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樹宏,王煒,王偉恒,于雷,王超,潘子毅,付博
(國網沈陽供電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3)
目前我國電力供應過程中,各種竊電手段層出不窮,部分竊電分子采用欠壓法、擴差法、欠流法等手段實施電能偷竊,影響到供電企業的正常運行。為實現對反竊電工作的優化,供電企業需正視大數據技術應用的重要性,在原有電力信息系統中進行大數據技術的融合,進一步優化反竊電技術,實現對竊電行為的有效打擊與抑制。
盡管現階段供電企業對反竊電管理工作的開展逐漸加大力度,但是仍尚存些許不足之處,具體表現為:(1)難以做到對竊電量的精準統計。不同于現實產品,虛擬化的電能商品管理難度相對較大。常規統計記錄手段的應用無法滿足電能統計的實際需求,再加上基礎監測設備技術陳舊,無法做到在供電監測過程中進行竊電量的精準統計,為竊電分子提供可乘之機。此外,因供電企業無法做到對線損情況的全面掌握,部分用戶會以線損過大為理由進行竊電,對供電企業造成嚴重經濟損失。(2)在反竊電工作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工作人員難以準確把握竊電問題的情況,尤其是針對臨時性竊電而言,即使工作人員發現用戶的竊電行為,但是因證據不足無法開展工作。(3)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部分竊電分子采用的手段更為先進,導致反竊電工作開展難度增大。(4)供電企業用戶廣泛,涉及商業、工業以及居民用電等多種性質類別,再加上竊電手段的隱秘性,導致反竊電難上加難。正因此,借助大數據技術進行反竊電的優化,已然成為供電企業的主要研究課題。
借助大數據技術可以幫助工作人員進行用電數據信息的搜集與挖掘,通過深度挖掘與分析,進行線路線損實際情況的分析與判斷,實現對線損基本規律的掌握與明確。同時,依托于大數據技術強大的分析功能,能夠幫助工作人員掌握不同時段線損情況。以不同季節為例,冬季、夏季為線損率最高的季節,依托于對供電區用電信息、天氣與季節數據的采集和分析,生成不同季節線損動態圖,實現通過大數據分析來保證線損分析的準確性。
供電企業通過在用電信息系統中融合大數據技術,可實現對用戶信息的實時采集,并以平臺為基礎進行海量數據的傳輸,而終端可依托于數據分析來判斷用戶用電情況。在智能信息采集系統運行過程中,若用戶用電數據存在異常,平臺會自主進行智能診斷與分析,判斷其是否為竊電行為并第一時間提示預警。如在白天時段監控圖顯示三相電流數值呈現為均衡態勢,但是在夜間時段出現一相電流值異常,系統可自行診斷并預警。當然,為確保相關工作人員能夠直觀掌握數據信息,平臺可以以圖形化、圖表化的形式呈現數據,進而實現對反竊電工作的智能化開展。
此數據處理平臺采用三層架構,用戶數據信息通過現場終端完成采集,數據采集單元通過專網或公網信道進行數據信息接收,而終端采集命令與任務的下達,由采集單元負責。數據處理平臺分別由內層、中層、外層組成,其中外層囊括預處理模塊,中層則集成Map Rdeuce、Eclipse、融合引擎、監控等模塊,內層則是云計算服務集群與數據庫,該平臺的構建實現指令下達、數據采集以及數據共享等。
本系統中的數據計算服務集群主要以Hadoop框架為載體,起到主節點活躍、備用主節點預熱的作用,功能體現為信息系統數據計算,以分布式文件系統為載體進行數據庫中相關數據的存放,針對數據計算主要采用Map Reduce作業,完成計算后數據錄入數據庫。
本系統中涉及對云實時數據庫的構建,調度層囊括主節點與從節點,數據庫中實時數據庫數量依據需求合理設定。利用高速交換機連接數據庫中主節點與從節點服務器,并以集群架構Hadoop構成軟件層面,數據庫的構建有助于提升系統中實時、歷史數據的存儲、利用效率。
3.4.1 二階聚類
二階聚類算法應用較為常見,作為BIRCH算法的改進,其步驟具體分為預聚類、正式聚類。預聚類過程涉及到對聚類特征樹的構建,囊括諸多子類;正式聚類過程則是輸入預聚類結果,依托于分層聚類達到再聚類的目的。聚類期間以集群距離為依據進行小集群合并,直至所有集群合并完成后方可結束。
3.4.2 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主要是以非線性模塊來進行多層描述學習,其中各模塊的描述,均含有三個轉化過程,體現為簡單描述→高層描述→抽象描述。通過對上述轉化過程的大量積累,實現對復雜函數的深度學習。針對深度學習算法而言,是對建模數據的隱含分布進行自動學習,本系統采用以GRBM-DBN為框架的深度學習算法。首先,RBM訓練采用相關對比發散數據。其次,進行RBM數據生成隱藏值的模擬,在此基礎上開展其他RBM的訓練。最后,進行分類操作。依據喚醒-休眠算法,結合對分類標志與隱藏單元的設置來達到權重變化的目的。針對喚醒-休眠算法而言,可以將喚醒體現為認知過程,以向上權重為根據,結合對外界特征的描述來進行各層抽象表示,針對下行權重,則需利用梯度下降來實現有效轉變;休眠則可以以生成過程來體現,運行期間底層狀態依托于向下權重與頂層表示來生成,可作用于層間向上權重的轉變與調整。
3.4.3 CHAID決策樹
本系統建模除采用聚類建模之外,還涉及對決策樹建模的應用,其原理為在分類自變量時,以根結點來體現因變量,從而得到分類卡方值。若變量分類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則需進行分類P值大小的比對。然后在子節點設置過程選擇存在顯著差異的分類,達到最優分割的目的。
3.4.4 異常值檢測
本系統針對異常值的檢測采用箱線圖,分別通過5個統計量來描述數據。該方法的應用,不僅可以應用于離散數據的粗略估量,亦可以進行異常值的精準判斷。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無須借助假定數據形式進行分析,可以利用實際數據特征判斷異常值。本系統中異常值判斷標準定位為:QR(四分位距)、Q3(下四分位數)、Q1(上四分位數)。
國網沈陽供電公司根據用電信息系統大數據分析發現,XX公司存在疑似竊電的情況,利用大數據平臺進行竊電用戶特征分析,借助二階聚類進行客戶類別的形成,從指標、樣例等維度分類用戶,并采納用戶基本屬性構建聚類模型,由此確定該企業用電特點。在確定懷疑對象后,進行用戶鎖定。采用深度學習和決策樹,將該企業當月用電量、功率因數等關鍵性指標輸入,結果發現該企業滿足決策樹規則模型,利用以DBN模型的深度學習方法進行準確率預測,依托于系統數據分析與采集,發現該公司進線電纜電流最高為50A左右,最低為30A,其結果與采集系統中顯示的電流存在較大差異,確定該企業存在竊電行為。隨后國網沈陽供電公司組織隊伍開展現場檢查。發現廠區內計量柜處于無封印狀態,電表尾封有人為破壞痕跡。通過深入稽核發現,該企業用電性質不同于檔案統計,表示該企業存在私自竊電、躲避電費的情況。最后,進行竊電行為取證。借助箱線圖方法進行用戶用電量和負荷的分析,得出精準的離群值和異常值。國網沈陽供電企業通過合理應用大數據反竊電平臺,成功挽回該企業竊電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樣論證了在實際反竊電工作中應用該平臺的可行性。
上述案例證明,基于大數據的反竊電平臺設計,一方面可以為供電企業用電違約行為的查處提供參考依據,另一方面則可以幫助供電企業維持電網的正常運行。
綜上,隨著竊電手段的愈發復雜和多元化,供電企業要想提高反竊電工作成效,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構建完善的智能反竊電系統,精準定位用戶竊電行為,采集充分的竊電行為證據,在進一步規范企業反竊電工作開展的同時,幫助供電企業減少損失、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