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琦
1861年4月12日,美國南北戰爭爆發。英國深懼美國的進步和強大,乘機插手美國內部事務,企圖將美國內戰國際化,制造“兩個美國”。
英國制造“兩個美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美國一直是英國在美洲大陸進行擴張的主要對手,一個強大的、統一的美國是英國擴張的巨大威脅。而一個分裂的美國,南北雙方互相制衡,無疑符合英國的利益。
第二,美國南部一直是英國巨大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市場。當時英國的支柱產業是紡織業,而英國紡織業所需棉花的絕大部分依賴美國南方提供。英國絕不會放棄美國南部棉花供應地。
第三,英國上層保守勢力對美國的民主制一直深惡痛絕,亟望利用美國的分裂,消滅其民主制,并以此打擊英國國內的民主要求。
英國政府在美國內戰一開始,就對南方同盟持同情和支持態度。林肯政府于1861年4月19日宣布對南方港口實行封鎖。5月13日,英國政府迫不及待地發表《女王中立宣言》,宣稱英國決定在南北交戰雙方之間“維持嚴格的不偏不倚的中立”。
英國的《中立宣言》一發表,即引起美國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反對,斥責其是“自查理二世以來,英國歷史上的最丑惡的行動”。
英國的敵視政策還體現在打算向美洲增派軍隊的態度上。早在1861年2月18日,英首相帕麥斯頓就建議英國派遣一個團和炮兵部隊駐扎溫哥華島,并向加拿大增派軍隊。他居心叵測地聲稱,這也許是對林肯政府的一個“有益的暗示”。到1861年年中,在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不少英國軍隊和軍艦被派往美洲。
帕麥斯頓增兵美洲的真正目的,是要挑起與美國的爭端,乘美國內戰之機,加速在美洲的擴張,并利用英國軍隊“牽制美國”,以達到分裂聯邦、制造“兩個美國”的目的。
由于內戰的束縛,美國政府對英國咄咄逼人的敵視政策,總是采取息事寧人、委曲求全的態度。遺憾的是,英國并不想“避開誤解”,反而蓄意挑起爭端。其中之一就是邦奇事件。
羅伯特·邦奇是英國駐查爾斯頓領事。英國駐美公使萊昂斯授權邦奇和南方商談其接受中立商務的問題。在指令中,萊昂斯寫道:“約翰·羅素勛爵(英國政壇大佬,曾出任首相)授權我將關于此事的談判托付予您。”在國際法中,只有獨立的國家之間才能談判。萊昂斯的用意昭然若揭。同南方達成滿意的協議后,邦奇曾興高采烈地談到這次“談判”,認為這是英國承認南方的第一步。
實際上,這已是英國邁出在外交上承認南方的第二步了。
一個更大的危機在等待著美國,這就是“特侖特”號事件。1861年11月8日,美國軍艦“圣杰星托”號船長查理·威爾克斯在英國郵輪“特侖特”號上,逮捕兩名南方“大使”詹姆斯·梅森和約翰·斯萊德爾及其兩名秘書。
英國政府立即禁止向美國北方出口武器,8000名士兵也馬上派往加拿大。
1861年11月30日,英國政府向美國政府發出一份嚴厲的照會,要求美國在7日之內釋放梅森等4人,并向英國政府道歉。約翰·羅素還指示萊昂斯,如英國的要求不能滿足,他應在7日后率領使館人員撤出華盛頓。
一切跡象表明,英國政府渴望抓住這個時機和借口制造戰爭。
面對英國咄咄逼人的攻勢,美國輿情沸騰。當時的形勢是,一方面英國已跨上戰車,“這里的一切都處于戰爭氣氛中”;另一方面,美國人民對英國充滿敵視,“恨之入骨”,戰爭一觸即發。作為總統,林肯必須審時度勢,從全局出發,為國家前途考慮,而不能感情用事。美國不可能同時打兩場戰爭。險惡的形勢,需要美國暫時屈服。
林肯內閣在圣誕節前后連續召開了三天會議,進行討論后,閣員們雖“極度痛恨”英國,但最后,“大家對必須屈服表示一致同意”。
“特侖特”號事件以美國的讓步而告終,英國失掉了借機干涉的借口。但英國干涉美國的動機并未泯滅。相反,北方軍事上的接連敗績,使得英國政府的干涉決心更加堅定。
1862年春,北方聯邦軍隊在半島戰役中剛失敗,英國國會的干涉動議便立即出籠。帕麥斯頓認為,北方既已徹底失敗,林肯政府必定求和。因此,他胸有成竹地向國會提出要求,把干涉問題留給他的政府解決。
然而,戰爭過程發生了巨大改變。
1862年9月,聯邦軍隊在安提塔姆取得勝利。聯邦軍隊的勝利,以及被林肯稱作“我們退卻中的最后盾牌”的《初步解放宣言》的發表,使英國人民站到了北方一邊。加上傳說中的“美俄同盟”使英國不敢輕舉妄動,這些事件打破了帕麥斯頓和約翰·羅素的如意算盤。
不久,法國的聯合調停建議又使英國燃起了干涉美國之火。
10月7日,英國內閣第三號人物格拉斯頓遵照帕麥斯頓的意思,在紐卡塞發表了英美關系史上臭名昭著的演說。他說:“無疑,杰斐遜·戴維斯和南方其他領導人已經締造了一支軍隊,似乎他們正建立海軍,而且比兩者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國家。”并宣稱:“就他們和北方對立而言,我們可以有把握地預料南方諸州會成功。”
紐卡塞演說是英國政府再一次發起承認南方運動的宣言書。有人甚至稱其為“美國聯邦的死刑書”。盡管英國政府一心想承認南方,但是,英國工人階級對北方的支持、俄國的公開反對調停以及英法之間的矛盾等,再一次使英國的企圖遭到失敗。
不久后,聯邦軍隊在葛底斯堡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軍事勝利,給沉湎于“兩個美國”夢的英國政府當頭一棒,英國在外交上要想承認南方愈來愈難。英國感到非常遺憾,竟像“為一場災難而哀悼”。
隨著美國北方的最后勝利,英國制造“兩個美國”的陰謀不可避免地最終破產。
(摘自《難問西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