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山西道合公路工程監理咨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眾所周知,山西地形多為山地丘陵,公路隧道建設規模較大,且沿線地質條件及水文條件十分復雜,地質地形異常多變,尤其是處于地質斷塊區的公路隧道,更需要合理、規范運營管理。因而,深入分析地質斷塊區公路隧道運營期出現的各類病害及成因,并提出相應的處治辦法及防治措施尤為重要。
地質斷塊區的公路隧道,在運營期內會出現以下四類常見病害。
主要表現為襯砌環向、縱向、斜向裂縫滲水。由于隧道穿越地段圍巖裂隙水較多,洞底標高以上賦存較為豐富的地下水;地表排水能力不足,且碎石土層較厚,透水性強;隧道防排水系統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逐漸裂化,出現局部破損、堵塞問題,防水能力降低,導致隧道部分段襯砌漏水。
隧道襯砌開裂段大多位于斷層破碎帶及其影響區范圍內,開裂以縱向、橫向裂縫為主,并伴有部分斜向裂縫。由于地質斷塊區基巖裂隙、斷層破碎帶發育,地質擾動較大,導致地質不均勻沉降,從而引起襯砌開裂。
路面出現裂縫后會影響車輛的行車舒適度,且部分裂縫容易發展為坑槽。由于病害段圍巖破碎、強度低,易形成地下水通道,且圍巖以砂、泥巖互層為主,局部段落甚至為飽和狀態的碎石土,致使隧底圍巖長期被水浸泡,易出現圍巖軟化、強度降低等問題,導致隧道底板結構逐漸不足以抵抗圍巖內向的擠壓力,進而引起路面隆起及開裂病害。
變形特征以電纜溝頂面外傾斜為主。隧道病害段仰拱部分地質條件差,主要為松散體、泥質砂巖等巖體,圍巖裂隙水豐富。由于仰拱處的滲水無法及時排出,致使巖質強度進一步降低,最終仰拱部分無法抵抗隧道拱腳兩側內向的壓力,導致電纜槽開裂及傾斜變形。
一是根據隧道病害現象,綜合隧道工程地質及水文條件、隧道襯砌變形情況、隧道竣工圖、歷次維修加固資料、連續監測資料等,綜合分析論證,為隧道各類型病害有針對性地制定合理、有效的處治方案,達到“一次處理,不留后患”的目的。
二是隧道處治必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確保施工安全、順利完成。
三是確保施工的材料、工序、工藝等與具體施工要求匹配,施工方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施工時要保護原襯砌結構,不宜過大擾動既有襯砌結構拱頂及邊墻。
四是處治過程中要遵循動態設計與信息化施工原則,制定監測方案,通過監測反饋信息,優化及調整方案。
五是滲漏水的處治主要以“排”為主,保證處治后排水暢通,達到最初設計及預期處治效果。
采用“鑿槽埋管”的方法處治,首先在主要滲漏水的襯砌位置開鑿上環向倒梯形槽,槽中心設置引水孔,保證襯砌背后的滲水能流入引水孔,并在槽中心用鋁合金管夾固定聚氯乙烯半圓排水管,半圓管開口扣向襯砌,然后將半圓管與縱向保溫排水管聯通,保證水通過保溫排水管導入中央排水管,直至把水引出隧道;在半圓管與襯砌接觸周圍,填充高效防水材料或改性環氧樹脂防水材料,將表面抹平,并與周邊襯砌表面圓順相接;處治完成后,及時清理埋管兩側的各種水漬、泥漬,原樣修復鑿槽處的裝飾層,確保處治后病害路段的美觀度。
采用“少擾動、快加固、勤測量、早封閉”的施工方針置換仰拱。
1.基底地質條件較差,不能作為持力層使用
(1)先在邊墻腳部圍打雙排鎖腳錨管,錨管內注入水泥砂漿,當出漿管排出孔內的空氣并噴出與注入相同的漿液時方可停止注漿,砂漿需飽滿,以增大鋼管剛度及支撐力,保證上部結構的穩定性。
(2)在道路中央縱向采用鋼管樁穿透軟弱層,樁底置于可作為持力層的巖層上,且伸入持力層50cm,鋼管樁頂部與拱架及二次襯砌鋼筋焊接,長度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然后再進行隧底開挖。
(3)開挖時,采用縱向跳槽方法,每次開挖長度根據現場病害程度及結構穩定性確定,原則上不超過三榀鋼拱架,跳槽間隔不得小于20m。開挖時,盡可能采用擾動小的機械拆除,且拆除過程中對隧道圍巖和支護結構實行全過程監控量測,加強圍巖跟蹤地質調查和超前地質預報,隨時掌握圍巖與支護結構受力狀態,用監測數據指導施工和設計調整,切實做到信息化施工。
(4)完成拆除作業后,徹底清理底部虛渣、積水、雜物等,初期支護應隨開挖、隨作業,及時封閉圍巖,并檢測基底承載力,若底部為松散體,則需要換填,保證基底承載力符合要求。
(5)仰拱處設置的拱架必須與隧道襯砌的拱架相對應,仰拱鋼筋與襯砌鋼筋對接,形成閉合受力環。
(6)仰拱初期支護、仰拱混凝土、仰拱填充混凝土應分開施工,除沉降縫位置外,仰拱與填充混凝土環向施工縫應錯位50cm以上,仰拱混凝土澆筑時,兩隅部位應采用定型鋼模,保證混凝土成型規整、密實,并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注意排水設施等相互之間的穿插施工及預埋。
2.基底地質條件較好,可作為持力層使用
(1)先在邊墻腳部圍打雙排鎖腳錨管,錨管內注入水泥砂漿,當出漿管排出孔內的空氣并噴出與注入相同的漿液時方可停止注漿,砂漿需飽滿,以增大鋼管剛度及支撐力,保證上部結構的穩定性。
(2)開挖時,采用縱向跳槽方法,每次開挖長度根據現場病害程度及結構穩定性確定,原則上不超過三榀鋼拱架,跳槽間隔不得小于20m。開挖時,盡可能采用擾動小的機械拆除,且拆除過程中對隧道圍巖和支護結構實行全過程監控量測,加強圍巖跟蹤地質調查和超前地質預報,隨時掌握圍巖與支護結構受力狀態,用監測數據指導施工和設計調整,切實做到信息化施工。
(3)完成拆除作業后,徹底清理底部虛渣、積水、雜物等,初期支護應隨開挖隨作業,及時封閉圍巖,并檢測基底承載力,若底部為松散體,則需要換填,保證基底承載力符合要求。
(4)仰拱處設置的拱架必須與隧道襯砌的拱架相對應,仰拱鋼筋與襯砌鋼筋對接,形成閉合受力環。
(5)仰拱初期支護、仰拱混凝土、仰拱填充混凝土應分開施工,除沉降縫位置外,仰拱與填充混凝土環向施工縫應錯位50cm以上,仰拱混凝土澆筑時,兩隅部位應采用定型鋼模,保證混凝土成型規整、密實,并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注意排水設施等相互之間的穿插施工及預埋。
增設仰拱段路面重新鋪設,采用與原設計相符的材料及厚度尺寸,此外施工中應盡量避免破壞現有路面。
修復隧道破損的電纜槽,可采用預制品。
由于隧道的施工作業環境相對較為封閉,且作業時間長、連續性強,病害處治施工中往往會出現盲點,因此處治地質斷塊區的公路隧道病害時,不僅要掌握沿線的地形地質情況,還要查明病害的類型、情況及產生機理,從而采取有效的維修加固方法,取得最優的處治效果,做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