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媛丹
清明節臨近,全國各界人士緬懷英烈、紀念英雄的活動在朋友圈里刷屏。退役軍人事務部印發通知,要求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展“守護·2021清明祭英烈”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廣泛宣傳英雄烈士,傳承紅色精神。在此大背景下,《環球時報》記者在清明節前夕去河南延津縣烈士陵園對烈士進行緬懷。
烈士陵園:戰友照片擺在墓碑上
從3月下旬開始,微信朋友圈里全國各地的朋友開始陸續張貼在烈士陵園舉行祭奠活動的照片,其中一張照片分外打動人。五顏六色的鮮花簇擁著一座黑色墓碑,墓碑上寫著“肖思遠烈士之墓,1996.10-2020.6”。肖思遠2016年9月入伍,2019年6月入黨,2020年6月15日在中印邊境邊防斗爭中英勇犧牲,被中央軍委追記一等功。
當《環球時報》記者站在肖思遠墓碑前時,發現鮮花遠比網上流傳的照片畫面顯示出來的多,更為醒目的是在墓碑上方還擺放了一個相框,里面有4張照片,除了肖思遠之外,還有在同一次斗爭中犧牲的營長陳紅軍、戰友陳祥榕和王焯冉。這是4張讓全國人民感動的年輕臉龐,是當代最可愛的人。
記者現場看到,前來緬懷紀念的人們絡繹不絕,幾個退伍老兵站在墓碑前行軍禮致敬,他們說自己也曾在邊防部隊服役,特意過來祭拜肖思遠,“只要國家需要,我們也會義無反顧地獻出生命。”
一名來參加紀念活動的四年級小學生說,肖思遠是英雄,因為他為祖國獻出了生命。當被問到想不想成為肖思遠這樣的人,他說以后也要當解放軍。記者問他當解放軍要吃很多苦,你怕嗎?他想了想,搖頭說不怕。
一等功臣之家:擺滿花籃和花束
肖思遠的家在農村,祖輩靠種田為生,主要種植物有花生、小麥和玉米。《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走進了這位一等功臣的家:院子很整潔,房子剛進行了裝修,屋子里很亮堂。
剛一進院右手邊的兩間房,原本是肖思遠的婚房,現在里面擺滿他的遺物。一進門,正對面墻上懸掛著“一等功臣之家”的匾額,下方一張小桌上擺放著肖思遠的遺像,周邊擺滿花籃和花束。桌子上有一本塑料皮的活頁本,來訪者可以在上面留言,已經寫滿厚厚一疊。這些人來自全國各地,有的不遠萬里專程到英雄家里來看望家屬,表達感情。有一位河南大學的大學生寄來的信里寫著,“思遠哥哥,雖然你已離開了我們,但你的精神永不泯滅,是我們河南家鄉的驕傲,是我們敬仰學習的榜樣,你永遠是我們心目中最可愛的人!”肖思遠的父親肖勝松說,現在來紀念的人依舊很多,有的家長帶著孩子來看望我們,孩子特別受教育。
肖勝松說,從中央到地方,黨和國家的政策考慮得很周到,真是對我們好。“咱本來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該干活干活,該工作工作,不能讓人家說閑話,不能給孩子臉上抹黑。”肖勝松說,入伍以來,從來沒有聽肖思遠抱怨過苦,也沒喊過累,一句都沒有,他說自己在單位一切都好,讓我們照顧好自己。“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孩子喜歡做軍人,現在對得起國家,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家里,沒有給咱丟臉。”
退役軍人事務部:開展祭英烈系列活動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以后,對烈士褒揚紀念工作注重落實。該部日前下發通知,在清明節期間為防范疫情風險,倡導網上祭掃新風,開設清明祭英烈活動專欄,為烈士開設網上墓園等形式,廣泛宣傳英雄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的突出貢獻和巨大犧牲,傳承紅色精神。
通知要求各地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根據實際情況為烈屬提供代為祭掃服務,為每座烈士墓敬獻鮮花、擦拭墓碑,祭掃烈士、告慰英靈,并及時在網上祭掃服務平臺展示,為烈士親屬提供祭掃實景照片、視頻,及時回應烈屬關切。
國家對烈士褒揚工作也越來越重視,2014年國家立法設立烈士紀念日,公祭烈士成為國家重要制度安排。每年烈士紀念日,各級黨委、政府和駐軍部隊、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部分駐外使領館均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祭烈士活動。每年清明節,社會各界也以掃墓、敬獻花圈花籃、網上祭掃等形式到烈士紀念設施開展祭掃活動。
一位軍方人士對《環球時報》表示,在這個時代,學習英雄、崇尚英雄、關愛英雄尤為重要,一個國家的脊梁是以英雄主義為內核的民族精神,需要在全社會形成學習英雄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