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宇,楊 詮,王 偉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2015年,國家出臺文件明確提出要推動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增強本科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參與改革試點的院校有近300 所。201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指出:“到2022年,一大批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方案中明確了應用型本科是職業教育中的特殊存在,它屬于本科層次甚至可以培養出碩士、博士學位的職業教育[1]。現階段處于轉型期的應用型本科教育,其自身歸屬不甚明朗,是依然屬于普通本科教育體系,還是歸屬職業教育體系,又或者能否成為一個新的教育體系?根據《實施方案》中指明的改革方向,應將其歸于職業教育體系。因此,應用型本科轉型階段應吸取高等職業教育的精髓,在提升其社會服務能力的同時,亮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實施方案》明確大力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對應用型本科、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務。“三教”改革是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教材建設、新式教學方法改革,其中擁有職業技能的教師是根本,匹配職業教育的新教材是基礎,培養職業能力的新教法是途徑,主要對應解決在教學實施環節中“誰教、教啥、咋教”的問題,其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出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實踐型人才。為了配合《實施方案》,國家連續出臺文件,推動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因為課程內容的改革與建設是“三教”改革的集成點,只有不斷將行業發展的新興技術與工藝融入到課程教學中,適時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才能持續滿足職業教育的需求,培養出能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實踐型人才。
“三教”改革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工作,國內學者紛紛展開對“三教”改革的研究與探索,其中占主要的是職業院校,目前應用本科院校開展研究項目較少。唐健豪[2]指出,德國“雙元制”一直是國際職業教育的典范,通過吸收“雙元制”先進經驗,能夠為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創新與改革提供借鑒。而在職業教育“三教”改革背景下,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完善多元化的教育格局,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是提升實踐型人才職業素養的關鍵工作。基于“三教”改革的核心任務,李靜[3]對“產教”融合培養實踐型人才期間產生的主要矛盾展開了分析,并結合“三教”改革的政策,對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分析與研究。應用型本科、職業院校要想提升辦學水平,“三教”改革已成為其提高實踐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充要條件。王楚鑫等[4]在“三教”改革背景下,建議大力推進校企“產教”融合,逐步推動“三教”改革往更深層次發展,以提高實踐型人才的輸出率。而徐椏楠等[5]指出,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要培根鑄魂、立德樹人,以“三教”改革為動力,通過提升師資、開發教材、革新教法,打造以培養職業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新模式。
近年來,隨著新技術、新工業的發展,很多產業進行了快速轉型升級,這對傳統生產行業產生了巨大沖擊。相關教學內容改革必須適應產業的轉型升級,才能使培養出能滿足行業、企業的要求的實踐型高素質人才。對此,佘勇[6]指出,合理設置課程內容和目標,開發新型任務單式、活頁式的教材,是建筑類職業教育改革,提高專業人才匹配行業需求的必經之路。而及時有效地對接行業、企業的職業標準和生產工藝、生產流程,在課程內容中加入行業發展帶來的新興技術與工藝,是現階段職業教育教材建設急需解決的難題。對于職業教育新型教材開發與建設,王云鳳[7]通過對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的實踐探索,提出了基于職業標準來設計重塑教材結構、將學習任務精細化等具體的教材建設策略,有助于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的開發與建設。
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隨著“1+X”證書制度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推廣和實施,如何結合“1+X”證書制度深化“產教”融合,成了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的重要課題。屈武江[8]分析了“1+X”證書制度下應用型本科“三教”改革的現狀,提出結合“1+X”制度,校企共同建設師資隊伍、合作研發新型教材和將企業引入校園的“三教”改革的新途徑。另外,應用型本科還應以“學科競賽、行業技能大賽”為切入點,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楊鑒等[9]客觀分析了當前國內院校“三教”改革存在的困境,還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學科競賽、職業技能大賽與“三教”改革的應然關系,通過教學與競賽四個層面(包括標準、師資、內容、過程)的交融探尋“三教”改革的新路徑。
長期以來,本科教育模式單一,目前處于轉型期的工程管理應用型本科教育,仍然是學生課堂理論知識教學多,動手操作的實驗和實習訓練少,導致畢業生的職業實踐技能偏弱。其實踐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首先,在實踐環節中設計性、獨立完成的實驗較少,這樣很難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其次,還有相當一部分院校人均實驗設備很少,普遍存在學生在聽實驗的現象;再者,實踐基地和實習單位由于企業運轉的近期需要,大多存在功利性,積極性不高,往往造成這類實習實訓成了參觀性的活動,學生很難對建筑生產過程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這樣培養出的畢業生,職業實踐能力不強,崗位適應能力較差。
現階段高校工程管理應用型本科不能很好地為社會輸出符合要求的專業技術人才,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越來越難,原因在于當前工程管理應用型本科的教學目標與就業市場的崗位需求存在明顯脫鉤,其教學內容跟不上行業發展的步伐,教學中使用的工程案例比較陳舊。同時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留給企業去培養技術人才的時間不斷被壓縮,加上人才的頻繁流動,導致企業更愿意選擇有經驗,且能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人才。就這樣,剛出校門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往往受挫。目前國家正在大力促進和深化“產教”融合來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工程管理應用型本科應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深化校企“產教”融合搭建協同育人平臺進行實踐教學改革,以適應建筑行業的發展,培養實踐型人才。
應用型本科改革是為了提升本科教育的社會服務能力,而職業教育“三教”改革的最終目標也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兩者都需要對接行業、企業的職業標準。因此,工程管理應用本科的“三教”改革需要從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找突破口。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校企共同搭建工作站,推動“三教”改革。
通過校企搭建工作站,共建校內實踐基地,廣泛開展產學研項目合作,以工作站為起點,逐步拓展組建產業學院,切實做到“產教”融合深入發展,來推動“三教”改革。通過校企共建校內工作站、校企協同創新平臺,以“雙向雙融通”為主要途徑,學校和企業互派人才交流兼職,加大教師職業能力培訓和引進企業高技術人才的力度,培養教師的職業能力、實踐教學能力,促進“三教”改革中的師資隊伍改革建設。師資隊伍改革建設是“三教”改革中至關重要的步驟,其核心要求教師具備企業生產的相關職業能力。通過工作站,學校根據師生完成的實際工程項目來開發緊跟行業企業發展的實習、實訓項目,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手段,促進“三教”改革中的教法改革。教法改革是“三教”改革的重要指標,其核心理念要求教學過程有效對接企業生產過程。通過工作站,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企業輸送適應性強、綜合素質高的創新實踐人才。同時,以工作站為起點廣泛開展行業技能大賽、學科競賽。以學科競賽、行業技能大賽為抓手開展教法改革,根據競賽要求的技能培養,從教學設計、過程設計以及成效評價三個層面著手進行課程改革,以參加行業技能大賽為契機,還能促進實踐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2)深化“產教”融合,推動“三教”改革的教材建設。
2021年12月07日教育部辦公廳連續發布《關于印發<“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和《關于組織開展“十四五”首批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遴選工作的通知》,體現了現階段國家職業教育新教材建設與革新的迫切性。“三教”改革需要把先進技術與工藝、生產最新標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先進標準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反映在課程體系里,表現在教學內容里。工程管理應用型本科的教材建設也迫在眉睫,應適時地將行業發展的新興技術與工藝流程、新規范、典型生產案例融入到新的教材中去,還應結合最新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先進標準。總之,工程管理應用型本科要根據行業、地方結合學校的情況按規定建設應用型的地方特色教材。
(3)校企合作搭建就業信息平臺。
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推動學校布局、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對接。就業信息平臺上不僅公布企業的崗位需求,還應公布崗位理論知識、實踐能力要求,職業證書要求等,這些信息一方面能為工程管理應用型本科建設包括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修訂、教學方法改革、1+X 的證書制度改革提供借鑒;另一面能為學生在校學習儲備將來工作崗位的能力提供指引。解決當前工程管理應用型本科的教學定位與就業市場的需求和變化明顯脫鉤,改善工程管理畢業生就業越來越難的現狀。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按照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設計開發課程,開發模塊化、系統化的實訓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4)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推進課程思政。
針對學生的崗位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對企業忠誠意識、對國家建設法律法規的遵守、對工程建設標準的執行等方面融入課程,全面開展。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探索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策略并付諸實踐,使得祖國工程的未來建設者在工作中能夠以工匠精神堅守職業道德。
工程管理應用型本科通過校企共同搭建工作站,逐步拓展組建產業學院來深化“產教”融合,進而推動“三教”改革。校內工作站進行學生實踐的人員管理、成果管理和實踐條件的建設,解決實訓平臺短缺、項目短缺和成果管理與轉化的問題,著力培養工程管理畢業生的職業實踐能力,提升其社會服務能力,解決其當前對口就業困難的難題。再以工作站為起點參加學科競賽、行業技能大賽來推動工程管理應用型本科建設,圍繞學科比賽開展一系列教學改革和探究活動,來提升教師和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在深化“產教”融合的基礎上,將行業發展的新的技術、標準與新的工藝、流程融入到教材中去,呈現在課堂當中。而校企合作搭建就業信息平臺,能使得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對接。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推進課程思政,使得祖國工程的未來建設者們在以后工作中能夠以工匠精神堅守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