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洋
(廣西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南寧 530023)
大藤峽水利樞紐是國務院批準的《珠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珠江流域防洪規劃》確定的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是廣西建設西江億噸黃金水道的關鍵節點和打造珠江—西江經濟帶標志性工程;是《珠江流域與紅水河水資源綜合規劃》和《保障澳門珠海供水安全專項規劃》提出的流域重要水資源配置工程。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一座以防洪、航運、發電、補水壓咸、灌溉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水庫淹沒涉及武宣縣庫區6個鄉(鎮)、55個行政村、552個村民小組。水庫淹沒影響人口935 戶、3618 人(占總庫區淹沒影響人口的47.09%);淹沒影響房屋面積12.11 萬m2(占總庫區淹沒影響房屋的58.93%);淹沒影響土地面積111 614.37 畝(占總庫區淹沒影響土地的41.96%);并淹沒影響工業企業、交通設施、輸變電設施、電信設施、廣播電視設施、水利水電設施、水文設施、文物古跡等相關專項設施。
武宣縣農村移民安置點與初步設計階段相比,實施階段經過移民搬遷安置意愿復核調查,大部分安置點選址位置發生變更。其中:原規劃朗村黃花屯、朗村北京橋、樟村西江槽3個集中后靠安置點經武宣縣人民政府再次征求移民意見并深入討論,最終確定將3個后靠集中點統一變更至武宣縣城東新區,規劃建設安置小區與大藤峽武宣縣城防護搬遷移民一并進行安置,統一變成一個武宣縣城集中安置點。
武宣縣城移民安置點位于武宣縣城東新區東繞城路東側,交通較為便捷,用地緊靠城市主干道東繞城路東側,地理位置優越。該安置區總規劃用地82 970 m2,擬建16 棟高層住宅樓及相關配套設施。擬建建筑包括住宅樓、裙房及地下室等,其中住宅樓為17層和18層高層建筑,商業裙房為2層建筑,建筑類型為框架結構,地下室為1層。建筑布置基本為南北向,利于采光和節能,單元戶型采用傳統的一梯四戶。建筑全部是單棟布置或者雙單元拼合形式,使得大部分戶型的采光通風條件良好。戶型面積控制范圍按武宣縣人民政府提供的要求設計。主要戶型面積為50、80、100、120、140 m2。小區道路設計為7 m寬雙向通行道路,并設置1.5~2 m寬人行道。在綠地間也設置了籃球半場和健身器材等運動場地和設施,滿足了移民健身的需求,提高了小區的趣味性??h城安置點項目是集住宅、商業為一體的高層住宅小區,規劃設計有住宅、配套商業、農貿市場、幼兒園、車庫、物業用房、景觀綠化等內容。規劃的中小學距離本項目用地不到1 km,是移民居住、就業、生活的良好位置。
在大藤峽移民外遷政策落實之前,農村移民居住環境大多是多年傳承下來的自然村屯,特別是武宣縣三里鎮上江、下江村民委,交通不便,部分村屯只能靠船只出行,生活條件差,居住房屋結構大部分為土木、磚木等形式;在村落規劃上,嚴重缺少科學統一性,大部分移民的居所呈現零散分布的特征,環境復雜且凌亂;在人均居住面積上大約是20 m2。
在大藤峽移民外遷政策落實之后,縣城安置點緊靠城市主干道東繞城路東側,在控制規劃的功能結構規劃圖中,位于次要片區發展軸上,仙湖景觀帶的延長線上,位于“一帶、兩心、三組團”中的東部組團,地理位置優越。用地性質為商住混合用地和商業金融用地,配套有市場,周邊配套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中小學校等,各種設施較為齊全。用于安置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搬遷移民的區域位于規劃用地的南面,用地面積為4.5 787 hm2,總建筑面積為127 858.29 m2,含5#、10#、11#、12#、13#、14#、15#、16#樓八棟地上17 或18 層高層住宅及一層地下室,總建筑面積為141 262.12 m2,其中地上總建筑面積為108 890.12 m2、地下室總建筑面積為32 375 m2,共規劃套型住宅816套。
武宣縣政府根據移民安置的實際情況,對縣城安置點的諸多基礎性設施也進行了規劃,以期能夠為移民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優越居住條件。
(1)供水系統。在移民落實之前,部分居住條件差的移民所使用的生活用水都需要通過山泉水引入、淺水井挖掘等措施,衛生、安全性較差;在移民外遷落實之后,政府部門提供了自來水管網設備,進行集中供水,依照最高日生活用水量標準取160 L/(人·d),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水質滿足國家提出的飲用水質量標準。
(2)供電系統。在移民落實之前,村屯中供電設備不完善,且功率不高,很容易導致短路等問題,基本的照明之外無法滿足其他的電器需求;在移民外遷落實之后,政府針對居民的需求和人口數量,設置了輸電線路和電力臺區,保證每家每戶都能夠擁有充足的電力供應。
(3)交通路網。在移民落實之前,很多移民都居住于山坡上,交通條件很差,僅有的道路也基本都是土石路面,下雨天路面濕滑十分坎坷,有的小村屯甚至需要船只才能夠轉移到其他區域。在移民外遷落實之后,地方政府將安置點設置在縣城新城區,交通便捷,道路均為標準的柏油馬路,人們的出行和幼童上學、生產產品運輸、外部資源進入都變得非常便利。
(4)通訊設施。在移民落實之前,移民居住的通訊設施和通訊網絡都十分落后,部分村屯電話信號覆蓋不到,村屯中僅有部分家庭擁有有線電視;移民外遷落實之后,政府部門以及通訊單位予以全面支持,為新安置點建設了完善的通訊網絡,有線電視信號源直接由市網引入,保證了全面的通訊系統和信息服務,豐富了人們的休閑生活和信息獲取的機會。
(1)教育設施。在移民落實之前,因為村屯的交通不便帶來的閉塞性和移民居住點的分散性,不僅限制了交通出行,還影響到了少年兒童上學問題,另外,村中教學條件也非常差,配備的師資力量不足,沒有老師愿意去支教;移民外遷落實之后,依照移民安置的計劃,安置點位于縣城新城區,移民子女的教育安排就近完成入學。在教育設施的配備上,安置區配備幼兒園,為移民子女提供便捷的入學條件。
(2)衛生設施。在移民落實之前,村屯中僅有最基礎的衛生所,醫療條件和醫療設施都非常差,衛生所中配備的醫療專業人員技能很難滿足村屯居民的醫療保障,加上距離遙遠和交通條件差的原因,要是患了較為嚴重的疾病,村民只能前往更大型的醫院就醫,導致病情有所延誤;移民外遷落實之后,安置點內配備有衛生室,備有基本的醫療設施和常用藥物,在醫護人員上也會調撥了一批專業的醫護人員作為支援。另外,安置點附近交通便利,可直接去縣級醫院看病,非常方便,保證大病小病都能及時治療。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淹沒影響的區域都是較為偏遠的山地地區,群眾長期被艱苦的環境影響,無論是交通環境還是經濟發展都比較差,生產和生活水平都比較低。外遷安置與集中后靠安置是兩種針對水庫移民安置的方式,各具利弊,整體考慮的方案都是從搬遷后移民生活是否有明顯改善方面入手進行選擇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武宣縣庫區實施外遷安置的優勢是能夠給移民創造出更多就業發展的機會,安置地的地方政府也能夠利用城區發展便利條件更好地為搬遷移民提供直接幫助或間接扶持,實現“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便于管理、節約用地”的逐層發展。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各相關部門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的相關理念為指導,以人為本,在保障移民的合法權益基礎上,實行了和諧且高標準的移民政策,令移民安置工作獲得了比較理想的成果;堅持保護生態環境與解決移民長遠生計相結合的原則,拓寬了移民安置思路和安置途徑,如今安置環境優良,移民的居住條件均有明顯改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