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朝旭 劉青青
(江蘇東交智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目前,農村公路實行“縣道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的分級管理機制,鄉、村道的養護管理工作一般由所屬鄉鎮負責統籌安排,由于基層單位財力有限,難以籌措足夠的資金,而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需要有穩定、充足的資金來支撐,因此僅靠省補資金和縣補資金,難以滿足鄉、村道的養護管理需求。
二是資金使用不規范。農村公路分布廣、里程多,落實到具體項目后養護資金比較少,因此部分基層單位忽視了對資金使用的計劃安排和后續監督,導致養護資金撥付分不清主次和輕重緩急,且多以臨時性安排為主。
一是專業養護人才缺失。農村公路基層單位一般指派沿線的村民對道路進行養護管理,村民大多受教育水平不高,具有專業養護知識的人更是鳳毛麟角,由于缺乏系統的養護技能培訓,他們僅能完成公路清潔等表層工作,對于需要進行養護修補的路段則束手無策。加之崗位薪資較低,一線養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足,將自己的工作等同為普通環衛工,消極怠工、突擊性出工情況屢見不鮮。
二是管理人員流動性大。農村公路基層單位編制少、薪酬低、缺少足夠的福利保障,導致相當一部分人在任職一段時間后選擇調崗或離職。目前,農村公路基層單位很少有專職人員負責養護管理工作,臨時抽調管理人員的情況時有發生,致使管理人員對轄區內農村公路的基本情況缺乏了解,無法提出戰略性的養護工作計劃。
三是管理人員水平有限。由于農村公路基層單位工作環境較差、薪資水平較低,很難吸引專業優秀的年輕人加入,使得管理人員老齡化嚴重、專業水平低。此外,由于很多基層管理人員年齡偏大,對電子政務接受程度不高,無法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也不能在專業技能方面給予一線工作人員指導和幫助。
盡管很多基層單位都采取了“定期+抽查”的方式考核養護人員的工作情況,并同步制定了相應的獎懲措施,以此來敦促和激勵養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但大多數都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存在的形式主義。客觀來講,基層單位由于人力、物力有限,連最基本的定期檢查都無法滿足,更遑論以養護質量評定來考核養護人員的工作情況,從而造成考核結果隨意決定、考核內容形同虛設、獎懲措施可有可無的局面。
一是重建設輕養護。相較于公路建設,養護工作是一項無法在短時間內就能看見成效的長期工程,因而政府更愿意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公路建設中去。此外,大多數基層單位在進行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時,仍遵循“先發現問題,再采取措施”的工作模式,無法對影響農村公路壽命、使用質量的小問題進行早發現、早研究、早處理,往往要等到損壞情況嚴重才會真正予以重視。
二是群眾公共財產意識淡薄。村民公共財產意識淡薄,普遍認為公路是公家的財產,與自己無關,一般不會主動參與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還會無意識地做出損害農村公路的行為,給基層單位的養護管理工作造成不小的負擔。
一方面,不少鄉鎮的基層單位認為,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涉及到路政路權問題,應由路政執法單位來解決,因此對一些非法占道經營或者其他侵占公路的行為僅停留在口頭勸導層面,未采取任何處罰行為。另一方面,許多地方為了區分縣道與鄉、村道的路政管理,成立了鄉鎮交管所對鄉、村道的路政進行專門管理,但目前并未有上位法明確規定鄉鎮交管所的執法權限,因此面對涉及到路政許可和路政案件的處理時,鄉鎮交管所會面臨有的案件無權辦理,有的案件需要轉交到路政大隊辦理的窘境,大大降低了對超限超載車輛的打擊力度,長此以往會造成農村公路破損更嚴重。
針對農村公路基層單位養護管理資金短缺的問題,各基層單位首先要根據自身情況多渠道籌集養護資金,同時積極爭取符合國家政策支持的各類項目,如交通、扶貧、綠色項目等。其次,要積極引導社會各界組織援建,鼓勵企業、社會機構以及個人捐資捐物,支持農村公路養護工作。最后,各基層單位可以結合當地特色,打造“農路+”“旅游+”品牌,從而推動全域經濟發展,進而反哺農村公路,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針對基層人員工作水平較低、老齡化嚴重的問題,通過增加編制崗位,保證、提高相關福利待遇,吸引學歷水平高的年輕人來應聘。針對一線養護員工專業能力欠缺、工作積極性低的問題,可以制定特聘崗位,每個養護隊伍聘用1至2名具有專業工作經驗或者技術職稱的人才,一方面對養護工作提出專業性的指導意見,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帶頭作用,使農村公路的養護工作更專業、更高效。此外,還要定期進行技能培訓,包括為養護人員開設針對公路養護的培訓班,聘請相關專家或者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從規劃管理到實施操作等各個方面進行講解,從而提高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水平。
組建多樣性、多元化的養護團隊有利于基層單位實施有針對性的、差別化的管理手段。條件有限、無法組建專業化養護團隊的基層單位,可以對作業范圍進行合理分配從而提高人員的利用率。當前,國家為了鼓勵和扶持農村貧困人口,在農村公路日常養護中納入了公益性崗位,這類人員一般年紀較大、受教育程度有限,對新材料、新設備的接受程度不高,因此可以安排這類人員負責日常的清掃工作、小修小補、自然災害搶險救災等工作。對于需要有專業技術支撐的工作,如翻漿補坑、路面灌縫、道橋檢查等,可以招聘專業人員進行指導。通過不同的工作內容和考核細則區分兩組工作人員,普通養護隊伍要保證人員充足,而專業人員貴精不貴多,這樣一來既避免了人員的冗雜,又能夠保障農村公路得到充分的養護。
農村公路想要實現預期的使用效果,僅靠政府的運作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呼吁沿線村民自發保護好農村公路。基層單位可以積極開展各類農村公路創建宣傳活動,確保多角度、全方位地擴大“四好農村路”影響力,可以在各鎮、村居民活動中心和公路沿線設置宣傳標牌和橫幅、向農村公路使用者發放宣傳手冊和宣傳單,還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渠道推送宣傳信息,使群眾形成愛路護路意識,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良好氛圍。
目前,《公路法》和《公路管理條例》兩者之間的銜接不統一,對鄉、村道的行政管理闡述不一致,引發了“多頭”管理或無人管理的結果。因而要加強法規制度的建設,鑒于全國性立法成本較高且相對滯后,當務之急是要加快推進地方性立法,明確規定各部門的管理范圍,讓基層單位有法可依。
農村公路的建設、管理、養護和運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從根本上改變“重建設輕養護”的觀念,采取保障資金落實、提高人員工作水平、完善管理手段、明確權責和加大宣傳力度等有效措施,提高農村公路的使用壽命,減少資源的浪費,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充分發揮農村公路帶動經濟發展的功效,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