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2019年底,流傳著“2019年可能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的段子,當時很多人對此不屑一顧,認為這是在販賣焦慮;有的人則認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小心駛得萬年船。盡管這個段子是從某個行業的角度或者某種情景下做出的判斷,但從2020年全年和2021年初的情勢來看,這個段子看似一語成讖。
“最差”“最好”其實有很多角度去看,我們往往將自身置于這個大的時代,一個加速變化的世界之中,孤獨的個體面對變幻的時代和偌大的世界,加之不斷被宣揚的“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焦慮由此而生。
在這個不確定性明顯變多的當下,焦慮不一定是壞事,畢竟我們不僅要防著“黑天鵝”,還要盯著“灰犀牛”,焦慮催生的更多努力,可以促使我們去尋找更大、更多的確定性。
2020年12月,在杭州的“第五屆全國瀝青路面建設與養護技術研討會”期間,幾個專家一起聊天,說到“不確定性”,大家都坦言,最近十年,公路行業的相對穩定、基礎設施的投資高位運行和養護市場的龐大,給行業和產業帶來了相對穩定的“基本盤”,不管宏觀經濟怎么樣,公路行業的發展軌跡都還不錯,隱藏在背后的確定性很明顯。
然而,所有的確定性都是相對的,公路行業也有深層的焦慮。比如,我們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的紅利什么時候用盡?大規模投資終有止境,但會在何時?會不會出現突然的拐點?再比如,創新的焦慮,更具體地說就是,面對“交通強國”“高質量發展”的“十四五”,甚至更遠的2035年,行業和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否支撐未來交通的發展,科技創新作為能夠左右“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最大因素,或者于“不確定性”之中塑造更大“確定性”的決定性力量,我們的創新力到底成色幾何?另一方面就是面對未來出行,我們的服務創新和適應能力又怎么樣?這些都是行業發展的問題,也是焦慮所在。
對十九屆五中全會釋放的信號而言,公路行業未來15年最大的確定性之中包含兩個“壓艙石”:交通強國和科技強國。這兩個重點也是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被明確強調要“加快建設”的,也都被明確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這兩個“壓艙石”,結合“新基建”中涉及交通的部分,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交通運輸的一個判斷,即“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交通運輸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或許是未來我們可以確定的最大確定性,在此之后便是我們的信心和不懈的奮斗,讓確定性變成現實,而不至于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