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西烏珠穆沁旗水利局,內蒙古 錫林郭勒 026200)
在高原地區科學實施水土保持治理,可以解決當前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從而結合多種因素進行防治,從根本上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提升牧民經濟收益的同時,也推進了社會生態經濟收益。
(1)水土逐漸流失
水土流失通常是由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兩方面造成的,我國經濟逐漸發展,公路、鐵路、橋梁等經濟建設崛起,實施工程難免會破壞生態環境,造成工業、化學垃圾污染生態環境,隨之出現水土流失。而自然因素無法避免,根據內蒙氣候多變的特性,通常在風沙來臨時,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大量泥沙因風暴被輸入黃河中。在春、冬季時,受風力作用會導致風蝕,夏季則會形成水蝕,兩種重疊侵蝕會引發復合侵蝕。復合侵蝕危害性遠高于風蝕、雨蝕,極易在農牧業交叉地域引起糧食產量降低、土地退化、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通常年土壤侵蝕模數為1000 ~1200t/㎞2。
(2)超載草原放牧。超載放牧導致草場植被破壞同時引發演替,植被演替屬于誘導演替。適時放牧可以改善土壤內環境,加快牧草生長、繁殖、更新。而過度放牧會使牧草產量和質量下降,并阻礙牧草正常生長,導致草場植被消失、退化。根據大數據顯示,我國北方內蒙草原100%超載放牧,其中,50%的超載率。通常在優質草場上會出現亂牧、搶牧的狀況,超過草場所承載量多倍的牲畜,破壞了草場區域土壤的內環境。
(3)項目有待完善。在保持水土資源相關的項目檢查工作實施時,未經過系統的策劃,建設施工、監管兩方面的溝通出現問題或不及時,極易造成工期推延、秩序混亂、質量不達標等問題出現。較為隨意的工程沒有經過科學性的指導,通常會出現設備不合格、技術水平參差不一的狀況。工程項目設計不完善,使建設工程總體無法達到基本要求。
(4)缺乏流動資金。充足的資金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必要前提,在采購基礎設施方面需要充足的資金作為奠基,而投資建設若僅靠政府扶持的資金是遠遠不夠的,資金短缺制約著當下的水土保持工程,又因投入有限,生態環境產生的經濟收益降低,草原植物得不到農藥養護,畜牧業無法科學化養殖,造成養殖損失,致使牧民得不到經濟收入,無法成為投資主體,同時,對社會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了阻礙。
(5)宣傳力度不夠。如今,實施水土保持工作的各個單位,負責人、管理人等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差參差不齊,管理監督工作得不到重視,致使報價略低,良性競爭環境被打亂,影響工程整體質量、工作效率。主體單位和監管工作中的部分項目工作兩者可相互輔助,大部分項目建設開發的業主缺少治理水土流失的理念,無法提高保持水土資源工作效率,導致監管水土流失工作宣傳力度受到阻礙。
(6)牧區環境侵蝕。因牧區防治水土流失意識較差,牧區水土保持的工作并未受到重視,導致水土流失面積擴散。由于水蝕引發的水土流失面積占據可利用草地面的的16.13%,風蝕引發的草地退化、沙化占總面積比的29.30%。在當下人們無計劃墾荒、超載式放牧,使牧區的水土流失現象更嚴重,生態環境發展逐漸惡化,急需有利舉措修復完善。
(1)加強治理。近年來,政府對于草原風蝕沙化問題高度重視,盡管已加強內蒙周邊沙源治理的投入,但也未能面向所有草原區域,未將投入合理利用,治理工程需做到鞏固、有效、合理,使工程的規模、水平、質量等方面達到一定的標準。針對泥石流頻發地及危險區,應加強防治保護,嚴格掌握該區域的項目工程活動,縮減水土流失。建設先進的工程運行管理體系,設立分工負責、分步實施、分層管理、規劃統一的管理經營模式,實行按項目管理、按計劃立項、按設計施工、按標準驗收的法人責任制度。運用規章制度、法律法規等提升當地牧民法制意識,建設草原監督水土管理體系,運用法律法規制約牧民行為,縮減水土流失的范圍。
(2)劃區輪牧。劃區輪牧主要是將草場分割為幾個小型季節放牧區域,而后依據牧畜數量、草地植被產量,將每個季節放牧使用場地再劃分為輪牧小區,依照順序實施分區采食措施,保證采食工作井井有條,實施輪回進行放牧的體制。劃區輪牧不僅能將草地充分合理利用,也可以預防自由聯續放牧區域的草植退化、產量降低等問題,使草植資源減少,牧民在放牧時沒有植物資源利用。科學安排劃區輪牧可以緩慢提高草地載牧量、改善草植品質,保證牧民放牧工作效率。
(3)完善項目。根據所在地區的特性適當調整工程計劃,增強保護水土資源的措施。以自身環境具備的自然資源及地域特征結合市場情況,開展實踐調查工作,觀察據市場需要及發展,設定自身工程可用的備用項目。針對畜牧產業的特點調整,保證工程實施時中,每個項目的完成進度,改進項目缺點的同時,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加大支持力度,為牧民們的經濟收入水平創造必要前提,避免因市場動蕩未提前調查造成的經濟損失。
(4)增加投入。根據所在區域發展的需求,當地政府應加大投資以鞏固生態建設,適當提高建設水平。解決改革地區的經濟設施問題,增加資金投入,在工程實施前,先做好生態建設項目計劃,增強水土資源保護并加強管理力度,調整資金流向。在治理水土流失問題上,投入資金一般來源于國家財政及集體經濟,如今,實施水土保持工程的資金,來源于部分社會公益事業。而牧民們投資的內在潛力有待挖掘,使其成為投資的主體位置,將托于信貸支持、國家政策扶持與集體經濟的被動局面改善,開展籌資活動確保資金穩定流動增加投入,針對外資、城市資金實時引入確保實效性,推行股份制度并探索投資途徑。
(5)加大宣傳。牧民的法律意識較為薄弱、法制觀念不強,致使水土資源保持工作,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急迫性、必要性,無法充分認識到。實踐中應強化宣傳力度,增加宣傳手段,不斷實施宣傳教育活動并使用多種宣傳途徑,例如,互聯網、廣播、電視、報紙等諸多渠道,宣傳生態保護理念,保證每個牧民都能通過宣傳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在根據地域文化不同適當選擇更科學、合理的宣傳模式。只有牧民深入了解保護水土資源舉措的含義,才能自主施行水土資源防護行為,進而保證水土流失化降低。
(6)草地補播。草地補播指的是在草層中播撒有價值、適應能力強、抗蟲性的優質牧草中,便于加強草層中植被的成分、種類及土地占用面積,提升草場植物質量和產量,將空余的土地資源合運用。國內外針對自然草場的償播措施極度重視,我國北部草場在春季、冬季時,因干旱風暴較大,會形成極具破壞力的自然氣候。秋季極易引發風暴災難,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為做好預防措施,應在草場上栽成縱橫交叉的網狀防護網用來阻擋風沙,削減風暴,防止繼續破壞草場自然環境,降低地面空氣和土壤干燥程度,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流失、植物蒸騰,適當調節周圍地域的地面溫度、空氣濕度,完善保護區域的整體設施條件,使冬季下雪時,避免積雪過多,均勻分布在草場中。
(1)加強科學模式。為實時觀察草原地域的水土流失動態,防治水土流失、優化產業模式、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完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應提供相關科學依據和基本數據,運用定點監測模式、模擬實驗模式、3S 科學先進技術,在草場或其他生態環境實施監測預警的網絡建設。依據當今科技發展,多種先進技術會設立,自然監控信息庫并融合統計數據、文字數據、觀測數據、計算數據、地圖數據與圖像數據,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推算預測,由此體現了自然檢測技術的智能化、科學化。
(2)重視綠色建設。運用網絡監測自動化優勢,結合水土管理工作,將發生病害的自然工程率降低,進而適應信息化模式,使人與自然相處融洽,順應自然變化的新型觀念作為前提條件,設立三層防線,在實施治理工作時,保護生態環境;修復其他三層防線的計劃;增強“修復生態+綜合防治”的執行力,三層防線。把水電、國土、自然環境等其他部門的科學技術、資金投入進行合理配置。
(3)領導真抓實干。水土保持治理相關部門及政府應每年定期召開防治會議,發展內蒙蓄牧經濟,將牧民脫貧致富作為戰略措施的重心,實施簽訂治理區運行管理承諾書或責任狀,統一部署并將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后期運行管理工作變成政府責任,由政府牽頭監管,因政府行為自身具有領導性、帶頭性,所以,在政府采用各種措施時,人民群眾也會自覺跟隨,共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綜上所述,對水土保持治理實施舉措時,要從多方面入手,根據地域特性并結合市場的變化、需要進行完善,利用先進科技設備,完善水土治理工程,真實有效地保護水土資源,避免水土流問題嚴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