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結
摘要:隨著時代與文化的不斷發展進步,街舞在國內的廣泛興起沖擊著傳統舞蹈,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打破了舞蹈之間的分明界限,兩種舞蹈文化的相互交融很大程度上促進舞蹈作品的大膽創新。街舞在中國的不斷發展,逐漸成為我國舞蹈文化的重要部分,使中國的舞蹈更具時代特色,煥發民族精神,并將中國的舞蹈魅力散發到世界各地,傳播中國的獨特舞蹈文化。
關鍵詞:街舞? 傳統舞蹈? 文化融合? 發展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4-0057-04
一、街舞的概述
(一)街舞的起源及類別
舞蹈是非洲黑人原始而又極具本能的沖動,他們用這種舞蹈來代替和表達所有人的一切想法:愉快、憤怒、悲傷、戰爭、祈禱、自由、憧憬。在20世紀的美國,黑人憑借自身的舞蹈藝術天賦和才華創造出了一系列新的舞蹈和文化,張揚個性、表現自我、敢于承擔和挑戰的街舞正是其中之一。
20世紀60年代末,街舞出現于美國東海岸紐約城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這是美國一個被稱為黑色城市的貧困地區。街舞與其它各類舞種一樣深受多種舞蹈文化的影響而發展起來,非洲鼓舞、拉丁舞、踢踏舞、爵士舞,包括中國武術等也是對街舞文化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從一開始,中國傳統文化就與街舞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
(二)追溯街舞的歷史進程
街舞的形成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中國武術、香港功夫電影等都是街舞的重要形成部分。一些著名的中國功夫片如《少林寺》《臥虎藏龍》《醉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早期街舞的發展。
中國武術在街舞中的影響最早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李小龍的《拳擊場》功夫片,它很好的激發了紐約市霹靂舞演員的跳躍熱情與靈感。美國的知名 b - boy 曾經說過觀看各種功夫片都是他們揣摩其動作的重要一環,黑人用豐富的藝術創造力將“武術美”與“街舞美”有機的完美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系列特點突出的各種街舞表演動作。功夫電影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武術和街舞的一種重要媒介,是“頭轉”“風車”等技巧動作產生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由于舊社會的香港和紐約有許多共同之處,都是人口稠密、貧富差距大、犯罪發生率高,還有一大片貧民區,所拍攝的這些電影主題非常吸引早期的街舞舞者。著名 b - boy 肯斯威夫特曾經說過:“實際上我們從電影院出來,往往要打上三拳兩腳”。他們模仿了電影中打斗場景情節中的對打招式,并把這些動作融入到舞蹈中。肯斯威夫特還曾經說:“每部功夫片都是一樣的模式:人們先受到欺負,然后他們回來復仇”。電影里面描述了一個街頭幫派之爭和打打殺殺的街舞舞者的場景,“黑鐵鍬”和“野人骷髏”這樣的街頭幫派為了爭奪自己地盤,在紐約的街頭打來打去,后來這種街頭幫派間打群架前所跳的各種舞蹈逐漸成為了街舞的一部分。
街舞舞蹈誕生于一個貧窮、社會動蕩與充滿戰爭的時代背景下,是黑人以對社會歧視的不滿和對貧窮的不服來創造出的一系列充滿競爭性的自由表達式舞蹈。街舞的種類繁多,受到中國傳統武術和體操運動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來自美國紐約布朗克斯區的一種以技術和藝術為特色的霹靂舞(breaking)最具代表性。經過時間的推移,舞蹈動作慢慢發展與演變,后期的多種舞蹈風格逐漸在街上出現,機械舞(popping)、鎖舞(locking)、豪斯(house)、爵士(jazz)、自由式舞(freestyle hip - hop)、小丑舞(krumping)等各種舞蹈的興起與涌出使得街跳舞體系更加豐富,更加完整。
受各類不同的舞蹈文化、環境因素、審美觀念、社會變化等影響,街舞從時間上可以劃分為老派(old school)和新派(new school)這兩個流派。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歷史比較早的幾種霹靂(breaking)和瘋克風格的舞蹈(funk style)被稱為老派。老派的舞蹈都是實打實的街頭舞蹈,它們都具有很強的競爭性,除了一些比賽、演出以外,在舞場之中幾乎沒有人能親眼見到老派的蹤跡。相對于以前的舊派舞蹈,新派以獨舞為主要基礎,而且具有很強的音樂和娛樂性,少有霹靂舞下地翻滾等技巧性的動作,主要依靠肢體協調才能使這些動作在視覺上看起來更加平滑和舒展。街舞在地域上可以劃分為東海岸和西海岸這兩個流派,由于復雜的文化、歷史、政治等方面沖突,美國東西海岸的矛盾日益加劇,最終構成“兩岸之戰”。在東海岸的街舞中,主要有霹靂舞、豪斯(house)等種類的風格舞蹈;以西海岸為主要代表的則是瘋克式風格的舞蹈。
20世紀80年代中期,正處于發展階段的街舞傳入中國。
二、街舞文化與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融合
(一)二者的差異性和同一性
從早期的原始時代開始,人們并沒有系統的語言方式來與他人進行交流,通過傳統的手舞和腳踏來充分表達他們自己的需要,狩獵、繁衍、祭祀、戰爭和性愛等都通過舞蹈方式來表達。我國古代理論中就已經存在:“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語之不足故擘嘆之;濡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上生動地表達了舞蹈作為人們表達最激烈情緒的產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推移、意識形態的變革與改變以及思想道德的影響,中國傳統舞蹈經歷各個朝代不同的宗教、思想、文化和風俗逐步演變,蘊含著許多中國特色獨有的民族傳統文化與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積淀而形成。
五六千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舞蹈,當時中國的人們之所以跳舞主要是因為其天性使然、生存需求、信仰崇拜,那時中國的舞蹈主要體現在部落與民族的總結上、群居性、自娛之中。古典舞圓潤流暢、形神兼備、剛柔并濟;民間舞形象鮮明、情節生動、藝術風格迥異。每一類舞蹈藝術類別的發展與形成都是通過了上千年時間在舞蹈中沉淀、傳承、嘗新而逐步形成,包含著太多關乎社會文化、政治和思想倫理的因素,背后又有著太多關乎社會文化歷史與精神信仰。中國的傳統舞蹈在歷史上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與豐富的藝術儲備,優秀傳統舞蹈在歷史上經過了許許多多階段性的發展與演變,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復雜而又曲折的中國發展之路,坎坷的歷史演變進程使得中國擁有數千年的文化基底。中國傳統舞蹈伴隨著其歷史的變遷而逐漸豐富多彩、色情斑斕,逐步發展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獨特的形態與其神韻的東方優秀舞蹈藝術。
從其歷史和發展的長短角度分析來看,與街舞相比,中國民族傳統的舞蹈歷史悠久,而街舞則被認為是近幾十年才逐漸興起的一種舞蹈,它已經代表著一種嶄新的文化正在迅速蔓延。街舞沒有長時間的歷史積淀,也沒有太多的傳統文化影響,最初單純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現象與人們的心理活動,為了宣泄某種情緒而產生。街舞中的自由解放、張揚個性、展示自我,勇于承擔挑戰等許多行為都是從他人身上學習到最后模仿。街舞舞者對于自然、動物、人類及其他生命體系中的各種社會活動與日常生活的狀態也進行了模仿,并且早期深深地受到了中國武術與中國功夫傳統的影響,為表達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現象與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而形成。街舞的起源、發展再到形成,時間并不長,相對于中國的傳統舞蹈來說屬于“新生”舞蹈,但卻掀起了時代潮流,沖擊著當代人們的藝術審美和舞蹈的發展,與時代共進。
街舞與中國傳統舞蹈在各個方面很大程度上都不相同,但二者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同之處。二者都是因時代背景與宣泄某種情緒、表達某種內心情感而產生,是一種非語言的交流方式。不論是中國傳統舞蹈還是街舞,他們都包括其他的舞蹈種類,如中國傳統舞蹈包括民間舞、古典舞等;街舞包括霹靂舞、機械舞等。二者的舞蹈動作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同性,比如都要具有一定的技藝性,舞蹈表演者要具備旋轉、翻騰、控制等高難度的技巧能力,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才是二者的共同目的。
(二)舞蹈的文化融合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的第一部街舞電影《霹靂舞》在中國家庭里的錄像帶、電視機里一下子就傳遍,從那時起街舞就開始流行到中國。由于“霹靂舞”未能被國際社會正確地認識,沒有一個可以持續成長和健康發展的市場條件,在20世紀80年代末霹靂舞在中國迅速地消失了。20世紀90年代,作為一種新興、時尚的嘻哈文化表現形式與其生活方式在美國乃至世界快速發展,由于嘻哈藝人在全世界各地進行巡回演出,嘻哈文化在美國并逐漸走向世界。日本青少年努力刻苦學習很快掌握并且進一步發展了街舞,也得到了美國的認可,日本舞者將其街舞藝術文化帶入到新加坡、中國臺灣、韓國等周邊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起,街舞在中國大陸以廣州、上海、北京三座主要城市為中心逐漸普遍傳播,街舞在中國又重新“活”了起來。
街舞傳入中國以后出現許多的街舞舞蹈工作室,特別是廣州、上海、北京、成都等經濟較發達城市。這些地區人口眾多,經濟較為發達,為街舞在國內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一開始街舞面向的人群大多為年輕青年一代,較少有中年人與兒童,隨著隊伍的發展、傳播和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街舞逐漸面向更多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工作領域的人群,街舞逐漸大眾化,逐漸走向專業化。
街舞文化流入中國以后,對中國的傳統舞蹈藝術文化產生影響,沖擊著人們的審美方式。由于街舞是近代興起的一種舞蹈文化,歷史時間不長卻緊跟時代潮流,非常吸引青少年的注意。當代的年輕人們追逐潮流、追求個性,喜歡無拘無束與自由,街舞逐漸成為大多年輕人的舞蹈選擇。這個文化多樣化、舞蹈種類繁多的當今社會下,呈現的趨勢并不是丟棄了舊文化一味地崇尚新文化,而是將新生文化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與創造,逐漸呈現出一系列的文化新產物。
2018年12月,中國舞蹈最具代表性獎項“荷花獎”揭曉,街舞作品《黃河》獲得當代舞獎,中國傳統舞蹈與街舞的融合邁出了第一步。在街舞版本的《黃河》之前有過民族民間舞、芭蕾舞等不同舞蹈風格的版本,都是時代的經典之作,如今的街舞版本相比之前的作品有了更多的創新,有完全不同的舞蹈語匯與表現手段。交響樂街舞作品《黃河》打開了街舞走向藝術道路的大門,對于中國街舞發展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義和藝術價值,不僅嘗試西方流行文化與中國傳統音樂舞蹈和文化的結合,還用街舞獨特的舞蹈語言點燃了街舞的精神火炬,這是中國街舞在講述中國街舞舞者自己的故事。街舞用其自身爆發力強、感染力強、充滿張力的語言動作打破了其他舞蹈形式詮釋冼星海《黃河》歌曲時局限于舞種、局限于動作的局面。“新時代”的“黃河”對于我們有了更為不同的意義,自那時起,街舞不再是小眾文化。
由于街舞在國內的廣泛傳播,街舞走進專業化,走進熒屏,與中國的許多傳統舞蹈進行結合與創作。從早期國內的許多舞蹈大賽來看,一開始國內許多著名的舞蹈大賽并沒有街舞,如國內著名的“桃李杯”舞蹈大賽,里面設有古典舞、民間舞等中國傳統舞蹈的比賽類別;再到出現在熒幕前的綜藝性的舞蹈大賽,如“舞林爭霸”“中國好舞蹈”等,相對于桃李杯,這些大賽出現的舞蹈種類更加豐富,現代舞、芭蕾舞、拉丁舞、當代舞都出現在其中。到了近幾年,舞蹈文化更加豐富多彩,街舞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出現了許多街舞方面比賽性的綜藝節目,例如“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等。這些節目里出現了許多以不同舞蹈風格做融合的舞者和作品,拿現代舞與街舞做融合、古典舞與街舞做融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創作出許多富有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帶有街舞風格的“中國風”街舞,呈現出新舊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結合,并且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創新。再到后來綜藝節目“舞蹈風暴”的出現,這一文化結合現象更加明顯,街舞逐漸“中國化”。
以“舞蹈風暴”為例,這個綜藝節目里面出現了大量街舞與中國傳統舞蹈進行融合的作品。不同舞蹈種類動作相結合,在特定的背景和故事情感線下表達作品主題,作品的呈現強化了街舞對內心情感的抒發,使街舞注入了更多情感層面的東西,不再是單一的運動形式,凸顯出它的藝術價值。
街舞逐漸走進系統化的學習,成為很多高校的一門專業課。以四川音樂學院為例,最先將街舞列入專業課進行專業化的訓練。把街舞當作一門專業課,為街舞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平臺,促進了中國的傳統舞蹈文化與街舞文化相交融,使二者在風格性、動作特征、情感線等方面有所融合。街舞逐漸走進中國舞蹈文化的教育系統并且作為專業課的形式進行教學,這大幅度的增加了街舞的藝術價值,抬升到專業層面。
三、街舞在中國的未來發展
我國舞蹈藝術不斷快速發展,街舞在“中國化”的方向將不斷突破、不斷前進。人們不再局限于通過個性化的肢體動作、高難度的技巧來展現自由活力的美感,而是融入我國的舞蹈文化并提煉代表性的表演元素,在舞蹈文化的結合與創新的同時彰顯中國精神。
街舞表演動作與中國舞蹈的舞姿將會更加豐富。在街舞自身的舞蹈形式中,加入中國的傳統元素賦予了街舞一種新的生命活力。將“以舞傳情”中國舞蹈藝術文化精髓注入街舞,走向“以街舞為載體、以傳情為目的”的“中國街舞”。未來的街舞作品將越來越注重思想情感層面的表達,注重與人之間產生情感共鳴,也將會更符合中國人的藝術審美,更好地推動街舞適應我國舞蹈文化和新的時代環境,是街舞“中國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目前國內的大多數街舞編導都開始注意到挖掘我國傳統舞蹈元素來充實街舞的表演形式,已經逐漸成為推動街舞創新與發展的核心趨勢,有些街舞編導試圖從詠春拳、少林功夫、川劇變臉等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中探討與街舞的融合方式。無論是汲取我國舞蹈的動作舞姿還是文化精髓,對于街舞藝術文化的創新要能夠展現出街舞本身的風格韻味,表現出街舞獨特的動態特征,才能使觀眾感受到中國文化融入街舞后在表演上所傳達出的創新的形式與內涵,這才是真正的街舞創新,也是在新時代環境下的“新生”。目前,國內大多的街舞作品都在大量吸取中國舞蹈元素、舞蹈文化,還有中國的其他藝術文化作為街舞作品融合創新的材料,并以街舞為核心注入中國精神,傳達中國化的主題思想與情感。在未來,將會出現越來越多以中國文化為特色的街舞作品,展現出中國的獨特魅力。
街舞文化屬于一種新生的流行文化,不斷突破了這種文化的局限性與生存的局面性。街舞藝術是一種以形容積極樂觀、崇尚自由的生活態度為主要特征的文化,舞者對自己的生命意義進行探索,散發其個性、獨特魅力與精神。街舞吸引了當今社會的許多青少年,逐漸面向大部分不同階段的群體,以其自身的獨特魅力掀起一波街舞潮流,為各類舞蹈培訓機構或者舞蹈工作室提升了經濟效益。除了專業層面之外,街舞還作為一種運動形式、具有健身意義的體操存在,能夠宣泄情緒、陶冶情操、舒展筋骨、愉悅身心、增強心肺功能等,對生命力具有召喚作用,并且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及愛美的人員等將其當成自己的業余興趣愛好,在工作、學習之余運用,讓自己放松精神,充實自己的生活。隨著我國社會對全民性體育健身運動的開展和大力宣傳,利用街舞進行體育健身運動的現象越來越常見,街舞運動在社會大眾的文化生活中所能夠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黃小珊.不羈的靈魂——街舞必讀之全檔案[J].醫藥與保健,2006(08).
[2]陳安安,秦海波.街舞在中國發展中的“新生”[J].藝術品鑒,2020(26):103-104.
[3]劉伊晅.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的結合研究[J].藝術評鑒,2019(07).
[4]鄧佑玲,于港.街舞理論在中國[J].中國文藝評論,2020(09).
[5]秋山.不羈的靈魂[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