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毅,黃 嵩,郭宏忠
(1.重慶市水土保持監測總站,重慶 401147;2. 重慶市水利局 水土保持處,重慶 401147)
三峽庫區是全國淡水資源戰略儲備庫,是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發展和消納各種不利環境影響因素的生態緩沖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在全國生態空間格局構建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具有獨特而極其重要的戰略位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事關重慶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水土流失是三峽庫區面臨的首要生態環境問題,是影響區域生態安全和制約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關鍵因子。加強三峽庫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增強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同治共護,共同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1)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空間差異大。三峽庫區山高水深、溝壑縱橫、地形破碎,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水土流失易發多發,三峽庫區(重慶段)現有水土流失面積1.59萬km2,占庫區土地總面積的34.49%,占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2.57%。水土流失率(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率)高于全國28.6%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市和毗鄰的四川、貴州和湖北,更遠高于長江流域15.8%的平均水平,是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
(2)水土流失誘發因素多,侵蝕環境復雜。三峽庫區(重慶段)多年平均降水量1 150 mm,分布不均,雨季高強度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類型空間分布差異明顯,抗蝕性弱,紫色土、黃壤、石灰土等土類集中了高達95.4%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同時,三峽庫區山高坡陡,66.5%的水土流失集中在大于15°的坡地上;從地類上看,70.6%的水土流失發生在人為活動強烈的坡耕地和低蓋度的旱坡園地上。
(3)人為擾動劇烈,生產建設活動水土流失嚴重。三峽庫區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農業生產活動、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人為水土流失問題突出,已成為誘發三峽庫區高強度土壤侵蝕的主導因素。2020年三峽庫區(重慶段)因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高強度水土流失面積達852 km2,占庫區高強度水土流失面積的37.2%,其中渝北、巴南一線以西的10個縣區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為497 km2,占其區域高強度水土流失面積的66.3%。
(1)泥沙淤積形勢嚴峻。三峽庫區水系發達,河流層級嵌套頻繁,水土流失攜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水體,造成嚴重的泥沙淤積。據2018年長江泥沙公報,庫區年泥沙淤積量1.04億t,其中上游來沙0.63億t,庫區區間來沙0.41億t,占比達39.4%。泥沙淤積嚴重威脅三峽工程和庫區其他水利工程的使用壽命,影響灌溉、防洪和發電效益。
(2)面源污染嚴重。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是密切聯系的耦合體,徑流和泥沙攜帶的各種養分和污染物是三峽庫區主要的污染源。據調查,庫區化肥流失量達26 kg/hm2,流失比為7.8%;農藥流失量為0.1 kg/hm2,流失比為6.5%。2014—2018年間,隨徑流和泥沙進入庫區的氨氮、總氮和總磷等化學物質達73.43萬t,嚴重影響了庫區水質,威脅三峽水庫水生態安全。
(3)生態環境退化。水土流失破壞水土資源,改變土壤理化性質,加劇土地石漠化和生態環境退化。三峽庫區土層普遍較薄,一般只有20~40 cm,水土流失每年平均導致土壤流失厚度達3 mm,遠遠大于成土速度,加劇了土地干旱和石漠化發展,威脅庫區生態安全。據巫山縣統計,1952—2019年伏旱頻率63%,大旱頻率22%。三峽庫區是全國八大石漠化嚴重發生地區之一,現有石漠化面積4 341 km2,占總面積的9.2%,其中重度以上石漠化面積約337 km2,占總面積的0.72%。
(1)統籌推進,持續治理,減少水土流失存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峽庫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1989年起將其納入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實施區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2.05萬km2。通過各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的實施,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由直轄初的3.06萬km2減少到2019年的1.59萬km2,減少了48%;水土流失率由66.3%下降到34.5%,下降了31.8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由直轄初的20.9%提升到2019年的50.9%,提升了30個百分點。
(2)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示范引領。長期的水土流失治理實踐,形成了以大流域為依托、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成功治理模式。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堅持與農村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農村脫貧攻堅相結合,整合各類項目和資金,通過集中連片、連續治理、系統治理,打造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樣板基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了庫區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
(3)注重預防,加強監管,遏制水土流失增量。堅持“減存量”和“控增量”并重,注重預防、加強監管,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增量。一是加強水土保持法規制度建設。1997年市人大常委會頒布了《重慶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并于2012年進行了修訂;2017年市政府批復《重慶市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明確了全市中長期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標任務;2019年調整優化了市水土保持委員會領導成員和成員單位職責,以充分發揮其統籌協調作用。水土保持法規制度、政策機制等保障體系日趨完善。二是強化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認真貫徹落實水土保持法,不斷強化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嚴格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三峽庫區人為新增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加強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堅持區域性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和人為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同步推進,基本建成了全市水土流失空間數據庫,可及時掌握水土流失動態變化情況。
三峽庫區水土流失不僅涉及長江干流,還包括嘉陵江、烏江、岷江、涪江、沱江等重要支流,各流域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三峽庫區上游干流四川段現有水土流失面積4.1萬km2,占區域國土總面積的38.5%;嘉陵江四川段現有水土流失面積0.9萬km2,占區域國土總面積的41.8%;沱江四川段水土流失面積0.6萬km2,占區域國土總面積的35.4%,均遠高于全省22.9%的平均水平,治理任務依然艱巨。同時,水土流失治理涉及多部門、多領域,各類項目的建設管理方式、目標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技術標準不盡統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效益未能充分發揮。當前三峽庫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缺乏以水系為紐帶的整體規劃,上下游、干支流協同治理、系統治理不足,急需制定統一的整體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協同有序推進。
三峽庫區(重慶段)目前還有1.59萬km2的水土流失面積,其中中度侵蝕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6.1%,治理任務還十分艱巨,與新時期保護好三峽庫區,加快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要求仍有差距。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坡耕地分布廣、面積大,治理難度大。三峽庫區(重慶段)耕地總面積115萬hm2,其中坡度大于6°的坡耕地面積達69萬hm2,占比60.0%,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23萬hm2,占比達20.0%。同時,當前水土流失治理項目的投資標準整體偏低,且缺乏后期管護資金,水土流失治理水平不高,治理成果鞏固難,水土保持功能未能高標準實現。
水土保持工作涵蓋面廣,社會性、綜合性強,需要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目前,企業、群眾和其他社會主體水土保持意識不強,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不高,責任主體的作用有待更好發揮,水土保持統籌協調機制還需進一步強化和完善。同時,三峽庫區生產建設活動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還沒有得到全面有效落實,人為水土流失監管和防治的任務依然艱巨。各級水土保持管理機構有待加強,隊伍專業素質有待提高,監督執法力量薄弱、裝備落后,與現代化、智能化管理要求尚有較大差距。
一是制定整體規劃,協同上下游、干支流全面推進三峽庫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并將“加強三峽庫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建設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先行示范區”納入規劃內容;二是加大中央財政對三峽庫區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修復的轉移支付力度,設立國家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專項基金,分類分地區制定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補助標準,提高治理標準和水平;三是建立完善三峽庫區與上游及主要支流水土流失協同治理的保障機制,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流域共建共治典范;四是建立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長江中下游受益地區對上游地區,尤其是對三峽庫區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
一是全面推進以獎代補、股權化改革等制度創新,撬動更多社會資本的參與;二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全面推進三峽庫區和上游地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三是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實施應退盡退;四是鞏固和創新有效治理模式,以坡耕地和旱坡園地為重點,大力實施坡耕地水土保持綜合整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發展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到2035年基本建成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有效解決三峽庫區水土流失問題。
全面強化和完善政府領導、水利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依法落實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度,推動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壓實地方政府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水土保持主體責任。各級人大要加強對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督促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嚴格履行水土保持法律責任和義務。聚焦水里和山上,做深做實河長制,進一步拓展完善“河長”責任外延,形成完整的流域管理責任體制。
堅持異地城鎮化與就地城鎮化、產業聚集和人口聚集相結合,加大農村人口生態轉移力度。建立完善生態空間管控制度,有序推進生態保護紅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生態屏障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人口退出機制。優化調整基本農田保護范圍,將25°以上坡耕地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內的15°以上坡耕地全部納入退耕還林范圍,減少人為擾動,加快植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