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記者 陳露
目前,我國高速公路建設面臨資金需求量大、融資瓶頸突出、項目建設周期長以及短期內無法收回成本等問題。如何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高速公路建設需求持續增加的新形勢下,解決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并彌補巨大的收支缺口,實現交通“軟著陸”,成為高速公路企業亟需解決的難題。除了要優化管理模式、節約投資外,還要通過“開源”實現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眾所周知,高速公路沿線擁有豐富的交通流、信息流以及可觀的土地資源、景觀資源,高速公路企業完全可以通過發展路衍經濟,有效盤活存量資產,培育壯大新的、可供長期發展的新興產業,用發展路衍經濟的收入緩解高速公路建設高峰甚至收費運營期滿后的資金不足及效益不佳等問題,從而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
近年來,已有不少省份在探索和實踐路衍經濟業務。比如,江蘇省充分利用“黃金通道”G42滬蓉高速江蘇段的車流量優勢,將沿線梅村服務區、陽澄湖服務區等分別打造為大型商業綜合體、園林主題服務區,不僅實現了存量資源效益最優化,“江蘇服務區”還數次沖上微博熱搜,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甘肅省將發展路衍經濟列為“十四五”時期交通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目前“交響絲路1號線”交旅融合項目、酒泉路衍經濟及交旅融合項目等已在省內落地;山東省在G2京滬高速部分路段兩側200米范圍內栽植楊樹,推廣林地蔬菜、林地食用菌、林地耐陰花卉等林間套作模式,打造高速公路沿線農業經濟帶……
可以說,路衍經濟作為推動交通產業轉型升級,培育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現實途徑,已成為行業發展的新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