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向萬麗,靳艷
(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水務管理局,貴州 貴陽 551400)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改革開放至今,除了規模空前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外,還進行大規模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以此確保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開啟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但就目前來看,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不僅會威脅地區的生態環境,同時,還會導致一定區域內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正因如此,有效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是提升我國社會生態環境促進長久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雖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資源的過度開發,生態環境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中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威脅,水土流失現象嚴重,不僅危害著我國生態環境的長期發展,而且對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也將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影響。就新時期的生態治理而言,通過對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不僅可以提升小流域土地的綜合開發利用效率,還能提升當地的農業土地生產能力,促使我國小流域自然生態治理環境朝著一個健康良性循環的發展方向不斷發展演變,取得更加明確的經濟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通過對大中小流域地區進行糧食綜合資源整治,還可以有助于逐步提升對飲用水資源和農用土地等自然資源等的綜合利用率,增強我國糧食種植總產量和糧食自給能力。另外,部分小型低產田及開荒休耕地區在種植綠色經濟林后,農民的經濟收入也就已經可以在一定大的程度上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大幅度的穩步提升。
由于不同地區環境條件存在差異,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選擇差異性也很大。為了避免因技術問題而帶來的損失,水土保持技術應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科學的論證,以保證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林草土壤治理及其他各種工程性土壤治理技術作為小流域綜合治理的主要技術手段,可以有效地幫助改善小流域的自然土壤結構,提升對流域土壤的降水滲透性,增強對流域土壤的降水儲存性和蓄水利用能力,減少對流域土壤重要水資源的綜合利用。而通過這一措施,能夠對小流域區域的水資源進行有效的調控、保障與利用,并以此延伸到其他生態環境治理中,這樣才能夠使自然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
目前,我國被國際列為世界上最嚴重的重大水土資源流失和污染問題高發國家之一。輕微的土壤水土資源流失狀況可能會嚴重降低其地的土壤肥沃度和土壤品質,破壞其表土地形與砂壤土層,加速其他地區土壤的風化侵蝕,甚至可能造成干旱現象的發生。而嚴重的國內水土資源流失則極有可能會直接造成國內河流、湖泊等水體中的固體淤沙物質含量大幅劇增,水資源的生態保護與綜合利用也可能會因此受到很大影響,并且還極有可能直接發生特大洪澇、泥石流和其他山體巖石滑坡等各種自然災害。
就目前來看,技術水平短板一直都是影響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進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過程中,通常會選擇較為傳統的技術,這種技術往往無法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建設要求,當技術本身與時代無法進行有效接軌,就會導致整個后續工作面臨諸多問題。同時,經濟效益也會受到極為嚴重的影響,所起到的環保成效也并不十分明顯,這在新時代發展中所能產生的影響是無法滿足我國相關要求與標準的。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而這筆資金收集和獲得來源則常常是靠中央政策的補貼、地方性的配套以及群眾的自籌共享才能完成。在一些經濟落后且水土流失又相當嚴重的地區,其所投入的建設資金很難籌集,資金量也很難達到治理所需數額。另外,當地的政府和民間對于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關注程度參差不齊,也有可能導致資金投放程度不能滿足治理所需。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必須是根據小流域內當前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利用現狀和當時社會經濟條件,合理地規劃調整其中的林業用地、農村建設用地間的比重,不僅是因為它們應該能夠繼續保持較高的農業生產率,同時還需要提高對其水土環境的治理。各小流域都應該在此項治理原則的基礎上研究出科學、合理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以“防治結合”的理念,根據自身區域性的特點來開展綜合治理,促進各個區域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各種社會效益的和諧發展。在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過程中,對統籌規劃情況要高度重視,逐漸提升統籌規劃的實際應用效果,從現實的角度出發綜合考量,逐漸提升小流域治理的現實效果,發揮治理方案的所有功能。
水土保持過程中的農業耕地管理措施主要有多種,其中帶狀耕作以及溝壟式耕作都被認為是最常見的方法,而少耕、適當保留農作物的殘茬、免耕以及對秸稈進行覆蓋等措施則被認為是非常有效的抗旱耕地管理方法。農業利用耕作技術措施既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條件,達到保肥、保土、保水的目標,又可以提高土壤中的含水率,增強土壤的抗侵蝕性能力。生態的自然修復,能有效地提高我國現代農業的生產率,而且還可以有效地改善當前的生態環境,有效地緩和當前農業發展與水土治理之間的沖突,促進當前的水土治理工作進程,改善當前區域性的生態環境體系。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過程中,由于不同地區存在的差異性,選擇的措施也各不相同。加強技術管理無疑是高效治理的一條有效路線。相關技術人員首先要通過實地勘察,分析明確水土流失現象的根源和原因,因地制宜地研究出合理的治理措施,選擇適當的應用技術和高新科學技術方法,提升水土保持治理的科學技術含量,明確其應用的方向。除此之外,還需要我們應對這些技術的應用全過程監管,進一步研究制定相關的技術優化措施。
全面融合應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遙感、無人機、移動智能終端等多種新型農業信息電子技術和基礎設備,實現小流域農村自然水土資源保護和農業現代化。在小流域旅游景區完善生態、水土保持環境、資源保護管理信息等服務管理網絡服務平臺,實現功能全面、信息互聯、應用全面,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強化小流域生態水土保護和大數據應用,把握流域核心生態資源,增強生態話語權。不斷提升管理現代化和信息智能化水平,加強區域基礎建設工程統計數據的實時錄入,提高區域水土環境保持重點項目基礎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進一步加強區域基礎統計地圖數據的定量分析和綜合評價,為廣大用戶企業提供更高質量的智能數字產品服務,開發數據決策和風險預警等功能強大的智能數據支撐信息系統,發揮其在大數據支持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動企業形成“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小流域區域水土環境保護數據工作管理新模式。
綜上所述,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是我國環境保護實施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為減少水土流失造成的不利影響,有關人員在選擇和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保證水土保持措施得到更有效的落實。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不利影響,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