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毅
(龍南市水土保持中心,江西 龍南 341700)
龍南地處江西省最南端,是江西的南大門,總面積1 646 km2,轄17個鄉(鎮、場、社區),總人口34萬人,作為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客家古縣,有客家圍屋376座,有“世界圍屋之都”之稱。建有中西部縣唯一的正處級海關、檢驗檢疫和保稅物流中心(B型),擁有贛粵邊際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境內離子型重稀土儲量占世界已探明儲量的70%,被譽為“中國重稀土之鄉”。風景名勝眾多,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九連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西新圍、燕翼圍和楊村太平橋,省級風景名勝區南武當山,被國家旅游局列為全國第二批全境旅游示范創建名單。“十三五”期間,龍南市委、市政府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態文明理念和以人為本理念,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生態優先的原則,按照“水利行業強監管,水利工程補短板”的要求,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創建和崩崗治理為抓手,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產業發展、全域旅游發展,實現山上山下共同治理,創立了市級、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不斷提高治理水平,在補短板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十三五”期間,龍南市出臺規范性文件7份,如2017年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當前龍南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意見》(龍開辦字〔2017〕123號),提出“三個嚴格一個查處一個加強”的工作要求,即嚴格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嚴格生產建設項目施工過程監管,嚴格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及時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切實加強水土保持工作職責,對水保、發改、環保、國土、建設、林業、礦產、安監、果業、工信等部門的水土保持工作職責作出了明確規定,對履職不嚴監督不力的單位和相關責任人嚴肅追究責任。這些文件為構建水土保持“三橫一縱”監管網絡、規范山地開發水土保持工作、落實水土保持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作出了相關規定,是高位推進水土保持工作的“尚方寶劍”。
通過“三縱一橫”網絡監管,聯合巡查執法、利用“天地一體化”核準疑似圖斑等手段發現問題,查處重大水土保持違法案件,以案說法,傳導出水土保持監督執法的強大威力。據統計,“十三五”期間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表)117份,審批117份,編制率和審批率都達到100%,是“十二五”期間的4倍,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76個,通過查疑似圖斑110塊,發現和補報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21份,補繳水土保持補償費65.30萬元?!笆濉逼陂g共收取水土保持補償費574.5萬元,是“十二五”的4.5倍,對3起重要的水土流失違法案件進行立案查處,處罰金額達55.6萬元。
充分發揮好水利水保、林業、果業、國土、礦管、環保、企業、社會團體、治理大戶的力量?!笆濉逼陂g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8.53 km2,與“十二五”相比,水土流失強度明顯降低,輕度流失由215.6 km2提高到261.21 km2,提高了21.15%,強烈以上流失面積由46.13 km2下降到10.86 km2,下降了76.46%;森林植被由單一的針葉殘次林改變為針闊混交林,闊葉林補種面積達47.93 km2,森林植被覆蓋率從“十二五”期末的76.5%提高“十三五”期末的82.2%。
以龍南市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為指導,把水土保持規劃有機地結合進去,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原則,充分考慮小流域地形地貌特點,注重產業發展特色,挖掘風俗文化底蘊,實施中做到工程措施精細化、植物措施景觀化、水土保持文化通俗化。在“十三五”期間,創立虔心小鎮“虔茶采摘+生態旅游+水土保持科普”為一體的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黃沙畬族“馬鞭草觀賞+畬族文化體驗+虔龍紅茶場生態旅游+水土保持科普”為一體的贛州市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園,東坑均興河“生態油茶基地旅游+水土保持設施體驗”為一體的贛州市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園。同時,結合九連山古坑、楊村圓布、程龍龍秀等7個美麗鄉村建設點,通過精心建設,發揮好小型水土保持工程作用,水土保持措施成為鄉村建設點一道亮麗風景線,深受百姓歡迎,成了群眾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2018—2020年,在楊村鎮治理崩崗50座,治理崩崗面積8.06 hm2,并形成了3種治理模式。①崩崗治理+臍橙產業+蛋雞養殖模式。在新坡村集中連片崩崗群治理點,分級削坡不僅開拓出2.16 hm2的土地全部種植了臍橙,還確保了年養殖2萬羽蛋雞的廠區安全。崩崗治理后,養殖戶又增加了一處飼料加工廠并擴建了一處年出欄160頭肉豬的養殖場。②崩崗治理+美麗鄉村模式。在圓布村,對村莊后面一片山體破碎、泥沙淤積、臭水橫流、蚊蠅滋生的崩崗地段進行了治理,開拓出一片1.28 hm2的土地并進行了綠化美化,現已成了滿眼皆綠、排水順暢、生態安全、群眾飯后聊天、散步的好去處。③崩崗治理+生態安全模式。2019年6月10日一場百年一遇的洪水,在紫霞村出現了崩崗損毀民居情況。后來通過分級削坡、錨桿架溝梁護坡、截排水溝、山腳擋土墻、裸露地植樹種草的方式,穩固了崩崗,既確保了生態安全,又保障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安全。
在宣傳對象方面,通過水土保持科普教材進學校,對1 200多名學生進行培訓;利用黨校平臺,對龍南200多名中層干部進行授課講解;借助環境衛生宣傳平臺,采用發放宣傳資料的形式,對5 000多名社區群眾進行宣傳;在巡查、監督執法時對110多個企業開展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宣傳。在宣傳方式上,通過水土保持微視頻、三句半、水土保持小品等形式進行宣傳;通過微信、抖音、公眾號、有獎水土保持知識競賽、廣場大屏幕等現代手段進行宣傳。同時,充分利用好水土保持報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網,宣傳龍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主要做法、工作動態。
利用好虔心小鎮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平臺,建立了擁有21塊水土保持展板的宣傳長廊,給每種樹木佩戴二維碼,掃二維碼可認識樹木。在“十三五”期間,水土保持宣傳達到全覆蓋,群眾、領導干部、企業人員對水土保持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
“十三五”期間,龍南以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為契機,發揮中央補助資金的作用,努力在脫貧攻堅戰中作出水土保持貢獻。一是積極為貧困村和貧困戶完善水土保持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好小水陂、小谷坊、蓄水池的作用,為居住分散偏僻的群眾增加了水源,共有14個村貧困群眾165戶506人受益。發揮好擋土墻、排水溝和小山塘的作用,為移民搬遷和保障安居點、2個美麗鄉村建設點完善水土保持基礎設施和綠化美化工程,涉及123戶貧困群眾372人。二是扎實幫扶貧困群眾發展農業產業。幫助貧困戶開挖好條帶,建設好產業路、排水溝、蓄水池和小山塘,發展臍橙、鷹嘴蜜桃、油茶等產業。共為102戶貧困戶完善水土保持基礎設施面積達84 hm2,使貧困群眾人均年收入達1.5萬元以上。三是吸納貧困群眾就業,努力提高群眾收入。一方面通過幫助種養大戶,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增加貧困群眾就業,如虔心小鎮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每年至少有60多名群眾長期務工;另一方面吸納貧困群眾在施工隊務工,每年至少有10名貧困群眾在植樹種草工程建設中務工,每月工資達4 000元以上。
一是高位推進促發展。龍南市委、市政府從依法保持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推進龍南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出臺了7份規劃性文件,對于工業園區開發、礦山開發、房地產開發等項目要求主管部門把好水土保持審批關,未經批準一律不予立項和辦理相關手續。在水土保持各項經費方面給予保障,并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長。
二是齊抓共管有成效。圍繞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行動,龍南市發改、環保、林業、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經開區項目辦等部門在“十三五”期間進行了10多次聯合執法,齊出力、共管理、造聲勢,很好地體現了統籌的威力,提高了辦事效率。
三是網格化管理夯責任。以村委、居委會為單元構建105個水土保持監督網格單元,構建“網狀管理,分級負責,負責到人”的網絡監管機制,打通監督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人員由鄉、鎮從村委、居委會中推薦,通過培訓,建立網絡管理微信群,確保了全方位監管,能及時發現破壞水土資源的現象,特別是對邊遠山區的小型林果開發、亂倒亂棄行為監管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人員按月領取一定的補助,費用來自返還的水土保持補償費。
四是嚴格執法顯威嚴。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十三五”期間,龍南市通過查處一批典型的水土保持違法案件,立案查處,啟動問責,傳導法治威力。龍南市共啟動建設了3個風電場建設項目,2016年啟動的雷公山風電場和2018年啟動的楊村風電場,由于沒有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棄土棄渣隨意堆放,被立案查處,分別罰款23.6萬元和32萬元。2019年啟動的灑源石灰山風電場則認真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先攔后棄,及時綠化,在堆土場堆放棄渣,做好臨時排水設施等措施。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共立案查處水土保持違法案件6起,罰款82.6萬元。
五是以案釋法強意識。立足龍南市水土保持違法案件,通過龍南市電視臺進行播放,把開發建設項目中的違法事件,對應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規,解釋為什么”違法”,違法應受到的處罰,應如何做才不違法。同時,把漫畫裝訂成冊,發放到業主手中,通過警示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水土保持意識。
虔心小鎮是從2013年開始創建,2017年申報,2018年2月水利部批準的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虔心小鎮規劃面積6 667 hm2,核心區面積667 hm2,是以虔茶產業為主題,結合豐富的山水茶竹資源打造成的集自然風景、田園風光、客家民俗、虔茶文化為一體的農業旅游休閑觀光特色小鎮。
在創建過程中,治山、治水、治綠、治景同步,不斷提高防護和治理水平。治山,從山上至山下,從山坡至溝谷,科學布置,因害設防,山頭上有蓄水池,山腳有塘壩,山坡上有不同類型的護岸工程。治水,一是科學防治,水不亂流,從山頂到山腳,山坡至溝谷建設有護岸工程、截排工程、沉沙池、谷坊、攔沙壩、塘壩等工程,實現水不亂流。二是統一收集,達標排放。修建2座污水處理池,收集來自餐飲、住宿、生活中的污水,做到達標排放。三是留住雨水,雨蓄旱排。梯田有坎下溝,山坡有截排水溝、沉沙池,溝谷有谷坊,主要水溪中建有3座塘壩,層層蓄水,使水流有聲音、能跳躍、有動感,高處遠眺,整個水溪蕩漾,山更青水更綠了。治綠,在種植虔茶的梯田壁上種植紅豆杉、山蒼籽,20多萬株紅豆杉已成為虔茶基地的主要景觀;裸露的地段種植四季相適宜的花卉,已收到一年四季滿園綠的成效。治景,注重各項水土保持措施與周圍景觀相協調,如用卵石砌成的護墻,用細卵石裝飾的谷坊,種植景觀性高的臺灣四季草、馬尼拉草、波斯菊等,采取“工程措施精細化、林草措施景觀化、水保文化科普化”手段,使水土保持建設內容成為景區內一道亮麗的景觀。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鄉村振興涉及的生態文明、糧食安全、生態環境保護等都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有密切的聯系,在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綜合治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十三五”期間,龍南市主動作為,充分發揮好小山塘、小水池、截排水溝、攔擋工程、田間道路工程“五小工程”的作用。
一是加強技術指導,鄉村建設保持原生態。要求美麗鄉村建設點不搞大開大挖、不砍大樹、不填塘、水不亂流,雨污分流,集中收集達標排放,裸露地喬灌草有機結合、景觀化種植。
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助推農業產業發展。臍橙、鷹嘴蜜桃、油茶是龍南市群眾致富的主要農業產品,但種植業前期投入高,受氣候、市場、管理水平影響大,建園初期都集中出現路難行、水短缺、排水不順暢等問題。春天雨水多道路泥濘,肥料難上山,小雨水難儲、中雨水亂流、大雨果園破壞嚴重等現象頻發?!笆濉逼陂g,為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累計鞏固提高經果林面積1 013.24 hm2,修筑田間道路32.1 km,建蓄水池39座、排水溝27.51 km、沉沙池116 座,達到了“小雨水不出溝、中雨水不下山,大雨水不亂流”的功效。水泥道路把大小果園連綴在一起,程龍、渡江3個400 hm2的果園已發展為旅游、休閑、體驗、采摘的好去處。
三是精細化治理,水土保持元素為美麗鄉村建設增彩。充分利用農村田、路、水、渠、河等景觀,注重自然生態的保護和民俗文化的挖掘,形成“進村一條路,環村一片林,圍塘一圈柳,庭院花果香”的農村生態美景。圍繞水做好文章,護岸、護墻采用卵石砌筑,順河岸或曲或直,單調的工程措施轉變為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從水工建筑物來說小水陂只有蓄水和灌溉作用,但通過藝術裝飾,將其建成彩虹橋,水流要么水霧蒙蒙,要么水波漣漪。對裸露地,則按照“春花爛漫、夏之寧靜、秋葉妖嬈、冬枝蒼勁”的思路栽種樹木,草本則選擇四季常青的品種。水土保持在美麗鄉村建設點上不只錦上添花,更是畫龍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