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士尹
行業品牌創建當然有未來,但這個未來不在收費站,更不能全部寄托于微笑服務。
幾句閑言絮語,隨風遍滿東南;
不算文思所及,見笑各位看官。
數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
一盞香消茶冷,半生身老心閑。
近年來,面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公眾出行的新需求,越來越多高速公路運營管理機構深刻意識到,是否擁有特色品牌,已關系到自身可持續發展。下階段,打造面向未來的行業品牌,不僅有助于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更是全面提升公眾體驗感、獲得感和滿意度的重要抓手。
眾所周知,在高速行業,品牌脫胎于以微笑服務為代表的收費窗口文明服務。正因如此,大多數運營管理機構的品牌創建都熱衷于聚焦收費窗口發力。隨著全面撤站的完成和“一張網”運營的鋪開,收費站原有的服務生態發生重大變化,對此,不管老品牌還是新品牌,在創建過程中都免不了會提出一個問題:在新的行業發展背景下,收費品牌還有沒有未來?
前段時間,筆者到多個省份一線單位開展了系列調研,做了一些思考。簡而言之,個人認為,行業品牌創建當然有未來,但這個未來不在收費站,更不能全部寄托于微笑服務。
為什么這么說?首先,收費窗口接觸司乘的“觸點”在變少,使得微笑的機會越來越少。作為“弱感品牌”,高速服務品牌原本能讓司乘感知的“觸點”就很少,正因如此,作為為數不多能讓公眾感受到服務的載體,收費站和服務區這“兩大窗口”一直是行業品牌緊抓不放的發力點,“八顆牙”也是在收費窗口被公眾所熟知和認可。然而,隨著撤站的實施和ETC的普及,收費站正不可避免朝著“無人化”方向發展,今后,服務人員和司乘面對面的機會將越來越少,微笑服務也將越來越沒有用武之地。
其次,微笑服務嚴重“內卷”,已到了“天花板”,可優化空間越來越少。上世紀90年代,微笑服務從廣西發端,在全行業引領了一股風潮。毫不夸張地說,各地只要搞品牌創建,基本都包含這塊內容。放眼望去,行業品牌中收費服務品牌占了絕大多數。在這一趨勢下,各地圍繞“微笑”不斷做加法,從表情、神態、嘴角弧度,再到文明用語的語音、語調,有些肢體動作甚至借鑒了戲曲的身段。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疫情防控背景下,有單位居然要求收費員即使戴著口罩也要微笑,要“從眼神里看到笑意”。如此“內卷”之下,“笑”得好的人太多了,再做優化已加無可加,既難操作,也無必要。
第三,微笑不是當前司乘的出行“痛點”和迫切需求,可以有,但無需用力過猛。按照品牌價值理論,收費站微笑服務并不能滿足出行者的剛性需求——快速通過,它只能在一定程度消除司乘的“不滿意度”,但如果無法同步提供“暢通”體驗,對提升公眾滿意度并無太大幫助。所以,揪著“微笑”不放,未免本末倒置,“自作多情”。
最后,收費站“人”的因素正在發生變化,很多人并不愿意笑。調查顯示,撤站帶來的影響持續發酵,大批收費員轉崗的同時,很多單位執行收費崗位正式員工“只出不進”原則,大量采用勞務派遣人員,解決收費站人手不足的問題。勞務派遣人員面臨“轉正難”“沒保險”“同工不同酬”等現實問題,離職率很高,留下的人也很難把單位當成家,更談不上心甘情愿投入微笑服務。此外,職工老齡化、日常工作繁重、工資偏低等因素,也讓越來越多收費員“笑不出來”。
行業品牌創建靠收費站微笑服務“撐門面”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打通全部業務板塊,為用戶提供全鏈條優質出行服務,正成為新的品牌發展趨勢。作為多個業務板塊中的一環,收費站只需做好收費站該做的事,為用戶創造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價值,而無需再大包大攬,把整個單位的品牌大旗扛在身上。當然,收費服務還可以抓,但不宜“內卷”,可以雪中送炭補短板,但不宜錦上添花再加碼。畢竟,在用戶看來,一個好品牌,不該是拿出一套套令人眼花繚亂的舊做法,而是能解決一個個五花八門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