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望勇 王攀 周利琳 駱海波 司升云
菜蝽[Eurydema dominulus(Scopoli)]又名花菜蝽、斑菜蝽、姬菜蝽、云南菜蝽、河北菜蝽等,屬半翅目蝽科,國外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亞、東亞、南亞等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國內除新疆等少數地區外均有分布,其中以華北、華中及東部沿海地區發生嚴重,是蘿卜、甘藍、花椰菜、大白菜、小白菜、莖用芥菜、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和作物上主要的刺吸式害蟲,也常見在豇豆、菜豆、馬鈴薯等豆科或茄科蔬菜上棲息或取食。
以若蟲和成蟲在植株上刺吸汁液,尤其偏好心葉、嫩芽、嫩莖、花蕾和幼果等幼嫩部位,被害處留下黃白色斑點。前期受害植株萎蔫直至枯死,結實期受害結莢率降低或籽粒干秕。
①卵 鼓形,高0.8~1.0 mm、直徑0.6~0.7 mm,初產卵乳白色,漸變為灰白色有黑色紋。卵頂端中央呈微隆的黑褐色寬環紋,側面近兩端處有黑褐色環帶,間雜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
②若蟲 1齡若蟲近圓形,頭、觸角及胸部背面、足黑色;腹部橙黃色,各節背面邊緣有黑色鍥形斑,第4~7節中間有4塊黑色橫斑;2齡若蟲橢圓形,其他同1齡;3齡若蟲前胸背板并列黑色三角斑2個,翅芽及小盾片向上突起;4齡若蟲小盾片兩側各呈現橙黃色卵形區域,整個胸部區域呈黑色面具狀,小盾片和翅芽伸長,腹部第4~6節背面黑斑上的臭腺孔顯著;5齡若蟲翅芽伸達腹部第4節。
③成蟲 體近橢圓形,長6~9 mm、寬3~5 mm,橙黃至橘紅色。頭部六邊形,黑色,前緣與側緣呈橙紅色、橙黃色或黃色。足與觸角均為黑色。前胸背板有黑斑6塊,呈前2后4排列;中胸小盾片長三角形,基部中央有1個較大的鈍三角形黑斑,近端部兩側各有1個小黑斑,底部整體呈鮮艷的“丫”字形;翅革片顏色同體色,內側呈斜“B”字形黑色斑,前緣有2個黑點;爪片黑色,具白邊。
菜蝽在我國華北地區每年發生2代左右,以成蟲在土縫、殘枝落葉中,或溫暖背風地越冬。保護地內,2月下旬3月上旬即恢復活動,露地3月下旬出蟄,4月下旬交配產卵,5~9月為菜蝽若、成蟲為害盛期,田間可世代重疊。
成蟲趨綠、趨嫩,多棲息停留于植株頂端葉片正面。成蟲喜光,中午活躍,早晚不太愛活動,一般于有露水時在植株上交尾。有假死性,當受到驚擾時易墜落,也可飛離。成蟲可多次交尾,多次產卵。雌蟲多于夜間將卵產于葉背面,每雌蟲產卵100~300粒,呈單層雙行排列。高齡若蟲耐饑力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清潔與翻耕田地,降低下茬作物害蟲的發生基數。
成蟲發生高峰期,用水盆振落,或人工摘除卵塊,以減少蟲源。
田間為害嚴重時需及時防治,可結合其他害蟲(如小菜蛾、菜青蟲、甜菜夜蛾或菜蚜等)進行有效兼防。選擇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000倍液,于低齡若蟲未分散前進行噴霧處理。
(本文配有彩圖,詳見彩色插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