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筱旭
摘要:先秦楚地音樂藝術發達,《九歌》是一部具有楚地獨特魅力的祭祀樂舞。其歌詞流傳為后世楚辭體詩歌,對后世文學發展有重要影響。學術界對《九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戲劇、詩歌、語音學、辭體及繪畫等領域。近年來音樂學界對《九歌》的研究逐漸受到關注。本文旨在梳理音樂學界對《九歌》研究的現狀,包括對《九歌》名稱的探討、《九歌》與夏代韶樂的關系、《九歌》的音樂語言、樂器規模及其與后世音樂發展的聯系,及“東皇太一”樂章體現的音樂美學思想等方面,以期對《九歌》中的音樂內容進一步歸納總結。
關鍵詞:《九歌》? 楚辭? 音樂性? 祭祀樂舞? 民間祭祀? 楚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4-0025-05
學界大多認為最早的“九歌”為夏代樂歌,《山海經》最早對此做了描述,王逸、洪興祖對此也做了闡述?!冻o·九歌》之前的“九歌”不僅是夏代之樂,還有“九德之歌”的含義,即《左傳》中所引《夏書》的“九歌”,指可歌唱的九功之德,即水、火、木、金、土、谷、正德、利用、厚生,體現五行說和歌功頌德的含義。王逸在其《楚辭章句九歌序》中對《九歌》創作背景做了說明,認為《九歌》是根據楚地民間祭祀歌曲創作的,明確民間祭歌性質。朱熹也持此觀點,認為《九歌》是屈原對南楚祭歌的改編,現代學者大多贊成這一觀點。明代以來,學者對《九歌》篇章結構做了討論,如認為《九歌》十一篇應刪減以合并至九篇,黃文煥《楚辭聽直》和林云銘《楚辭燈》都持此觀點。清代李光地《九歌注》、徐煥龍《楚辭洗髓》認為《國殤》《禮魂》應不在《九歌》之內。關于《九歌》的樂舞性質,《楚辭燈》最初提出了國家祭祀樂舞之說,“余考《九歌》諸神,悉天地云日山川正神,國家之所常祀”。胡適則和朱熹的觀點相同,認為《九歌》為“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
建國以來,學者對《九歌》的性質、篇章做了進一步探討。姜亮夫認為樂曲首尾兩篇為迎神曲和送神曲,故一共為九篇,合題名“九”數的。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對《九歌》為國家祭祀樂曲的性質做了探討,主要有孫作云、湯炳正、姜亮夫等人。20世紀末,學術界結合楚墓出土文獻,將《九歌》與楚墓祭神系統做了比較,論證國家祭祀樂舞性質,原因主要是由于《九歌》祭祀規格與民間祭祀規格不符,此觀點以湯漳平為代表。此外,聞一多、蕭兵等人也從“歌舞劇”或民俗學角度對《九歌》做了系統研究。這一時期音樂學界對《九歌》的探索處于初期,主要有黃祥鵬提出“九歌為九聲音列”的觀點,引發系列討論;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采九歌為民間祭祀歌曲說。21世紀,《九歌》創作背景、祭神系統、樂曲性質仍是學術界討論的重點。大多認為《九歌》和夏代“九歌”是有聯系的,原因是兩者都具有宗教歌舞特點。這一時期學者們從音樂的音韻、節奏角度分析《九歌》中“兮”字的使用特點,也有學者在聞一多“九歌為歌舞劇”觀點基礎上分析了其中的戲劇因素,認為《九歌》是戲曲發展的雛形。2010年前后,音樂學界逐漸對《九歌》的音樂特性重視起來,研究角度逐漸增加,例如,研究《九歌》中的音樂美學思想,還有學者對《九歌》與漢代音樂的關系做了初步探索。因此在《九歌》的研究中應從文本入手,結合楚地祭祀文化,對音樂特征作探討。本文將依據新中國成立后知網論文和專著,從音樂學研究角度對《九歌》中的音樂內容進行述評。
一、對“九歌”名稱的研究
學者們對“九歌”的含義做了辨析,文史學界對此較早做了探索,大多認為楚辭《九歌》之名稱延續夏代“九歌”之名。對此觀點歷代已經有了很多論證:最先見于《山海經》:“開(啟)上三嬪于天,得《九辯》《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開(啟)焉得始歌《九招》”。王逸《章句》中云:“《九歌》《九辯》,啟作樂也”。宋代洪興祖注《九歌》云:“《九歌》十一首,《九章》九首,皆以‘九為名者,取‘《簫韶》九成‘啟《九辯》《九歌》之義”。湯炳正對此也有論述。總體看來,學界對文獻中最開始出現的“九歌”一詞為夏代樂歌達成共識,認為楚辭《九歌》的名稱延續了夏代《九歌》。而關于兩者的實質是否相同仍未有統一結論,有學者認為其是有聯系的,聞一多就持此觀點,兩者的聯系主要在于兩者都為具有原始宗教性質的樂舞。屈原《楚辭》其他篇章中的“九歌”實質指的就是夏代“九歌”,意為分為九段的樂舞。如《離騷》中云:“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又云:“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樂”。因而有些學者認為《九歌》是配合《韶》而演奏的樂歌。例如,付林鵬說,“將贊美夏禹功德的《九歌》配上東夷族的《韶》舞演奏”。
當代音樂學術界關于文獻中出現的“九歌”的名稱有所探討,也認為《九歌》名稱源于夏代“九歌”,一般認為夏代“九歌”即為“九辯”“九招”,因“韶”與“招”的讀音近似,“九招”也稱為“九韶”,“九招”指有九段的“韶”樂,“九歌”指九段歌曲?!吨袊魳吩~典》中“九歌”一條將其解釋為兩種含義:一是分為九段的樂舞,與“九招”意同;二是“楚聲中的民間祭祀歌曲”。吉聯抗在《山海經音樂材料初探》中辨析了《九辯》《九歌》的含義。文章通過《大荒西經》中的材料“開上三繽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乘開焉、得始歌《九招》”,認為《山海經》中的《九歌》和《九辯》實際上是《九招》的另外兩種名稱,并分析了它們之間的關系。而《九歌》《九辯》應分別意為九段歌曲、九招的九次變化,與《楚辭》中《九歌》的含義并不相同。①《山海經》所記錄的遠古音樂材料雖帶有神話傳說性質,但它仍為探尋夏代“九歌”和楚辭《九歌》的區別提供了材料參考。周武彥在《韶樂考釋》中同樣依據《山海經》中這段材料來辨析《九歌》和“韶”樂的關系,認為材料“把《九歌》與《九招》等同了起來,證明《九歌》即《韶》”。他還根據蕭兵將《九歌》分成的四個層面:“原始九歌(巫術九歌)、中原九歌(經典九歌)、楚地九歌(民間九歌)、楚辭九歌(屈原九歌)”,認為“《周禮》所謂的‘九德之歌,《九韶》之舞,即‘中原《九歌》或曰經典《九歌》”,并且認為楚辭九歌是在其他三類九歌基礎上創作而成。②江林昌的《九招、九辯、九歌樂舞的源起以及先秦若干音樂美學理論的形成》一文從文字學和圖騰角度辨析了《山海經》中的“九歌”含義,認為“《九辯》《九歌》當為夏族初民祭日求雨時所伴隨的巫術樂舞”。③此文對于研究《九歌》中圖騰崇拜觀念、祭祀淵源有著重要作用。
有些學者對夏代“九歌”發展為楚辭《九歌》的方式做了探討,認為《九歌》是從中原傳入楚地的。曹勝高《<河伯>“以女妻河”考》說到:“夏朝末年,商湯討伐夏桀,將其流放到南楚,《九歌》亦被帶至楚地,后被屈原所吸收,發展為楚辭《九歌》”。④王洪軍《作用于楚的先秦黃河流域音樂文化個案探析》認為楚辭《九歌》“其蓋本夏樂,而雜以楚俗,翻為郊祀者也”。即《九歌》是由夏樂發展而來,其中包含了楚俗特點,并得出其具有“郊祀”性質。說到“《九歌》之曲詞合《九招》之舞容,于是舜時《九招》之舞容因有啟時《九歌》之曲詞相配,得以重生”。并分析了《九歌》和《九韶》從中原傳入荊楚的兩條“路徑”:“一是由齊至楚,通過屈子兩使于齊完成。其中,齊之得《韶》又可能有兩條路徑,一為周至魯,再由魯至齊,二為由陳至齊;二是由陳杞、魯至楚,通過戰爭、魯之樂師奔楚完成”。⑤由此說明“楚辭九歌”保留了“中原九歌”的內容。雖然作者對于路線的分析有合理性,但《韶》具體究竟由什么樣的方式中原傳入荊楚,仍缺乏相關佐證材料。
二、《九歌》音樂本體的研究
音樂學術界對《九歌》音樂本體的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音樂語言,主要是對“亂”辭和“兮”字用法的研究,以及對樂曲結構的分析;二是對使用樂器的分析。
(一)關于《九歌》音樂語言的研究
關于《九歌》的音樂語言,主要是對其中“亂”辭出現情況的討論和曲式的探討。“亂”通常指樂歌的最后一章,也指樂曲的高潮,具有合樂的作用,其他楚辭作品的“亂”通常出現于末尾,而《九歌》中的“亂”辭卻有所不同。大多學者認為末篇《禮魂》是《九歌》的亂辭,如王夫之《楚辭通釋》認為《禮魂》是樂曲尾聲,王闿運《楚辭釋》認為《禮魂》是每篇的亂。而音樂學者米永盈在其《<九歌>音樂特色之文獻研究》中認為《東君》是本篇的亂辭,但并未出現在“亂”通常所在的最后一章,作者認為這是合理的,并對此問題進行了分析,通過舉先秦時期其它樂舞(如《大武》)也存在“亂”在一部樂曲中出現兩次的情況加以論證。同時認為《禮魂》作為全曲的最高潮,具有“亂”的表現性。認為在這部樂曲中“亂”辭《東君》雖出現于中間部分,但是不影響作品展開變化的,并且還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以及增強了其邏輯性。析其原因:“較之《九歌》其它樂章,《東君》含有相當于‘呈示、展開、再現式的音樂進行,音樂結構更為完整;是全曲的高潮所在”。⑥根據“亂”辭的特點來判斷其出現位置,有助于我們辨析“亂”在樂曲中的不同運用情況。
學界對《九歌》樂曲的“曲式”做了考察,主要是對《九歌》的整體結構中體現出的節奏變化做了分析。《<九歌>音樂特色之文獻研究》對《九歌》十一篇的曲式結構、節奏、旋律特點等音樂語言做了解讀,還對《九歌》各篇中的“人物”“主人公”的神態、感情和場景描繪進行分析,由此可見,他借鑒聞一多“《九歌》為歌舞劇”一說的,在其另一篇文章中就分析了《九歌》的歌舞表演形態。有學者對《九歌》中樂歌的唱法做了分析,認為“浩歌”即無伴奏、無合唱的演唱;“浩倡”即有伴奏的歌唱。⑦但顯然,這些對樂曲的“旋律”“曲式”“節奏”的思考都是依作品文本而進行的,并非依據樂譜,體現詩歌文本本身的“音樂性”。在陳美娥《中原古樂史初探》一書中,作者根據楚辭其中幾個篇章,從“樂器”“曲式”“調名”“調式”幾方面綜觀楚樂特點。其中,“曲式”方面,作者依據《九歌》中“疏緩節兮安歌”“應律兮合節”以及《招魂》中“竽瑟狂會”等語句,推斷楚樂中有慢、中、急,即“少歌”“倡”“亂”的節奏變化,這種“曲式”結構與漢相和大曲、唐清樂大曲的結構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也有學者從《九歌》體現出的楚地女性表演和樂舞形式分析樂舞的特點,米永盈認為《九歌》的音樂特色預示了后世歌舞伎樂形態的某些特征,作者引劉再生語:“一是表演主體已是以女性為主,一是在段落結構中歌唱、舞蹈、器樂各自有著獨立的存在,同時又綜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充分發揮了歌、舞、樂獨特的表現性能和表現能力”。⑧認為《九歌》歌、樂、舞三部分相比上古樂舞已相對獨立,其中的女性表演因素已與雅樂樂舞截然不同??梢?,九歌不僅在音韻文體方面對后世產生重要影響,在音樂語言上亦和后世音樂發展有著密切關系。
(二)《九歌》中楚樂器的研究
樂器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特定時代和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征,《九歌》中出現六種樂器,體現出楚地祭祀與娛神風俗。其中,鼓出現四次,鐘出現一次;竽出現兩次;瑟、箎、參差各出現一次。近代以來楚系墓葬的出土實物與其所提到的樂器大致相同。關注《九歌》中樂器的學者較少,仍有一定研究的空間。
透過出土楚國樂器,可以發現楚樂器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過程,如楚地“鐘”的發展受北方鐘類樂器影響。米永盈在《<九歌>音樂特色之文獻研究》中談到,《九歌》中出現的“鐘”樂器,可追溯到殷商時期的南方“鏞”,最開始僅作為祭祀中使用的樂器,而并非禮器。隨著各地之間出現的文化交流,北方禮樂文化和北方樂器趨于成熟的形態對楚地樂器發展產生影響,鐘逐漸成為一種禮器,因此“楚國宮廷中也逐步建立起以鐘鼎為標志的禮樂彝器制度”。由此可知,楚國鐘類樂器受北方樂器影響而不斷發展,楚國和中原地區鐘類樂器形態的異同也有待進一步分析?!毒鸥琛贰扮姟钡氖褂门c中原禮樂有所區別,例如,《東君》“鐘”并未與“磬”一起使用,轉而和戰國時期發展起來的、具有楚地特征樂器“瑟”“鼓”“箎”“竽”共同表演,是用于娛神、表達對巫的思戀之情,所以功能仍與殷商時期巫術祭祀、娛神功能相似。
其他對《九歌》中樂器的研究還包括對“鼓”樂器運用的探討。鼓出現于《禮魂》和《國殤》兩處?!抖Y魂》中“成禮兮會鼓”是在祭禮完成之后鳴鼓的“合樂”樂章,顯現禮樂文明對楚音樂的滲入,體現楚國音樂“禮”之因素?!冻烦跆健氛J為“會鼓”是由“建鼓”來伴舞的,關于“鼓”是否為“建鼓”,還需進一步研究?!秶鴼憽分小肮摹辈粌H是娛神祭祀樂舞的伴奏樂器,也展現了戰爭中“鼓”的重要作用,“援玉枹兮擊鳴鼓”,反映春秋戰國時期,鼓在軍事戰爭中起到重要作用。鼓通常具有鼓舞士氣、指揮進退的功能,還有戰前“釁鼓”祈禱的儀式。鼓在戰爭中的指揮、預測等功能與夏商時期的巫術祭祀傳統也密切相關。因此,作于戰國時期的《九歌》中出現戰場鳴鼓的場景,印證了當時戰場以鼓祭祀的背景。
總得看來,《九歌》所體現的樂器規模,實際上反映了戰國時期禮樂文化的逐漸瓦解,音樂文化正經歷由以鐘磬為代表的金石之樂向“竽瑟”一類絲竹樂器的轉移。在楚樂器研究方面仍存在空間,結合出土實物也可進一步探究楚國樂器和中原樂器在形制特點、功能變遷等方面的區別。
三、《九歌》與漢代音樂關系的研究
楚聲和漢代音樂有著密切聯系,楚聲在漢代的延續不僅體現了皇帝對楚聲的喜好,也體現了對前代音樂形式的承繼。淵實在《中國詩樂的變遷》中說到:“又如武帝之秋風歌。匏子之歌。烏孫公主之黃鵠歌。其體裁格調。頗類似屈原九歌……由是觀之。則自戰國之際。涉于秦漢。其間樂歌可謂一切為楚聲所支配”,⑨足以說明楚聲對漢代宮廷音樂發展的影響。
近年來,也有學者對此問題進行了討論,米永盈的《<九歌>女性表演與周、漢宮廷“女樂”》對《九歌》祭祀樂舞表演形式做了分析,認為女性表演在楚國宮廷中的運用體現了原始女性表演因素,并探究了先秦楚地祭祀音樂對漢代宮廷祭祀音樂的影響。作者從祭祀樂舞角度將《九歌》按表演形式分為不同類型的“巫”的歌唱,認為女巫的演唱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從這樣對樂曲內容結構的劃分方式來看,作者應是贊同聞一多《九歌》為“歌舞劇”一說的。此外,文中說到《九歌》由女性表演的特性已與周代雅樂特性相背離,由此認為《九歌》可以視為對周代雅樂傳統的突破?!毒鸥琛吩跇穬x、風格上都和中原祭祀形態有所不同。隨后作者說到“漢代《房中樂》為周代舊曲”,可見其認為漢代《房中樂》與周代“房中樂”有著密切關系。漢代經由幾次改名最終形成的房中樂《安世樂》,實際上是一種帶有祭祀性質的“房中樂”,內容主要為歌功頌德,在性質上應與周代供后宮享樂的“房中樂”有所區別。關于房中樂的不同形態和對其祭祀性質的辨析已有一些討論,對于辨別漢代與先秦時期“房中樂”的異同有所啟示。文中寫到《九歌》作為周代祭祀“女樂”是漢代祭祀音樂創作的來源,也論及漢代音樂與先秦楚地音樂之間的關系,雖然兩者具有密切關系,但漢代國家祭祀“基本取向仍然是向禮樂文化回歸的”。直到漢代對雅俗音樂重新劃清界限,女樂也逐漸在宮廷儀式音樂中消亡。⑩此文為研究楚地音樂的特征(包括運用女樂)以及探究《九歌》等楚地民歌對漢代及后世女樂發展的影響,也為探討宮廷女樂表演與祭祀樂舞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研究空間。其他對于此問題的相關研究,包括《九歌》與漢代郊祀歌的關系,主要從文本的比對和祭祀文化的關系方面做了探討,說明《九歌》對漢宮廷音樂發展起到的作用。
四、《九歌》中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
《九歌》樂曲具有鮮明的娛神性質,因而有些學者認為其體現了娛人和抒情的美學特征。學界對于其中音樂美學思想的探討較少,主要是分析《九歌》的主題情感,如《屈原音樂美學思想試探》說到《九歌》有“期待戀人,享祭神靈,稱頌國殤”的主題,從中可以看出《九歌》借樂喻情及娛樂神靈的特點。此文也認為屈原的作品追求“五音繁會”的“大倡之樂”。? 昌桂文、陳其射《屈原音樂美學思想芻議》一文認為屈原的詩作中體現“音本太一”“化于陰陽”的音樂思想,認為屈原之所以把“東皇太一”作為《九歌》的首篇,是源于詩人對萬物之本的一種崇拜和敬仰。作者舉《呂氏春秋·大樂》“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由此認為屈原對音樂本源的看法是:音樂本于“太一”,化于“陰陽”。 但僅根據對題目中兩名詞的分別釋義和樂章出現在篇首,而并未聯系樂章本身內容來探析,雖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顯然沒有進行本質性的把握。作者認為樂章本身并未在文本上提及的“東皇太一”神,是因太一神是楚國最高神而為表現對它的崇敬,其崇高地位有著和萬物之本源相似之處?!毒鸥琛分形孜幕春腿f物之源有一定聯系,在此方面可以進一步分析。作者還從屈原的時代背景出發,總結其音樂美學思想的兼容性,雖然受中原文化影響,但仍根植于楚文化的特點。從音樂美學的視角,結合祭神對象研究《九歌》的美學思想,有助于總結戰國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的特點。
音樂學領域其他關于《九歌》的研究,還包括夏代《九歌》與五行說及其律學研究。一般認為五行學說從戰國時期開始盛行,但有些學者將夏代《九歌》與五行學說聯系起來,從而推斷五行說源于夏代。黃祥鵬在其《唯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以奉五聲”——<樂問—中國傳統音樂百題>之八》中通過《左傳》中的幾條文獻分別對夏啟的“九歌”“九辯”和屈原《九歌》的含義進行了分析,作者贊同乾嘉學派王念孫“‘八風與七音、九歌相次,都是以數字為邏輯產生的,九歌也是九聲音列”的觀點。而馮文慈《評黃祥鵬“‘九歌是九聲音列”說》認為此觀點是玄談,并通過對《經義述聞》原文含義和對相關文獻的解讀,分析黃文的不合理處,認為黃文牽強附會地把《九歌》等同于九聲音列。王震亞在其《“唯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以奉五聲”續探》一文對黃翔鵬的觀點做了進一步地探究,并從中國傳統樂理角度對九聲音階做了作曲技術理論分析。
綜合看來,將《九歌》與音律、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從對文本的解讀入手,探究其音律,體現陰陽五行觀念對古代律學的滲透,反映了古代律學的功能性。至于音律或音樂美學思想的合理性,還是應回到對作品文本的分析上。
參考文獻:
[1]湯漳平.再論楚墓祭祀竹簡與《楚辭·九歌》[J].文學遺產,2001(04):19-27+142.
[2]聞一多著;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3]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4]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52.
[5]方韜譯注.山海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1:325.
[6][宋]洪興祖注,卞岐整理.楚辭補注[M].鳳凰傳媒出版社,2007:48.
[7]付林鵬.夷夏之爭與《韶》樂傳承[J].民族藝術,2012(02):68-73.
[8]中國音樂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203.
[9]陳美娥.中原古樂史初探[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10]胡適著.胡適論名著[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13.
[11]黃翔鵬.“唯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以奉五聲”——《樂問—中國傳統音樂百題》之八[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2(02):3-7.
[12]馮文慈.評黃翔鵬“‘九歌是九聲音列”說[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9(02):3-5.
[13]王震亞.“唯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以奉五聲”續探[J].音樂研究,1996(04):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