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如今,綠色低碳的環保意識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人們越來越珍視自己賴以生存的這顆星球。2020年,當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之后,“雙碳”更是被上升到戰略層面。
過去幾十年,我國的發展對于高碳產業的依賴性較大。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達49.8億噸標準煤,較2019年增長了2.2%。其中,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8%,雖然比上年下降了0.9%,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尚未根本轉變。在這樣的能源結構下,想要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還需克服不少困難。
然而,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靠犧牲發展換來“碳達峰”又是不現實的,而且“雙碳”戰略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降碳路徑和方案,還需全面考量其背后的諸多問題。作為僅次于工業、建筑領域的第三大碳排放源,交通行業更是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交通行業能做些什么,又該怎樣做,顯然已成為交通人亟需思考的問題。
在本期的養護欄目中,寧夏對于公路“十四五”的養護規劃,便涉及了“雙碳”這一目標。規劃提出,將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融入檢測、設計、材料、裝備和施工等公路養護產業全過程,充分利用新的低碳環保技術,積極響應并圍繞“碳達峰”這一國家目標開展工作。
由此可見,一些省份已從“雙碳”這一挑戰中發現了新的機遇,找到了新的方向。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周偉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主題論壇上指出,促進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會為產業發展帶來革命性提升及重大機遇,包括政策機遇、投資機遇等,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裝備、建筑、物流及生態等領域。
當前,交通行業需要的是形成一個全產業鏈的共同規劃,不但要有政策引領、科技創新做支撐,還需要實現整個交通鏈條所涉及領域的全面迭代升級。未來,整個交通鏈條,包括交通制造、能源供給、超級計算和數字交通,都將被納入到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的范疇,以“雙碳”為牽引,整個交通系統或將迎來顛覆性的變化。
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相較于歐美國家50至70年的過渡時間,留給交通行業的時間顯然并不寬裕。那么作為一名交通人,你是否做好準備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