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 程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快文化建設,文化日益繁榮,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大力繁榮發展電影產業,對于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影視文化市場日漸繁榮,電影產業的發展狀況值得肯定。同時,越來越多融合我國文化色彩的外來電影走進中國,且好評如潮,這對中國電影市場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我國雖有高票房電影,但如何做到量質兼備,文化建設如何助力中國電影產業良性發展,中國電影如何擔負起當下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值得每個人思考的問題。
一、我國電影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電影文化作為當下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些年來,中國的電影行業不斷創新發展,不負眾望地呈現了許多優秀經典之作,創造了一次次的票房新高。電影文化產業突飛猛進,例如陳可辛拍攝的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張藝謀拍攝的國內首次采用了4K高視效制作技術、中國電影史上首部IMAX文藝片《歸來》,許鞍華執導的傳記電影《黃金時代》,還有各種愛國題材電影《戰狼》《紅海行動》等,這些影片各具特色,贏得了業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值得一提的是,當下植根于網絡文化的微電影,其創新力、傳播面和影響力為主流輿論和民間輿論搭起了一座橋梁,通過藝術的形式勾勒出普通人對生活價值的純真堅守,像筷子兄弟拍攝的微電影《老男孩》《父親》,沿著自下而上的傳播路徑完成了大眾文化與核心價值的對接,自發并自覺地踐行了主流價值接地氣的文化跨越,擴充并強大了主流文化建設的隊伍。
張藝謀的《紅高粱》可謂是一個典型例子。他通過一個不一般的愛情故事來展現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紅高粱》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開山之作。電影中的色彩搭配也很有講究,整部電影似乎只由黃色和紅色組成。在黃土高坡上,黃沙漫天,特別是顛轎這個段落,幾個轎夫連唱帶跳,帶起了滾滾塵土。這些黃沙就是土地,是中華民族的實地所在,是它孕育了我們。而紅色則更加出彩,除了比人高的“紅”高粱,還有“我奶奶”的紅蓋頭、紅轎子、紅鞋子,窗上的紅窗花、碗里血紅的高粱酒、紅彤彤的爐火,以及最后日食時那徹底變成紅色的世界。中國人似乎對紅色更加崇拜,因為那是血液的顏色,是流淌在數十億人身體中共同的血脈。這份鮮艷的色彩更能表達出陜北人的熱情與豪爽,呈現中國農民向上的精神狀態。正因為這種對生命的禮贊以及精湛的電影語言,使得《紅高粱》獲得了國際榮譽,這也是中國電影迄今為止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榮譽。中國文化建設發展正因為有這樣優秀的電影而蓬勃發展。
在此同時,面對中國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為了迎合中國觀眾并獲取巨額商業利益,美國電影在創作過程中開始加入中國文化元素。這意味著我國電影行業面臨著外國電影的沖擊,而且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面臨著被改造的危險。2008年,美國電影《功夫熊貓》風靡全球,將中國功夫和國寶熊貓結合起來拍攝的,這兩種文化符號本身并沒有什么聯系,但《功夫熊貓》展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披著中國文化的“外衣”來展現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體現的是西方文化的擴張。雖然中國經濟不斷在發展,國際地位也日益提升,但國外影視作品中所運用的中國文化元素越來越多,這樣創作出的作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國家要大力扶持文化產業,這是新時期的新使命。
二、中國電影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電影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形態最為直觀的表達載體之一,能夠折射出時代的科學技術力量、市場價值趨向、時代特征以及當下的文化建設。回顧中國電影發展歷程可以發現,無論哪個時期,電影對在推動國家改革和建設發展方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其他國家電影行業不斷進步的同時,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也在一步步走向世界。首映票房的一次次突破,觀眾的一次次好評,體現出中國電影對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
電影用藝術的形式將導演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傳遞給觀眾,在笑聲、淚水、嘆息中感染普羅大眾,潛移默化地達到宣傳、教育的作用。中國電影作為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成分,從形式到內容都對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發展、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具有重大意義,這些也是中國電影自身的重要功能和使命。儒道學說、國粹京劇、武術文化、美食文化等能夠在影視文化中得以充分體現。中國電影為中華文明的不斷進步和弘揚傳播提供了有力平臺,也在其傳播的過程中為當下先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和依托。現如今,如何確定整個電影產業在當下文化建設中的定位和價值取向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正在由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邁進,創新是國產電影推進當下文化建設的時代要求,電影創作者需思考如何將時代精神影像化,以本民族高度認同、世界人民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弘揚民族精神、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充分發揮電影在當下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三、文化建設對中國電影發展的重要影響
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中國電影有責任在當下的文化建設中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實現自身的公共文化價值,在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作出貢獻。如何將中國電影創作和當下中國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這對于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意義重大。在中國電影多元化發展時期,叫座的電影不少,但叫好的影片卻不是特別多。這顯示出國產電影的市場做得越大,電影創作被激發出多元化藝術特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觀影行為的普遍化、電影觀眾的成熟化、審美需求的差異化為國產電影帶來了更多的機會,但同時也傳遞出一個警示信號:隨著電影產業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市場似乎更青睞娛樂化的作品,而具備原創力的藝術電影即便被“叫好”,依然掩蓋不了受市場冷落的困窘之境,這一趨勢不利于中國電影的健康發展,必須引起中國電影人的注意。市場的誘惑越大,中國電影人就越要有自己的堅守。在這種形勢下,必須充分發揮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導、制度落地、環境創造等方式,推動電影投資方、創作者以及電影產業鏈上的各個元素同步共振,相互促進,引導中國電影實現社會文化效益與經濟利益同步繁榮的良好局面。
四、結語
總體來說,中國電影產業和文化建設還面臨著種種挑戰。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取傳統文化之精髓融入電影可以提升影片的商業價值,擴大市場占有率。中國電影如果要兼具吸引力和引導力,就要將傳統文化內涵貫穿在作品當中,讓作品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特色,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以吸引觀眾。中國電影人應該在提高原創力、吸收并弘揚民族文化精神上多花心思,以平和的心態去創作,讓作品體現文化自尊和自信,最終贏得國內觀眾的喜愛,以及世界對中國電影的認同和尊重。
(天津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程敏(1993-),女,河北張家口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移動產品形態設計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