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每到“四好農村路”示范縣迎檢準備的關鍵時期,總會有很多地方想方設法地請求指導。剛開始很納悶——規則印發了,集中講解了,即便培訓沒上心,回家讀讀也就明白了。何況培訓時講得很清楚:為保持公平公正,組織者和評委不參與特定單位的培訓指導。
為什么很多地方都會對“保證公平公正”的制度設計置若罔聞?是評選標準太過復雜,準備工作過于匆忙,還是迎檢壓力需要舒解?細問訪者理由,有從一線同志出發的:他們很努力,評不上打擊積極性;有從上級出發的:領導很重視,評不上后果很嚴重;有從自身出發的:上下兩頭跑,評不上兩頭得罪,感覺付出都是白費。
舍身取義、殊死一搏,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壯,在特定的潛在候選人中感染、蔓延。說到底,對方想得到的,無非是一個稍微確定一點的心安。
經歷多了以后,發現這些人的三大傾向:盯著結果的多,心無旁騖的少;想走捷徑的多,沉心做事的少;胡亂應對的多,研究標準的少。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努力,在惶惶不安中焦急等來的,更多的是失望。
其實來請求指導的人也很委屈,無論是剛入行的小白,想拉關系的老鬼,還是混個臉熟的人精,工作不行態度補嘛,伸手不打笑臉人呢。與一位長者聊天,一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讓我印象深刻——當一些人樂于用習慣代替規則,將形式作為主導時,內容在其內心自然變得可有可無。因為害怕失敗,所以擔心付出;因為擔心付出,因此埋下惡果。未行好事,但求前程,并不是每個時候都能行得通。
其實,“四好農村路”的標準非常簡單: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示范縣評選則需要達到“四好”“三可”:道路條件好、規章制度好、工作落實好、群眾評價好,典型經驗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當然,隨著創建工作的深入,下一步可能面臨“四有、三成、一持續”的更高要求,即:工作有謀劃、基礎有支撐、示范有特色、社會有反響,制度聚合成體系、特色提升成品牌、需求內化成習慣,健康發展可持續。
成天一針見血,自認快意恩仇??嘈膶ふ抡洌L雨中猶清醒。所謂生民立命,過眼便成浮塵。文章若能濟世,應問懸壺之人。
這些,請求指導者未必不知。所謂請求指導,更多的只是迎檢工作策略,但其表現出的內心急迫卻讓人記憶深刻。
電影《岡仁波齊》講述了11個藏族人用1年時間,順著國道318線一路磕長頭,去2000公里外的神山朝圣的故事。有一個鏡頭讓我過目難忘: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講:當年,春耕要隆重慶祝兩三天才能開始,現在卻變成一件潦草的事——不知道現在年輕人怎么了,這么急干什么,把牛累得嗷嗷叫喚。這么急,干什么?說這些的時候,他眼神中有一絲惆悵,幾多無奈。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一生匆匆的人,也有一生專注的人?!耙簧獭币虼艘粻幊?,“板凳需坐十年冷”所以要心無旁騖。立竿見影的成效固然可喜,“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來之不易也是常態。我們不能用簡單的是非去衡量他人的生存之道。如何通過歷練找到心安,發揮更好的潛力,遇見更好的自己,為社會、為家庭創造價值才是應該關注的。
不糾結過去、不透支未來,把握今天,行動現在。
別為走錯路花費了時間而著急,因為這并不影響我們的速度,生活本身就與速度無關。
個人如是,社會亦然。好花未必占C位,零落成泥泥也香。我們走的每一步,都不會白廢,用心耕耘、不問收獲,但行好事、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