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溥佳
(寧波市寧海縣氣象局,浙江 寧海 315600)
寧波市寧海縣地處浙江省東部沿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雨量充沛[1]。全縣年平均降水量為1719 mm,降水量年內分布不均,7月和8月是雨量高峰期,通常也是主汛期。寧海境內年平均氣溫為16.9℃,7月最熱,l月最冷。寧海氣候條件總體平穩,但在每年的特殊時節,時常受到臺風、強對流天氣(強雷電、短時強降水和冰雹)、高溫、連陰雨、冷空氣、霧霾等氣象災害的影響,給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帶來沖擊。
從近幾年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來看,2019年8月“利奇馬”臺風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達6763.7 hm2,其中絕收面積達534 hm2,產生的農業經濟損失為6.83億元;2018年3月上旬的持續冷空氣凍傷茶葉面積超過200 hm2,9月中旬多日大暴雨沖毀剛種下的冬種蔬菜籽;2017年梅汛期連續強降水,對楊梅采摘和農作物生長十分不利,夏末高溫連續發威,旱情使農作物的品質、產量下降,不少茶苗被曬死曬傷,長街等地農田和養殖塘受災嚴重。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明顯增多,氣象災害多發、頻發、重發,基層氣象部門處于服務“三農”的前沿陣地。本文進行了氣象為農服務情況的調研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調研人員走訪村干部和農民,先后赴三門灣現代農業園區海水養殖基地、大佳何葛家村、一市鎮前岙村枇杷基地和長街鎮劍民果業專業合作社。
調研組召開了由氣象、農業、水利等相關部門的有關專家和農業經營主體對象參加的座談會。
目前,基層氣象部門制作的為農服務產品均以常規的短、中期天氣預報、雨量實況分析和災害性天氣預報為主,根據省氣象局、市氣象局的指導預報及其決策服務材料,制作一些春耕春播、秋收冬種等常規服務產品,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性不強,針對不同產業、品種的專項服務產品不多。對災害性天氣過程的影響評估和影響后的跟蹤、延續服務不多,同時存在信息傳播覆蓋面不廣的問題。
寧海氣象部門目前共有工作人員20人,設有辦公室、氣象臺、減災科、行政審批科、氣象防災減災中心等5個科室。建有由氣象、農業、海洋等方面專家組成的農業氣象專家聯盟。建立了一支由405名氣象信息員、18名氣象協理員、108名部門聯絡員、34名重點單位聯系人組成的氣象服務隊伍,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應急避險能力顯著提高。
服務對象包括涉農部門負責人、鄉(鎮、街道)分管農業領導、氣象協理員、信息員、網格員、農民等。重點服務對象是納入信息庫的全縣11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26個種養大戶、183個海水養殖大戶、253個新型農業主體。
全縣現有區域自動氣象站52個、農田小氣候站1個、土壤水分自動站1個、大氣負氧離子監測站4個、海水特種觀測系統5套(配套建設中尺度自動氣象站及LED顯示屏)、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系統1套、固定人工增雨作業基地1塊、應急移動氣象設備1套及電子顯示屏15塊。
(1)直通式服務。在關鍵農時和災害性天氣來臨時,通過下鄉指導、手機短信、LED顯示屏等方式將預報預警信息和農事提醒服務及時發送至服務對象。
(2)智慧化服務。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新媒介組合打造智慧化服務平臺,主要服務海水養殖大戶、種養大戶、新型農業主體。
(3)制定氣象指數,為創新險種設計提供技術支撐,助推農業氣象保險服務。
(4)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為農業生產和抗旱服務。
(5)開展氣候品質論證,為名特優農產品品質效益注入氣象含金量。
(6)建設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助力鄉村振興。
通過與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部門專家的座談交流,了解到不同產業對氣象為農服務的關注點不同,既有共性需求,又有個性需求[2]。共性需求主要是加強中長期預報和農事指導服務等。
農業經營主體的個性需求。種養大戶需要氣象部門提供基于局部位置、特定作物的精準天氣預報、氣象災害監測以及關鍵生育期影響因子預報預警服務。蔬菜產業農戶代表需要協助其選準選好氣候適宜產地,建設基地農田小氣候站等。
農業指導部門的個性需求,是實現部門觀測數據的共享共用,需要氣象部門提供歷史資料統計查詢、局地小氣候特征咨詢服務;需要深入聯合開展調研、服務,利用各自優勢、各自專業特長,多部門聯合攻關,依托農業園區、專業合作社以及種植大戶等,真正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中體現科技服務的貢獻。開展小區域人工增雨作業服務,為改善土壤墑情、作物播種創造有利條件。
目前,雖然寧海成立了氣象防災減災機構,建立了氣象信息員隊伍,但社會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仍然不足,機構運轉、經費保障等長效機制還不完善,作用沒能得到有效發揮。特別是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建設,需要開展氣象防災減災風險普查、風險地圖繪制、氣象服務站建設、信息員配置、科普培訓與宣傳等。由于缺乏經費投入和財政保障,標準村建設流于形式,各村積極性普遍不高,無法切實提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水平與推動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可持續發展。
當前,氣象部門雖然已積極開展面對農業大戶的“直通式”氣象服務,但為農服務產品沒有滿足不同農時、不同區域、不同農作物的個性需求,沒有實現從“普適性”向“個性化”轉變,導致農民對于氣象服務產品不夠滿意。主要原因是不斷深入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氣象部門提供的單一服務產品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氣象部門沒有深入了解掌握農民對于氣象信息的真正需求。以及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不能較好地為農業提供精準氣象服務和農事指導。比如,寧海受地形影響,沿海地區、東部平原和西部山地的天氣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缺乏精細化區域性的氣象信息,氣象預報精準度不高。同時缺乏技術支撐,監測數據未能分析轉化成服務產品,服務仍缺乏抓手。
傳統農民習慣于按經驗開展農事勞作,對氣象服務“三農”工作缺乏正確的認識,簡單地認為氣象工作就是天氣預報。這與氣象科普覆蓋面有限、很大一部分農民仍然接受不到氣象科普知識有關。此外,大部分傳統農民仍然單一地從電視直播中獲取氣象信息,獲取渠道單一,造成氣象動態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打了折扣;加之很多農民沒有積極主動地獲取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信息,不能在有效的時間內作出有力的應對措施,這些都導致了防災減災效果欠佳。
目前氣象部門沒有專門設置農業氣象服務崗,氣象工作人員都是身兼數職,很難集中精力專門從事為農服務工作。農業氣象專業人才匱乏,兼職人員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對農業基礎知識的了解掌握不夠,農業氣象服務能力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開展,服務產品創新少,服務水平沒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當地政府和氣象部門要以需求為導向,以規劃為引領,以群眾滿意為目標,系統謀劃、統籌推進氣象為農服務的高質量發展。要建立完善氣象為農服務的“五大”機制。
一是要完善內部管理機制。要發揮農業氣象服務領導小組的作用,對農業氣象業務工作流程、制度等進行全面梳理完善,明確服務工作重點,強化責任分工。
二是要完善部門協作機制。氣象部門要加強與農業農村、水利等部門以及農業專業性協會、特色產業協會的合作交流,要充分發揮農業氣象專家聯盟會的作用,定期開展會商、信息共享、應急聯動等工作。
三是要完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要引進復合型人才來解決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鼓勵發展多元結構的氣象為農服務隊伍,定期組織專題技術培訓。
四是要完善氣象科普宣傳機制。針對農業經營主體、農技人員、氣象信息員隊伍開展重點培訓,帶動更多傳統農民,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和農業自救、互救能力。
五是要完善財政投入機制。要加強對農業氣象發展規劃編制的投入,大力支持布點設站、增加氣象監測要素以及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等工作。
在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智慧化直通式氣象服務、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等方面,突出工作重點,健全氣象為農服務的“三大”體系。
一是健全標準化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堅持把面向政府決策部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開展的“直通式”氣象為農服務工作作為重點,針對當地支柱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健全氣象標準體系,開展規范化氣象服務。
二是健全現代化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加快自動化、綜合一體化農業氣象監測網建設,推進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提高氣象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擴大傳播的覆蓋面。
三是健全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編制鄉村振興氣象服務實施方案,加快推進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建設,推動氣象服務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是基礎業務要精密。農業氣象觀測工作作為農業氣象基礎業務,要嚴格執行觀測規范,定期觀測,科學鑒定農作物生長發育的農業氣象條件。同時,要認真對比分析,進一步總結沿海地區、東部平原地區、西部山區的溫度變化規律,為有效提高預警服務質量奠定基礎。
二是常規服務要精準。氣象部門要進村入戶調研,了解掌握農民對氣象服務的真正需求,提供更為準確、快速、全面且具有針對性的服務。比如,對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開展基本氣象要素、土壤水分、作物生長發育以及產量形成、物候和農業災害等項目的監測預報服務;對春耕春播、夏收夏種、秋收秋種等進行專題氣象服務;增加地方特色農業產品專項氣象服務,量身定制關鍵性、災害性和轉折性天氣的農用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同時,還要加強農業保險理賠氣象標準的制定及認證工作。
三是服務指導要精心。在相關農業項目實施前要開展農業氣候論證,實現精細化對標服務。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需求,結合氣象條件,有針對性地指導農戶趨利避害地進行作業。在重大氣象災害發生后,要積極開展調查,進行評估和預評估,為農戶提供科學合理的補救措施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