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趙開平 龔云龍 蔣富平
中國是世界上大蒜栽培面積和產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大蒜喜冷涼,適宜溫度5~26℃,大蒜苗4~5葉期耐寒能力最強;大蒜根系淺,無主根,成株發根數70~110條;短日照的冷涼環境下,適合莖葉生長。海拔3000m左右的青藏高原農區,多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常年平均氣溫5℃左右,最高氣溫極值30℃左右。每年最低氣溫0℃以上的時間基本在4月中旬至10月上旬,露地適合蔬菜種植的生長時間較短。高原的冷涼氣候適合大蒜生長,通過品種篩選、栽培技術研究等,總結了一套適合高原的露地蒜苗高效栽培技術,為高原地區推進鄉村振興發展蔬菜產業提供技術參考。
蒜頭采收后還處在休眠狀態,不能馬上播種,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儲藏或者冷藏處理,打破其休眠后才可播種。目前我國多數大蒜是在5月采收,正常要到8月休眠結束。而高原蒜苗生產的播期在4月上旬至7月下旬。品種的適應性和長時間冷藏等因素都會對大蒜生長發育產生影響,選擇合適的大蒜品種是高原蒜苗生產的關鍵。作者經過一系列試驗篩選發現,目前在高原上生產蒜苗表現較好的品種有吉林的白馬芽大蒜,另外,云南的南坪大蒜和樂都紫皮大蒜表現也較好。
進入11月,田間作物都已收獲,高原上天氣漸冷,此時徹底做一次田園清潔,清除作物殘株,然后對土壤進行一次深松。經過高原冬季的嚴寒,可消除大部分病原物、雜草種子,同時形成良好的土壤孔隙結構,提升土壤蓄水保墑能力。
高原土壤屬砂質土,蓄水保墑性能差,加上日照強水分蒸發快,春耕前需要澆一次透水,使土壤內部保留充足的水分,這是保障大蒜出苗整齊的關鍵。
以高原的氣候環境,澆水后1~2天,土壤表層水分就基本蒸發掉了。這時可以施底肥,每667m2施腐熟牛羊肥1000~2000kg、硫酸鉀型復合肥40~50kg。施完底肥后用旋耕機將地細耕一遍,疏松土壤的同時也將肥料拌勻施入土中。腐熟的牛羊糞肥是高原土壤改良的優良材料,能很好地提高土壤孔隙度和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總投入不變的條件下,每茬都補充施用的效果比一次性施入的效果要好,第1茬施用量最大。
高原上土壤保水性差,水分蒸發快。試驗發現,在高原上采用高壟低廂田塊式栽培,效果非常顯著。廂按南北走向,寬度5m,四周起22cm左右的高壟,起壟可以起到擋風和方便灌水的作用,為便于灌水均勻,廂面過長的視地塊坡度和灌溉水量可再行起壟隔斷,一般15m左右一段。
采用溝式播種方式,按行距15~18cm,株距5~7cm,即每667m2種植70000株左右。溝式播種是先用鋤頭在廂面上開深5~6cm的淺溝[1],按株距播種,再按行距開第2條溝,用開第2條溝的土覆蓋第1條溝,依此順序進行。這種高原播種深度比平原的要深些,這樣大蒜播種后,不僅溫濕度相對穩定,而且利于大蒜萌發后更多地吸收下層土壤水分。選擇蒜瓣肥大、頂芽肥壯、無病斑、無傷口的蒜瓣播種,利于快速整齊出苗和根系生長[2]。
高原上露地蒜苗的生長期是4~10月,最早可在4月10日左右播種,7月初即可開始采收,最晚可在7月20日左右播種,10月中旬開始采收。生長期90天左右。根據市場需求,可選擇在4月10日至7月20日播種,7月初至10月中下旬上市。若要單位面積年產量最大化,可分別在4月10日左右和7月20日左右播種,實現高原1年2茬蒜苗高產高效栽培。成都平原的蒜苗上市時間一般在12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發展高原蒜苗市場優勢明顯。
大蒜播種后7~9天可出齊苗。播種后的水肥管理是豐產的關鍵,澆水原則是不干不澆,澆就要澆透,除第1次只澆水不帶肥外,以后每次要采用肥水一體化,即每次澆水都要帶上肥料。澆水的頻率是20天左右1次,根據雨季與田間的干濕度酌情調整。第一次肥料使用量,按每667m2用硫酸鉀型復合肥7kg+尿素2kg。以后施肥每次尿素用量不變,復合肥用量每次遞增1kg。
在大蒜3葉1心期,株高20cm左右時,進行一次中耕,中耕時除草與松土結合同步進行。
高原氣候冷涼、干燥,大蒜一般病蟲害發生較輕,蟲害主要是蚜蟲、薊馬,可用5%的甲基阿維菌素苯甲鹽微乳劑1000~2000倍液防治。病害主要有紫斑病、葉枯病、疫病。其中紫斑病尤為嚴重[3],大蒜紫斑病發病的最適溫度為25~27℃,溫暖、潮濕,晝夜溫差大,有利孢子萌發及病害的傳播、發生和發展。建議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或用10億/g哈茨木霉菌粉劑300倍液或用12.5%腈菌唑乳油1000~2000倍液或用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次至少選2種藥混合使用,藥劑預防在中耕除草后進行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