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萍 馬濤
黑龍江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具有鮮明的鄉土文化特征,這些自然和人文景觀為當地的油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表現素材。創作者以各具特色的作品表達對黑土地文化的感情,作品流露出黑土地特有的藝術精神。不管是對于油畫創作還是油畫教學來說,鄉土題材都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庫。一般來說,影響藝術家選擇創作題材的元素是多種多樣的,生活經歷、個人情感、興趣愛好和價值取向等都是影響因素,但從宏觀角度來看,藝術家長期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一、黑龍江鄉土題材油畫的概況
黑龍江省地處我國東北邊陲,在地形、地貌、氣候、植被等方面具有典型的黑土地自然環境特點。人文環境方面,這一地區漢族、滿族、蒙古族、達斡爾族、朝鮮族、回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等雜居,所以表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為黑龍江的油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雖然東北地區是傳統意義上的老工業基地,但農業仍是這一地區的主要生產方式之一,黑龍江地區更是如此,由此衍生出來的鄉土文化成為這一地區油畫家創作的主要素材。由于黑龍江地區與俄羅斯接壤,1949年以前,黑龍江地區的油畫創作主要是受俄羅斯僑民畫家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末期,黑龍江地區的油畫主要為蘇式油畫的寫實主義風格。20世紀80年代以后,黑龍江地區的油畫創作趨向于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油畫家將目光投向了廣闊的鄉村,這使得鄉土題材的油畫創作在這一地區大放異彩。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黑龍江地區的油畫家大多具有上山下鄉的生活經歷,或者早年生活在鄉村,所以在創作中選取鄉土題材是在無意識支配下產生的一種創作行為。
黑龍江地區的鄉土題材油畫作品具有鮮明的美學特征,除了鄉土母題外,在藝術表現形式如構圖、色彩、線條及物象的造型等方面,顯現出與本地區精神文化的密切關聯。這種關聯性表現為一種區域性藝術特征。
二、黑龍江鄉土題材油畫的表現形式
對于具有數千年農耕文明的中國來說,鄉土文化心理是一種歷史的積淀,鄉土文化是人們最為熟悉的文化,所以從鄉土文化中汲取藝術創作元素是一種闡發內在情感的行為。雖然同為表現鄉村、鄉土題材,但不同的藝術家會根據自己的表現技法、審美視角和藝術修養構建各具特色的視覺藝術形式:從表現技法上來看,既有寫實性的也有寫意性的;從選材方面看,既有純粹表現鄉村自然景色的,也有表現鄉村人文景觀的。
(一)寫意性表現形式
寫意性表現形式是當代黑龍江鄉土油畫的表現形式之一。繪畫中的寫意性是指在寫實的基礎上,抽取藝術表現對象的主干部分、舍棄表現對象的細枝末節,為了突出藝術表現形象的特點,經常作夸張、變形等方面的藝術處理,這是一種主觀化的藝術表現手段,例如著名油畫家張欽若創作的具有黑土地地域風情的風景畫。
由于張欽若早年有在黑龍江生活的經歷,對這一地區的花草樹木、人文風情有著深厚的情感,所以他的油畫創作鐘情于表現東北鄉村的雪地白樺、平原江河、農舍村屋,以及黑土地上的向日葵等對象。他的風景油畫并非采用寫實的手法,而是采用類似中國傳統寫意畫的手法,以大塊的色彩和松弛的筆法來塑造山體、樹木、房屋等形象,使畫面的色彩酣暢淋漓。這與西方印象派繪畫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又有本質的不同,主要區別在于張欽若的風景畫體現出了中國的傳統審美趣味,鮮明的色彩對比與松弛大氣的筆法結合,彰顯了黑土地自然風景的粗獷與豪放。
(二)寫實性表現形式
寫實性與寫意性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二者同為藝術表現的方式和手段,并無審美品格的高下之分。寫實性油畫更擅長再現客觀物象,畫面中的物象往往以更為真實的形態展現出來。黑龍江地區的當代油畫家中,熱衷于以寫實手法表現鄉村題材的有很多,如鄭藝、薛智國、邢義君、李振宇、劉廣海等。
畫家鄭藝以寫實手法表現田間的農民,除了刻畫典型的黑土地農民形象,他還經常以大面積的藍天作為背景,將畫面中的地平線壓低,這種構圖方式使得畫面的空間顯得更為廣闊,其中的主題形象也更為突出。畫家正是以此來強化自己對土地特有景觀的主觀印象。雖然表現手法是寫實的,但一些畫作中的農民拿著耙子作彈奏吉他狀又蘊含了浪漫主義傾向。畫家薛智國近年來熱衷于以寫實的手法表現深秋時節的白菜地。他的這一類作品中,綠色是畫面的主色調,平坦的白菜地伸向遠方,直至天際,一壟一壟的白菜與壟溝之間或筆直、或彎曲的線條強化了畫面的縱深空間,表現了黑土地的肥沃與廣博。此外,邢義君作品中雪地里的牛群,李振宇筆下的村舍,劉廣海筆下的向日葵等都體現出黑土地鮮明的文化特色。
可以說,這些畫家對黑龍江地區的鄉土文化具有深厚的情感,他們將鄉土作為藝術表現的母題,但絕不是以鄉土作為取悅觀者的視覺圖像,而是因為鄉土包含深刻的文化精神。
三、黑龍江鄉土題材油畫的審美意蘊
對于繪畫作品來說,題材和母題只是作者借以表達某種精神的媒介,作品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作品的內在意蘊才是核心的部分,但內在意蘊必須依靠外在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
在現代人的意識中,鄉土是文學、藝術中的一個典型的詞語,它的背后往往蘊含著對城市壓抑生活的反抗和對鄉土生活的懷戀。從現當代黑龍江鄉土油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畫家們刻意描繪的往往都是東北的農舍、作物、農民,以及特有的地貌風景。畫家將這些典型形象以感性的形式呈現出來,不是其進行藝術表現的終極目的,而是想憑借這些典型形象來表現某種主觀精神。
盡管黑龍江地區的鄉土油畫創作風格多元,但在三個方面卻表現出趨同性。一是色彩方面,呈現純度較高、色彩對比較為鮮明的特點,這與江南畫家喜歡用灰色調的色彩傾向形成反差;二是造型方面,喜歡把物象塑造得更加“結實”,無論是人還是物,都顯現了粗獷豪放的美學特征;三是構圖方面,喜歡使用畫面分割更為明確的組織結構,這使得畫面結構更為直接。這些外在形式的背后體現了作品的內在意蘊,即黑土地特有的藝術精神。對于黑龍江地區熱衷于表達鄉土精神的油畫家們來說,他們的作品雖然各具風貌,但在表現黑土地精神方面卻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四、結語
東北地區廣袤的黑土地上,具有區域特色的鄉土文化是顯而易見的,與農村、農民、農業相關的繪畫創作素材取之不盡,所以無論是對油畫創作還是油畫教學來說,都是豐富的地域性資源。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鄉村文化也隨之變革,這也使得繪畫創作中鄉土題材越來越豐富。從理論層面來說,具有鄉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可以為藝術表現提供素材,而藝術創作反過來也可以使鄉土文化的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所以,如何以藝術創作更好地建設和發揚黑土地的文化精神,是藝術創作者應該思考的課題。
(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省屬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項目“當代黑龍江地區鄉土油畫的美學品格研究”(135309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