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琰焱姜鵬
極地動態
2021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在滬舉行
單琰焱姜鵬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上海 200136)
2021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于9月23—24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主辦, 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海洋學會極地科學分會承辦。9月23日上午為大會報告, 23日下午和24日全天為分組專題報告和“極區空間物理觀測研究三十年”學術研討會。受疫情影響, 本屆會議采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形式召開, 共有來自75家機構的613位代表參會。
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是中國極地科學工作者學術交流的盛會。自2005年首屆至今, 今年已是第16屆年會。
大會報告環節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孫波主持。中國海洋學會陳連增理事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劉順林主任、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辛紅梅副司長和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吳軍副主任做了大會發言。
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可做了題為《南極底層水的形成機制》的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赤聚焦太陽風大尺度結構和太陽風與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等國際科技前沿領域, 做了題為《太陽風與磁層相互作用研究》的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人禾做了題為《ENSO(厄爾尼諾-南方濤動)衰變不對稱性的可能機制》的報告;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沃爾克·史密斯做了題為《關于南羅斯海及氣候變化挑戰的新觀點》(《New views of the southern Ross Sea and the challenges of a changing climate》)的報告;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雷瑞波以《北極海冰關鍵過程組網觀測研究進展》為題做了青年學者報告。
本屆年會還設有分組專題報告和“極區空間物理觀測研究三十年”研討會。與會人員圍繞“極地冰凍圈與氣候變化”、“極地海洋與大氣過程”、“南北極地質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極地生態系統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極區日地相互作用和天文觀測”、“新形勢下極地戰略、政治與法律問題”以及“極地探測技術與工程裝備”等7個專題的前沿研究成果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學術交流。
極地冰凍圈與氣候變化專題共有49個報告, 內容涉及極地冰凍圈與氣候變化的多個領域。報告內容包括: 極地冰凍圈變化的可預測性及深度不確定性; 南極冰蓋冰下地形測繪70年進展回顧和未來走向; 極地冰層快速取芯/樣鉆探技術研究現狀與未來展望; 光子測高衛星ICESat-2:南極驗證與物質平衡估算潛力; 近20年南極冰蓋變化; 基于路基雷達干涉儀的極地冰川變化與冰川海洋交互作用研究; 基于機載冰雷達的南極冰下湖探測; 北極冰川流動加速的成因量化分析; 格陵蘭冰面水文遙感觀測與模型模擬; 等。
極地海洋與大氣過程專題共有40個報告。報告內容涉及: 10 年北冰洋-海冰合成揭示的涉及三個海冰極小期形成的海冰動力學和熱力學過程; 北極逆溫結構變化的觀測與模擬; 沿鄂霍次克海到西北冰洋巡航軌道地表水N2O高分辨率分布模式; 春季羅斯冰架冰間湖年際變化及其與大氣環流異常的關聯; 等。
南北極地質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專題共有21個報告。報告內容涉及: 北極地區地質與油氣資源; 南極拉斯曼丘陵高溫-超高溫變質作用; 新生態南極海陸格局變遷及其環境效應; 中全新世以來北極東西伯利亞陸架海冰演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南極伊麗莎白公主地雷達冰川學研究; 等。
極地生態系統的敏感性和過程脆弱性專題共有29個報告。報告內容涉及: 極地海洋生態系統; 微生物多樣性調查; 格陵蘭島和南極半島周圍徑流增加對營養素化學計量的影響; 極區作為全球海洋“碳中和”研究的關鍵區域研究; 磷蝦、企鵝、裘氏鱷頭冰魚等種群數量、結構、棲息地、活動規律的研究; 等。
極區日地相互作用和天文觀測專題會, 暨“極區空間物理觀測研究三十年學術研討會”, 共有44個報告。該研討會分為7個子專題, 包括: “極區空間天氣應用/研究”7個報告; “極區電場/電流研究”6個報告; “極光研究”6個報告; “電離層特征研究”5個報告; “極區空間物理發展研究三十年: 回顧與展望”8個報告; “南極天文臺址與觀測研究”6個報告; “南極天文探測技術及展望”6個報告。
新形勢下極地戰略、政治與法律問題專題共有25個報告。該專題又分為4個子專題, 包括: “近年來北極競爭與合作的回顧與展望”6個報告, 討論了北極戰略安全態勢、北極地緣政治、中俄北極能源合作、美國和北歐國家的北極戰略等; “北極治理議題: 新興領域與發展趨勢”共9個報告, 討論了航運、漁業治理、北極科學合作、北極理事會工作組報告以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新形勢下的適用等問題; “南極條約體系發展”5個報告, 討論了條約基本問題的溯源研究、冰架的法律地位、國際南極治理新態勢、條約領土主權條款剖析、南極條約協商會議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變遷等; “南極治理新興議題”5個報告, 討論了環境保護規范、磷蝦漁業研究、海洋生物資源養護、無人機應用等。
極地探測技術與工程裝備專題共11個報告, 內容涉及清潔能源的利用、極地環境模擬、無線傳輸技術、聲學監測浮標技術、極區自動化裝備態勢預測、氣溶膠高時空分辨立體探測等。
極地是地球上的極寒區域, 通過圈層互相聯動和相互作用、物質與能量的復雜交換, 與全球緊密關聯。最新研究表明, 極地正在發生一系列快速且相互關聯的變化, 影響著全球任何一個區域, 在地球系統和地球宜居性上發揮關鍵性作用。極地科學研究正在孕育新的演變和新的范式創新, 諸如多學科交叉融合、大數據驅動、跨圈層動力整合、自然與社會科學貫通等, 不斷催生實現重大科學突破和新成果。本屆年會的召開, 不僅是對以往研究工作的總結, 也對“十四五”期間及遠景發展有著重要引導作用。從事極地科學研究的科學家, 通過大量工作, 克服各種困難, 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 豐富了人們對極地的認識, 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是中國極地科學領域中重要的大型學術會議, 已經形成較好的品牌效應, 為國內外極地工作者提供了學術交流的高層次平臺, 在極地科學研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21 China Polar Science Conference held in Shanghai
Shan Yanyan, Jiang Peng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hanghai 20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