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翼龍
(廣元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分站,四川 廣元 628017)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鄉村發展提供了行動綱領。《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1],進一步闡明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2005年7月至2007年5月,由水利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聯合開展的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表明,水土流失與貧困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經濟最貧困地區往往也是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我國76%的貧困縣和74%的貧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區[2]。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然面臨如何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土資源、全力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這一課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作為提升鄉村農業基礎設施、保護與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和生活富裕息息相關。探討當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措施,對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廣元市地處川陜甘三省結合部、嘉陵江中上游、四川盆周北部山區,轄4縣3區,屬秦巴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土地總面積1.63萬km2,區內地形地貌復雜,丘陵、山地交錯,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據2011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全市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達6 902.93 km2,約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2.3%,水土流失面積及其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分別居四川省第五、第六位。2011年以來,通過大力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同步推進農業、林業、國土等部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實施,積極引導企業和民間資本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全市累計投入資金21億元,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 845 km2。根據水利部2018年度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全市水土流失面積6 595.6 km2,較2011年減少307.33 km2,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減少1 555 km2。通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不僅農業生產生活基礎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還初步培育了蒼溪獼猴桃、旺蒼黃茶、朝天核桃等一批特色產業基地。
廣元市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配置單一,難以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生態宜居的需要。廣大鄉村除面臨坡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外,部分區域還存在因化肥農藥使用不當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以及生活垃圾污水無序排放等人居環境惡化問題。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傳統治理模式主要是治理水土流失,并不能有效解決水源與水質保護、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環境改善等難題,已不能滿足當前全市鄉村振興戰略生態宜居的需要。
(2)水土保持投入嚴重不足,不能有效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按照全省水土保持規劃,廣元市到2020年要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 691 km2,其中水利行業需完成1 120 km2。但因中央、省級財政實際投入并未達到規劃任務的資金需求,加之地方財政困難,導致水土流失重點治理任務難以按規劃進度推進。同時,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屬補助性質,中央、省級財政投入標準偏低,最高年份(2017年)也僅50萬元/km2左右,2018年又降至45萬元/km2左右,加之當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基層政府動員項目區群眾投工投勞越來越難,項目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資金投入與所需治理任務之間不匹配,項目區水土流失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治理,但是往往僅能達到初步治理水平,對水土流失嚴重區鄉村生態環境改善,乃至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支撐力度遠遠不夠。
(3)水土保持產業化較為滯后,難以助推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全市前期初步培育了蒼溪獼猴桃、旺蒼黃茶、朝天核桃等一批農林特色產業,經濟效益顯著,但總體規模偏小,加之當地政府在扶持力度與相關配套政策支持,以及產業科技指導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區域水土保持產業化發展,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4)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工作滯后,鄉村振興的科技支撐力度不足。廣元市雖然被納入國家級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但迄今尚無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還沒有一個能夠開展水土保持新技術、新材料、新理念的引進、推廣基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科技含量還不足,還不能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撐。
為切實保障廣元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快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全面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產業基礎設施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實現鄉村生態宜居總要求,就要以小流域為單元,以山青、水凈、村美為目標,進一步優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措施體系布局,因地制宜布設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水系生態整治措施和人居環境改善設施,全面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一是要創新統籌協調機制。要建立政府主導的統籌協調機構,全面整合各相關部門技術力量和項目資金,把小流域綜合治理、農村安全飲水、中小河流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同步實現鄉村水土流失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水系生態整治和人居環境改善。二是要科學制定規劃,堅持規劃引領。要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生態宜居”要求,結合“河長制”工作要求,針對各鄉村所在小流域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和基礎設施短板,做好生態清潔流域建設綜合規劃,明確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布局、目標和任務,因地制宜建設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村落人居環境整治和河湖庫周邊整治工程,真正實現流域清潔、鄉村美麗、生態宜居,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2)拓寬資金投入渠道,為全面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資金保障。一是積極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對人為活動劇烈、損毀地表植被程度嚴重的水電、礦山開采等資源開發型產業,從水電、礦山等資源的開發收益中提取一定的資金,用于企業所在地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二是積極出臺“以獎代補”配套制度,拓寬資金渠道,以財政資金為杠桿,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金融擔保、財政貼息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三是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運用稅收杠桿,推動社會資本主動投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四是統籌資金使用,在縣級層面統籌整合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財政資金,用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3)積極引導水土保持產業化健康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前期初步培育的蒼溪獼猴桃、旺蒼黃茶、朝天核桃等一批農林特色產業基礎上,繼續挖掘全市資源優勢,積極引導、扶持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繼續擴大、做強區域特色產業,形成有規模、有批量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土保持主導產品和優勢支柱產業鏈條,輻射帶動全市鄉村振興,同時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創建奠定基礎。
(4)積極創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科技支撐。一是通過積極創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發揮園區理念引領、典型示范、宣傳教育、科技支撐和推廣等作用,提升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科技含量,帶動區域鄉村生態、經濟、社會良性發展。二是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將水土保持科研成果與當地自然資源條件相結合,積極引進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優良新品種和水土保持新技術、新方法,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園區,助推實現農業強、農村美和農民富,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