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編輯部
近日,一篇題為《臺州一男子擅入高速公路死亡,家屬起訴高速公路公司,法院:駁回》的報道,在不少人的朋友圈廣為轉載,對業內人士而言,基本讀了標題就能把案情始末猜出七八分。一條生命的逝去當然值得痛惜,但更令人遺憾的是,我國高速公路發展30多年,時至今日,竟然還會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清楚“高速公路,行人禁入”,上演這樣本可避免的慘劇,而且其家屬竟然還期望借此向高速公司索賠……
與這篇報道一起被廣為傳播的,還有一份事故調查報告,同樣來自浙江。近日,浙江省應急管理廳公布了《沈海高速溫嶺段“6·13”液化石油氣運輸槽罐車重大爆炸事故調查報告》,提出將對30名責任人員作出問責處理。事故路段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因公路交安設施改造質量問題,承擔的或將不只是行政責任,還有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上述案例讓我們在深刻反思安全之重的同時,也清晰看到頭上“法律”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閃爍的寒光。
在我國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法治是人民群眾追求的必然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具體到公路交通領域,近年來,在依法治國框架下,行業上下提出全面依法治路,在積極營造和諧的公路發展環境,確保良好的公路運行秩序的同時,也切實維護好各級公路單位的合法權益。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要堅持法治引領,完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推動重點領域法律法規制定修訂。近日,《交通運輸部關于完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的意見》發布,提出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形成系統完備、架構科學、布局合理、分工明確、相互銜接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并明確將在“十四五”時期重點推動“一法兩條例”的修訂和頒布實施工作,釋放了加快推進交通運輸法治建設進程的積極信號。
在本期“第一觀察”《和諧交通,依法治路》中,將精選近期召開的中國公路學會法律工作委員會2020年學術年會上最具代表性的業內法律專家學者觀點,重點解析《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修訂要點,公路運營及其安全生產責任界定,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進程、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對策建議,以及高速公路企業的涉路訴訟風險防控等內容,以期為廣大同行提供參考借鑒,從而有效引領和促進行業管理、服務、執法水平再上新臺階。
“法在路上”,是對現狀的一種客觀判斷,畢竟立法、修法流程復雜,很難一蹴而就;相關法治改革越向深水區挺進,越面臨重重困難;全面提升公路各級部門管理者、法律工作者和一線執法人員管理水平、法律素養、執法水平,以及防范訴訟風險等工作都任重道遠,征途漫漫。
“法在路上”,也是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期許,依法治路不僅需要公路人不懈努力,更需要廣大出行者不斷提升法律和道德素養,畢竟“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愿法律的陽光遍灑萬里通途,在保護好日益織密的大路網的同時,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涉路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