。功能性結構形態相對嚴謹,甚至精密,常見于產品內部構架,不可忽略其影響到外觀的結構框架,這些內部構架應作為基礎形態服務于當前的形態秩序,服務于維護和生產秩序,其對人和環境的視覺影響相對弱些。 有些工具類產品由于其自身的功能結構特點對外部的影響是直接的,抽象元素應對功能結構的作用是簡潔的,動態化的拓展表達,在今后幾年還將保持主流地位。
常用的手動工具主要解決的問題: 旋轉前進/后退,用力按壓,輕度按壓,手指(單指),承載握力的手柄(錘子,鋸子,刀具,門把手),按鈕,插拔形態(電源插頭),插座的組合方式等等。
列舉這些只是給大家一個抽象思考的起點, 然后運用材料展開聯想。動態形需要機構設計,靜態形需要平面布局,均離不開結構,所以結構也是活的形態,否則就是泥塑,不是產品。 以往,設計造型的表達訓練具有通用性的特點,一般不針對某一特定的內容,常以藝術形態訓練代替這項工作; 產品形態訓練我認為需要適當調整這個模式;產品造型肯定需要針對具體的材料和功能,在運用材料開始造型的時候,加工工藝就橫在我們面前,雖然工藝是為生產服務的,卻往往容易鎖住想象的翅膀,了解常規工藝和特種工藝可以更好實現和量化我們的想像結果,在創意學習階段,可以用手工藝或者各種替代手段模擬這個過程,也就是弱化結果,強化過程性設計[3]。
案例設計1:表達‘旋轉前進/后退’的功能;參考產品功能:常用改錐工具。實踐材料石膏和塑料板,尺寸要求,15*15 厘米范圍內,直徑依據功能自主定位。
題目設計要求: 賦予產品模型的結構或者外觀以新形態,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使動態的。要求:先分析產品功能,思考原理外畫功能所能體現的幾種形態可能性,繪制設計草圖,正式制圖,制作模型。
案例設計2:表達“推開與拉回”兩個動作;參考產品功能:門把手。 實踐材料:ABS 板或者有機玻璃柱或者自選材料。 尺寸要求:15×15cm 范圍內。
題目設計要求: 賦予產品模型的結構或者外觀以新形態,產品模型是動態的結構。要求:先分析產品功能,思考原理外畫功能所能體現的幾種形態可能性, 繪制設計草圖,正式制圖,制作模型。
產品的形態塑造應該分至少三個階段完成, 基礎造型認知,抽象元素訓練和綜合造型訓練。前兩個階段不必要受功能和材料制約, 盡可能地發揮頭腦的極限創造能力,從第二個階段中期,需要融入材料和技術的要求,為第三階段的抽象形態的實現做好準備; 替代材料造型訓練一般多是教學機構和企業的工藝技術相配合, 雖然是模擬性質也符合實際情況, 如果能夠周期性的更新技術手段或者案例內容, 那么設計目標就會更加接近和全面地符合產品形態設計的要求, 對于抽象要素的認知和應用將會依托案例的研究而落在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