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蘭
(甘肅省水利工會工作委員會,甘肅 蘭州 730000)
水土保持監測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礎工作,是開展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和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措施,是完善生態環境監測、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建設是水利部安排部署的重要任務之一。多年來,甘肅省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推進了全省水土保持事業的發展,但還存在監測機構基礎建設不完善、監測任務不能滿足管理需求、信息化運用進展緩慢等突出問題。根據甘肅省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多年來的建設情況,對監測網絡建設的工作成效和薄弱環節進行了分析,并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建議。
甘肅省水利廳水土保持局根據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辦法》,于2000年加掛了甘肅省水土保持監測總站牌子。2003年,蘭州、定西、武威、張掖、酒泉、天水、平涼、慶陽、隴南、臨夏和甘南11個市(州)相繼成立了水土保持監測分站。2019年按照機構改革方案,酒泉和武威兩市取消了水土保持工作站(水土保持監測分站),其職能劃歸市水務局;定西市取消了監測分站,其職能劃歸定西市水土保持總站。截至2020年,甘肅省水土保持監測管理機構由1個省級監測總站和8個市(州)監測分站組成,其中黃河流域分站6個、內陸河流域分站1個、長江流域分站1個。
2004—2014年,水利部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項目總共在全國范圍內建成監測站點738個,其中甘肅省內43個。按所屬流域統計,黃河流域31個,長江流域4個,內陸河流域8個;按管理關系統計,黃河水利委員會10個,甘肅省水文水資源局8個,甘肅省市縣水保部門25個。2018年底,甘肅省市縣水保部門管理的5個內陸河流域監測點,由于地理位置偏遠,水電暖和網絡等基礎設施無法保障,管理人員缺乏,監測設施損壞嚴重等造成監測工作無法繼續,由甘肅省水利廳水土保持局報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撤銷。截至2020年,甘肅省共有監測站點38個。
在設備方面,甘肅省監測站點初建硬件基本為人工觀測設備,缺乏自動化設備。在人員方面,目前全省30個監測站點(8個水文站點除外)共有監測人員117人,其中在編人員97人、聘用人員20人。在經費方面,依據2019年《水利部水土保持司關于開展水土保持監測站點運行管理情況檢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甘肅省水保監測總站管理的20個監測站點(隸屬黃委的10個和省水文局的8個除外)每年至少需要運行經費187.5萬元。2015—2019年,甘肅省水利廳從省級水土保持補償費中安排20個監測站點5年運行維護費用394萬元。2019年,隨著國家水土保持動態監測項目的實施,為提高和保障監測數據的質量,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每年向甘肅省地方管理的6個監測站點下撥動態監測項目補助經費51.8萬元。
對水土保持監測站點的長期觀測數據進行記錄、整理并匯編,獲取了長序列監測資料,為坡面侵蝕和溝道泥沙輸移規律研究、年度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區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2011年,通過第一次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專項普查,徹底摸清了全省水土保持措施分布、水土流失面積、淤地壩和水土流失侵蝕溝道等情況。
通過2018、2019年持續開展全省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全面掌握了全省14個市(州)86個縣(區)的水土流失面積、分布、類型、侵蝕強度、動態變化情況,為全省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水土流失生態安全預警及有關生態考核評估等提供了支撐。
2016年以酒泉市瓜州縣為試點,選擇約3 000 km2區域開展了生產建設項目監管試點工作;2017年以定西市臨洮縣為試點,推進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工作;2017—2018年以天水市為試點,深入推進生產建設活動水土保持全監管,實現了從點到面(區域)的應用。2019年組織全省水土保持技術人員復核圖斑 15 872個,復核并現場查處項目2 422個,判定疑似違法違規項目2 609個,下發責令整改和限期整改通知書1 687份,基本實現了省域全覆蓋,使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制度得到了有效執行。
2017—2019年,應用衛星影像、無人機航拍和現場調查等技術手段,監測評價了定西市臨洮縣、白銀市會寧縣、天水市麥積區和武山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的項目治理成效,摸清了項目水土保持措施的位置、數量、運行情況等,分析評價了水土保持效益。
甘肅省涉及的全國水土保持區劃三級區有8個,其中2個沒有布設監測點,未能實現水土保持類型區全覆蓋[1]。全省14個市(州)中6個沒有水土保持監測分站,特別是承擔有管護和觀測任務的縣沒有監測機構?,F有監測站點職能不清晰,設施設備自動化、信息化水平偏低,尤其是泥沙觀測和風蝕觀測自動化程度更低,監測機構未發揮應有的作用。
各監測站點專職人員少且流動較大,監測點運行管理無固定和長期經費保障,財務支出中無勞務人員雇傭費和交通費科目,無法雇用監測點觀測、看護人員,監測用車也無法保證,運行管理維護經費明顯不足。
由于監測點建設、運行、管理標準不明確,監測規程不完善、不統一,部分監測內容不明確,監測成果上報分析應用系統缺乏,造成大量觀測數據處于“冬眠”狀態,缺少深加工和大數據分析,沒有充分發揮監測成果的作用。
按照全國水土保持監測點布局優化方案和建設標準,以全國水土保持區劃中涉及甘肅省的4個一級區、6個二級區、8個三級區為布設單元,結合全省水利信息化和水文站點,科學確定各類水土保持監測點的布設位置和覆蓋范圍,從而建成分布科學、數量合理、管理規范、功能齊全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切實提高全省監測點技術能力和監測水平。
按照水土保持法關于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相關要求,一是將縣級納入監測體系,盡快建立省、市、縣垂直管理的三級監測管理體系,并明確各監測機構具體職能。由省級負責技術指導、監督檢查,市級負責管理人員、審核數據,縣級監測點負責日常監測、維修管護。二是根據事權劃分和財政要求,將水保監測費用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保證監測工作正常、可持續開展。三是定期對監測設備進行維護、保養和更新,盡可能配置先進的自動化監測設備,減少人工運行和人工誤差。四是不斷加強監測人員管理和培訓,建設并儲備懂監測、會監測、可分析研判的水保監測人才隊伍,確保監測數據及時、準確、可靠。
一是建議盡快出臺監測點建設標準、監測設備計量監督辦法、水土保持監測定額、風蝕觀測手冊和監測點運行管護考核辦法等規章制度,規范監測點建設標準和措施布設要求。二是通過制定甘肅省監測點監測操作技術流程,設定不同水土流失類型監測技術指標和監測方法,指導監測點技術人員用相同標準、尺度開展工作;完善監測設備認證體系,建立監測設備推薦名錄,不定期抽查并年度考核,確保監測點運行管護落到實處。三是遵循水利部普查方法、技術路線和數據標準,建議每5年開展一次水土保持普查,尾數逢 5 的年份完成省級普查,尾數逢0的年份協助水利部完成全國普查,從而及時掌握全省水土流失分布和水土保持措施情況。
一要加強監測數據質量控制。按要求及時、有效開展監測,確保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科學性和時效性。二要加強年度監測數據整編分析。及時整理審核水土保持普查、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和水土保持監管重點監測等數據資料,按期發布省級水土保持公報。三要制定甘肅省水土保持監測成果應用管理辦法,將監測成果廣泛應用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監督管理及水土保持重點責任考核工作中。四要利用水土保持數據管理系統,實現水利部、流域機構、省級和市級的數據共享開放和互聯互通,有效發揮監測數據的基礎支撐功能,全面滿足社會公眾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