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向陽
摘要:古箏演奏技術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獲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飛躍,極大地豐富和拓寬了古箏藝術的表現力,對古箏新技法的挖掘和古箏新聲響的探索,將古箏藝術帶入新的境界。然而在改革創新的時代潮流下,為追求古箏藝術的表現形式,常有對古箏藝術本質的忽略,結合這一現象,筆者將從堅持技術為藝術服務、堅持以傳統為根本、融入人文情懷等三個方面進行思考,探討古箏演奏技法乃至古箏藝術的發展和演繹之路。
關鍵詞:古箏? 演奏技法? 流變? 發展
中圖分類號:J63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4-0036-03
箏,后漢劉熙《釋名》一文上曰:“施弦高急,箏箏然也”,故因其聲響而得名,是我國古老而優美的彈撥樂器。從歷代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古箏最初的表演形式是以伴奏、合奏的形式而存在,尤其近代形成的古箏流派中許多代表性樂曲都是從地方戲曲音樂、曲藝音樂的伴奏中衍變而獨立出來,如榆林小曲、山東琴書、河南大調曲子、廣東漢劇、潮劇等均是地方傳統箏樂的源頭。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箏在自身的樂器構造、演奏技法、樂曲等方面都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民間藝人、民間樂器走進專業院校,為古箏的創新與發展帶來新的契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如今的古箏已成為了家喻戶曉、喜聞樂見且廣受國際友人青睞的一件民族樂器。
伴隨社會文明的進步,在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與時代意識相互碰撞、相互磨合的過程中,古箏演奏技術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獲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飛躍,極大地豐富和拓寬了古箏藝術的表現力。古箏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對古箏新技法的挖掘和古箏新聲響的探索,將我國古箏藝術帶入新的境界,使古箏藝術散發出極富感染性的魅力,這一發展同時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審美需求。
一、古箏演奏技法的當代流變
古箏經歷過漫漫兩千多年歷史的流傳和演變,一直以來“右手司彈、左手司按”可謂是古箏傳統演奏技法特點的總體概括。右手以大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單指或多指組合為主的彈奏,左手配合做“按、滑、揉、顫”的手法,起到裝飾旋律,潤飾音色的效果。相對而言,傳統古箏的演奏技法簡單,風格單一,因而曾在一段時間內受到冷落。新中國成立后,老一輩的古箏藝術家辛勤耕耘,積極探索,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音樂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與互動日益頻繁。古箏演奏技術的發展取得了質的突破。具體表現如下:
(一)在傳統技法基礎上的自我發展
從琴碼左側將左手解放出來,革新傳統的演奏技法,“左手不僅司按,也可司彈”。1955年古箏演奏家、教育家趙玉齋創作的《慶豐年》中,大膽采用了連串和弦、左右手交替和多聲部演奏以及“點柱”“復歷音”的手法,展現了人們鑼鼓齊鳴、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的場面,達到了空前的古箏藝術效果,開創了古箏雙手演奏技巧的新篇章,也豐富了這一古老樂器的生命力。此后《鬧元宵》《紡織忙》《幸福渠》等一批反應生活題材,使用雙手彈奏新技法彈奏的新作品相繼問世并有廣泛的影響力。
古箏屬于彈撥樂器,千百年來它的樂器構造和演奏方式就已經決定了古箏彈奏“錚錚作響”的顆粒性和點狀的聲響效果。1957年尹其穎改編的《瑤族舞曲》中,采用了食指搖的技法,雖然只有幾個小節,卻引領了古箏聲響由點狀向線狀的飛躍,實現了古箏旋律連貫性、歌唱性的表現。此后演奏家們紛紛在古箏的創作中對“搖指”這一技法進行發展,《春到拉薩》《英雄們戰勝大渡河》等等,尤其是王巽之先生在《將軍令》中采用大段旋律的“長搖”,進一步拓展了古箏搖指的表現力,為后續古箏作品中的“掃搖”“懸腕搖”等技術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右手技法的開發與運用。傳統的古箏彈奏,右手主要以八度對稱模式進行,右手最常用的勾搭組合和撮弦,其中哪個指法都少不了大指“托”指的彈奏,指法任務分配不均,大指任務重、易疲勞,食指、中指、名指則對大指的依附,不獨立,密集音型演奏容易力不從心。趙曼琴通過研究并成功開創了“快速指序”新技法,解決了古箏快速演奏的這一難題,這是古箏技法的又一次歷史性的革新。由他改編的《井岡山上太陽紅》,以快速指序彈奏,以每分鐘152-160拍之間的速度,能游刃有余、輕松自如地彈奏出樂曲輕快流暢、富有歌唱性的快速音型旋律。而箏曲《打虎上山》以快速指序及多指按弦、和弦長音等技巧的運用亮相于首屆中國古箏學術經驗交流會上,在不足3分鐘的時間內以急促有力的節奏成功塑造了英雄穿越林海、跨躍雪原、不畏艱險、打虎上山的情景。此曲因其藝術的獨創性而在中國箏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可以說現代箏樂作品創作演奏中中幾乎不無“快速指序”技法的運用。
(二)對其他樂器技法的借鑒
任何事物的發展和創新都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每一個古箏新技法的出現,都有一定的原因和載體。古箏演變到今天這么豐富的技法和表現,自然也是在與各門樂器的交流和碰撞中受到了的影響和啟發。
在對民族樂器的借鑒中,打擊樂的聲響效果喧鬧而熱烈,對營造氣氛有著特殊的效果,在古箏作品的創作中,許多作品采用了對民族打擊樂器演奏和聲響的借鑒。最有代表的是王建民先生的《幻想曲》,其中大量采用擊打琴弦和箏板,配合著西南地區的調式和旋律,模仿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打擊樂器豐富而神秘的聲響效果;琵琶技法對古箏技法的發展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和借鑒,古箏掃弦演奏時左手用無名、中、食指或及小指向外連掃數弦,產生了一種宏大氣魄的音響,這便是由琵琶掃弦演變而來?!稇鹋_風》中王昌元創新性的運用了掃弦及掃搖技法,形象刻畫了碼頭工人不畏艱險與臺風博戰的英勇場面。古箏的輪指同樣是向琵琶的輪指借鑒而來,四個手指在一根琴弦上按指序循環往復的撥弦,形成柔和密集連綿的音響效果,在王中山改編創作的《彝族舞曲》《云嶺音畫》、徐曉琳創作的《抒情幻想曲》等樂曲中都有對這一指法的大量運用。
在對西洋樂器的借鑒中,古箏在大撮、小撮技法的基礎上向鋼琴借鑒并開始廣泛運用于古箏的和弦彈奏,即以大、食、中指向手心方向同時撥三根弦,發出更為飽滿而豐厚的音色。將和弦中各音由低而高或由高而低很快的分解彈奏的琶音(也叫分解和弦),同樣是由鋼琴借鑒而來,這一技巧多用于表現優美而富有流動感的意境,在《瀏陽河》《東海漁歌》《雪山春曉》等樂曲中都有對琶音的運用。此外,古箏也有對豎琴、小提琴等樂器的借鑒,在此就不一一例舉了。
(三)對自然聲響的探索
目前古箏對自然聲響的探索主要通過弦上和弦外而獲取,弦上獲取包括擊打琴弦、蹭弦、滑弦、捂弦、捂弦刮奏、岳山外刮奏、柱外刮奏、手掌摩擦琴弦、琴弦上運弓等等,而弦外獲取的技法主要通過拍擊、敲擊琴體不同部位如琴板、琴盒等以獲得奇妙的聲響效果。對自然聲響表現的開山之作我們不得不提1965年王昌元創作的《戰臺風》,她創造性的設計多種技法,大大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其中新穎奇特的聲響效果為樂曲帶來了無比的新意。其中的“扣搖”由弱漸強、由疏漸密,形象生動的模擬出臺風由遠到近,呼嘯而來的特殊音響;樂曲中首次采用了“柱外刮奏”的技法,即左手在琴碼左側無固定音高區域劃弦刮奏,營造出陰沉、緊張的氛圍,制造出臺風侵襲時,狂風怒吼、風雨交加的強烈震撼效果。又如徐曉琳《黔中賦》的木葉舞中多次出現的壓掃弦,即左手輕壓規定音域的琴碼右側弦的同時右手做快速向上或向下的掃弦,這一聲響仿佛西南少數民族舞蹈中拿起竹竿互相碰撞敲擊的聲音,給人以精神振奮的感受,在她的令一部作品《劍令》中則采用拍手和摘弦法模仿出了舞劍時的飄逸意境。對于新聲響的探索以及新技法創造,如今也是越來越多的人在嘗試,關于新技法的符號和演奏方法都只是由作曲家和演奏者自己標注和說明,記譜符號難以統一。
二、古箏演奏技法流變的當下反思
正因為有了古箏演奏技法不斷的演變和創新,一定程度上極大的豐富了古箏藝術的表現力,各種技巧運用于各種風格的作品之中,越來越多的古箏作品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和喜愛,如今有著東方鋼琴之美譽的古箏早已成為國內國外學習人數最多的一門中國樂器,無疑古箏技法的演變發展為古箏藝術的弘揚發展提供了較大的可能。然而一個事物的發展總有它的雙面性,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古箏演奏技法演變也帶出了某些方面的問題。如:從新作品的創作上看,層出不窮的當代新作中,出現了許多新技術和新符號,作曲家在現代箏樂創作過程中不運用、不開創一些新技法就似乎缺少了創作的亮點,演奏家不選擇新穎的表現形式和高難度的炫技就似乎缺少了音樂會的演奏高潮,而大多數的箏樂學習者更會熱衷的追隨新穎的表現形式和新奇的聲響效果。改革與創新是當下我們時代所倡導的主流,但這個過程難免會出現偏倚,筆者認為,古箏演奏技法的創新應當堅持如下原則,相信古箏這支民樂器樂之花會開得更加璀璨絢麗。
(一)技術為藝術服務
古箏演奏技術的創新和改革始終應當為古箏藝術的表現而服務,藝術是本質,技術是形式,無論何時何地,古箏演奏技術的發展都不能偏離音樂藝術的本質,要注重古箏藝術本身內心和精神的表達和訴求。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專業作曲家在吸取了西方音樂創作的理念后,運用其成熟的創作技法為古箏領域帶來了許多優秀且藝術性極強的經典之作。如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作曲家何占豪以宏大的結構、強烈的戲劇沖突和細膩的音樂語言,顯示出古箏超常的表現力,在古箏和鋼琴的交錯演奏中,通過跌宕起伏的旋律對比將哀怨與悲憤、溫柔與激情的復雜情緒以及英雄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音樂中塑造出的崇高意境也深深感動著聽眾的心靈。記得在一個短片中看到對一位青年作曲家的采訪時,提到他當初創作該曲的初衷,其回答的很簡單,就是想要寫一首古箏難度技術極致的作品。這樣的作品確實把許多演奏家手指、手腕、手臂的運動幾乎發揮到極限,可是許多人除了記住了該曲的難度外,又能有幾個人能記住該曲的旋律呢?因此箏樂作曲家尤其是年輕的作曲家們在作品的技術創作與布局上一定要本著藝術的本質,為了藝術而技術才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好作品。
(二)以傳統為根本
在信息化快速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下,古箏鋼琴化、古箏交響化、古箏現代化、古箏流行化的現象在古箏藝術的發展中成為了一種潮流,這種趨勢為古箏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維和語境,同時也促成了古箏前所未有的的蓬勃發展。其中不乏根植于傳統的優秀新作,如周煜國的古箏協奏曲《云裳訴》就是代表之一,樂曲采用陜西地方戲曲“秦腔”的素材進行創作,深入挖掘“秦腔”音調的藝術表現,充分展現了“迂回百轉、細膩綿長”的特色,演奏時而清幽哀怨,如輕泣低訴,時而急促有力,似張揚呼喊,感人肺腑、深入人心。古箏是我們地道而古老的民族樂器,古箏技術的創新應當以傳統為根本,不能脫離了傳統的根基,如果單純為了酷炫而追求新奇和異類的聲響或表現,或是為了追求時尚與現代而丟失了傳統,這樣的作品或許會在短時間內“火”一陣,但絕不可能成為經典而傳世。
(三)融入人文情懷
我國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文人就常常將自身的精神、情懷和文化修養寄托于音樂、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之中。古曲《流水》不止是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主要是向我們表現了一種胸襟開闊、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古曲《梅花三弄》不止于歌頌梅花的凌霜傲雪,更多的是體現人們對高尚情操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古箏作為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同樣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近年來也涌現出不少飽含人文情懷震撼心靈的古箏作品,如王建民的《楓橋夜泊》《蓮花謠》、葉小鋼的《林泉》、鄧翊群的《定風波》等等。在當下這個瞬息萬變,快節奏的時代中,我們不能只懂得快而不懂得慢,不要盲目跟風而忘卻靜下思考。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半個多世紀來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古箏藝術表現美的需求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古箏技法的發展和演變可以說進入了歷史以來最為迅速的一個階段,不論是對樂器功能的探索還是對人的運動技能的挑戰,古箏技法已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極大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然而在改革創新的時代中,在當代古箏藝術的繁華背景下,我們偶有看到過于追求藝術形式而忽略藝術本質的現象,希望每一位古箏藝術的傳播者,不論你是參與古箏藝術的創作、演奏、教育、還是學習者,都要堅守古箏藝術的本質,以傳統為根本,融入人文情懷,用古箏這件古老悠遠的民族樂器在當代更好的講述我們的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姜寶海.箏學散論[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5.
[2]王曉紅.當代古箏演奏技法的流變[J].藝圃(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96(11).
[3]汪莎.論古箏藝術的傳統與創新[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李晗.論古箏演奏技法的創新與發展方向[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