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潘永輝
近年來,隨著交通投融資改革的深入,交通產業也在積極融入市場經濟大潮,許多交通企業都在借助改革的契機,深入實踐多元化經營戰略,推進交通關聯產業發展,探索打造綜合交通產業新業態,拓展企業收入來源,從而有效提升核心競爭力。
與此同時,不少省級交通集團因本省整體路網通行費收入“入不敷出”,為保障平臺功能發揮,也紛紛實施“雙輪驅動”,形成以交通經營型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模式,具體做法包括:拓展服務區商業功能,積極發展新能源,放大沿路資產投資效應;逐步做強工程施工、供應鏈物流等產業,延伸高速公路產業鏈;充分發揮投融資優勢,深度融入區域經濟發展,探索交旅融合等交通關聯產業,積極發展產業金融等,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也豐富了相關經驗。
本期“第一觀察”《企業改革轉型發展之路》特邀江蘇、重慶、陜西3個省份的交通國企和華設集團結合自身的改革探索與實踐,分析當前交通企業改革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探討企業該如何在改革轉型過程中找準坐標,通過補短板、優供給、強服務,推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和動力變革。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享經驗的同時,這些省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轉型過程中面臨的體制機制不靈活、外部環境因素不確定、產業相對單一、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這些由來已久的問題,正是交通產業發展的“痛點”。針對這些問題,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國交通產業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就曾有專家呼吁,一定要打通交通產業發展的三個“最后一公里”。
第一,理念上的“最后一公里”。部分省份的行政主管部門思維定勢、行為慣性、路徑依賴仍然很強,從觀念上更傾向于發揮交通的先導作用、基礎支撐作用,而對交通產業化發展的支持力度不夠。少數主管部門甚至將交通企業探索多元化發展視為“不務正業”,設置各種障礙,影響行業與產業形成真正的發展命運共同體。
第二,部門間的“最后一公里”。由于交通運輸和旅游、金融、制造業等各個行業分屬不同行政主管部門,交通運輸領域的規劃與其他行業領域的規劃缺乏統籌協調和有機融合,無法從頂層設計上發揮“1+1>2”的效應。
第三,政策上的“最后一公里”。目前,交通行業相關政策法規已經滯后于時代發展和交通產業發展。以服務區為例,交通運輸部在《關于加強高速公路服務設施建設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高速公路服務區不刻意追求商業利益,這種導向客觀上不僅阻礙了服務區的發展,也影響其為景區提供相應配套服務的能力。
專家指出,未來,要打通這三個“最后一公里”,還需進行“四個融合”:融合理念,營造交通產業發展“大環境”;融合政策,推動行業法規與產業發展“齊步走”;融合產業,打造交通關聯產業大集群;融合資源,打造交通產業發展大主題。產業有活力,企業有競爭力,公眾才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紅利,這樣皆大歡喜的融合,再困難,都值得為之付出持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