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紅 ,陳興義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60)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規模和體系的完整程度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裝備制造的人工智能化是未來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發展方向。中國政府已充分認識到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性并出臺多項政策推動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化水平提升。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裝備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的變革。裝備制造業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新增長點,裝備制造裝備領域,以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為重點突破方向,在機械加工、模具制造、焊接結構生產等環節得到推廣應用,企業對簡單工序的操作人員需求越來越少,對智能裝備控制與維護、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高端數控加工與編程、數字化建模、焊接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逆向工程技術等高端復合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多[1]。
西部地區高職院校裝備制造專業,現有人才培養體系與企業行業需求有許多不匹配,體現在:
(1)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現行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需求嚴重脫節、“雙創”人才培養模式適應性不強、共享性差不足,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動力不足,人才培養體系、課程體系與“高技能復合型雙創”人才需求不匹配,缺乏系統化頂層設計。
(2)“雙創”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清晰,“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表現在重理論傳授輕實踐教育,重專業學科、就業教育。忽視“雙創”教育問題依舊突出,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條件與“高技能復合型雙創”人才能力提升需求不匹配。
(3)校企合作方面仍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狀況,多元化協同育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浮于表面,校企合作開放式實訓基地臺套數少,校內外實訓基地嚴重不足。
(4)師資隊伍水平良莠不齊,教學團隊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不合理現象;校企合作專兼職教師不足、教師實訓能力水平偏低;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欠佳、實踐教學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與創新能力提升培養不匹配。
(5)教學資源匱乏,雙創教育課程開發和設計處于零散狀態、數量有限。創業教育的課程并未體現梯度式設計,尚不能滿足不同專業背景、高低年級學生創業的知識需要。
(6)校企合作融合度不高、社會服務能力不足、校企合作技能培訓覆蓋面窄、培訓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不足[2]。
我校以職業教育國家相關政策為行動準則,結合西部地區生態產業發展,探索出了適合我西部地區背景和環境的雙創人才校企地多方協同培育新機制,提升了人才雙創能力,探索出雙創人才人才培養新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深化科創融教、產教融合,行業企業學校三方共同研發“寬基礎、活模塊”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即“大類招生進行寬基礎學習、考試分流雙向選擇進入相關各專業學習”的以應用能力為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雙創土壤,多元化協同創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科學設計教學體系;融合理論與實踐課程,設置多層次、立體化、多學科支撐、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合理配置技能課程結構和雙創教育課程結構;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裝備制造群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和學習內容,讓企業的設備、技術和學校優勢教學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實現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節約企業成本和教學成本,實現社會、企業、學校合作共贏的最大紅利。
面對西部地區裝備制造業“技能型”人才的緊缺,要緊緊圍繞“裝備制造”“能源、化工裝備”發展目標,整合統籌多種實訓資源,政府、企業、學校等多方合作,共同建設集教學、實踐、科研、生產、服務、技術研發、創新、社會培訓、比賽等為一體的“產學研”高水平專業群、開放共享的基地。
在實訓過程中,從一般技能訓練到專業技術綜合訓練再到獨立完成崗位工作的創新設計建構能力,形成基于“工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創新實踐訓練-能力提升”的工作過程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結構。
形成“雙師+創新創業導師+行業企業導師”的三師結構團隊。其中,雙師要求團隊成員既是實踐技能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又是教學科研能力強的高水平教師;創新創業導師既包含動態發展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來承擔創新創業通識課程,又包含具有豐富知識的專業教師;引入行業企業導師,提供以行業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創業實踐指導。
根據西部地區裝備制造專業群教學需要,整合裝備制造高水平專業群相關專業專兼職教師資源,優化教師組合,建立高效團隊合作機制,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教學業務精湛、科研水平高超、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團隊。
選派優秀教師到國內外進修學習、跨界學習,培養專業群領軍人才、骨干教師,為整體提高師資隊伍的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專業群團隊奠定基礎。通過技能培訓、下廠實踐、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技術活動、產品研發、積極參加教學能力大賽、國內“雙師型”教師培訓等途徑,培育技術技能骨干,提高專兼職教師實訓教學能力,推進科創融教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
由專職教師和企業教師全程參與人才培養,形成雙導師制。校企共同打造“擅教學、能實操、高素質”的“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全方位提升專業群的教學團隊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實力。培育引進一批行業有權威、國際有影響的專業群建設帶頭人。合力培育具有絕技絕藝的技術技能大師。通過信息化教學改革 ,促進“雙師”能力培養,提升教師信息素養,科創融教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
結合西部地區生態產業鏈,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挖掘和充實集“職業培訓、技術服務、雙創教育”職能于一體的教學資源,構建融合課程資源、實踐教學資源、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校企合作資源、國際化資源等共融共通的大動態開放學習平臺,通過共享資源,形成一體化育人的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環境[3]。
校企深度合作,運用現代教育手段,構建區域共享優質動態開享教學平臺,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形成網絡化、立體化、精品化教學資源庫、工作手冊式活頁在線云教材、并配套開發互聯網立體化信息資源,開展教學研究,改革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動態開放共享在線學習平臺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雙創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拓寬了學生職業生涯,雙創教育質量的明顯提高[4]。
依托大師名師工作室、“文化傳承精細木工制作魯班工坊”,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訓提供平臺。選拔尖子學生,編為專業群拔尖班,為參加省內外作精英人才的儲備,努力為國家培養緊缺的高、精、尖技術技能工匠人才,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工業設計大賽、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挑戰杯”“互聯網+”等賽事。
搜集創新創業項目,鼓勵和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訓練,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和孵化創新創業成果,促生學生創新創業動能,服務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全方位訓練學習者綜合職業崗位技能和綜合職業素養。
直面高職技術研發薄弱的問題,圍繞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強應用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提升服務行業企業社會的技術附加值,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立創新創業實訓基地,搭建“雙渠道+雙成長+雙平臺”的創新創業培育體系,提升教師創新創業科學研究能力。
科創融教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力推企業帶著項目進駐校園,力推企業工程師進駐實訓課堂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深化校企合作。
利用現有實訓平臺,加強教師科研項目的申報和實施,積極深入企業進行技術攻關,促進成果轉化。充分發揮機電設備類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的功能優勢,建立國家級、省級高職、教師培訓體系,開展高職師資培訓。
校企合作共同進行科研工作,積極組織開展國內外裝備制造技術的最新發展方向的研究,及時更新專業知識,以增強我院裝備制造專業群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共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
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支持企業、學校、科研院所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共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引導高校將企業生產一線實際需求作為工程技術研究選題的重要來源[5]。
裝備制造專業群長期與江蘇匯博機器人技術股份公司、無錫昆侖富士儀表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業合作,協同進行“雙創人才”培養。組建由地方、行業、企業專家、國家級技能大師、省級技藝技能傳承大師、高級技術技能人員組成的專業群教學指導委員會,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邀請合作企業具有豐富生產實踐經驗的企業一線專家全程參與評審,提出修改意見,使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能力要求貼合生產需要,將企業需求融入“雙創”才培養環節。
校企地合作嚴格遵循專業設置契合產業需求、課程標準契合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契合生產過程,將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確定“雙創人才”專業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共建共享開放動態教學資源庫、合理規劃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與實施方案、改革“1+X”證書制度和考核評價體系;提高裝備制造專業群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創新精神、創業意識、雙創能力。
校企地協同育人、產教深度融合的“雙創人才”培養新模式在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師資團隊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建設成果,尤其是近5年“雙創人才”培養在裝備制造專業群團隊教師的指導下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充分體現出裝備制造專業群“雙創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1)取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9項;
(2)國家級技能大賽團體一等獎2項,團體二等獎3項;
(3)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獲團體一等獎1項,團體二等獎1項,團體三等獎3項,個人一等獎11項,二等獎18項,三等獎7項;
(4)獲得省級技能大賽團體一等獎1項,團體二等獎6項,共獲得一等獎15項、二等獎26項;
(5)省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金獎5項,一等獎10項,二等獎12項。
裝備制造專業多年來為社會輸送了大批的優秀畢業生,近五年的就業率均在 98%以上,居省內高職院校的前列,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良好的職業素質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他們大多數已經成長為企業的生產技術骨干和技術能手,是企業經濟發展的骨干力量,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裝備制造專業群“雙創”人才“校企地”多方協同培養成效顯著,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了西部地區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全方位有機銜接,發揮了我校裝備制造高水平專業群在西部地區職業教育雙創人才培養中的引領、示范、輻射作用;推進了職業院校與企業共贏合作,推進了教育服務社會、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