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丹江口市水利和湖泊局,湖北 丹江口 442700)
丹江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下游,地處江漢平原與秦巴山區接合部、鄂豫兩省交界處。全市總面積3 121 km2,總人口47萬人,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全市境內有5 km以上河流51條,總長度1 888 km,全部流入漢江和丹江。丹江口水庫水面面積1 050 km2,庫區岸線總長4 499.35 km,其中丹江口市水面面積452.5 km2、岸線長度2 313.2 km。
為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丹江口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把服務南水北調,保護生態環境和水質安全,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全面加強了丹江口市庫區生態建設。近年來,庫區水質常年穩定保持在國家Ⅱ類標準以上,109項水質監測指標中有106項達Ⅰ類標準。2015年丹江口市榮獲首屆“中國好水”水源地稱號,2019年被評為“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2020年10月丹江口市作為湖北省唯一縣(市),入選了第四批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據2006年(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啟動前)長江委遙感數據,丹江口市輕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共1 258.37 k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0.3%,水土流失成因除降雨、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外,主要為丹江口大壩建設、加高兩次移民后靠造成的土地資源短缺及城鎮化建設等人為活動。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對丹江口市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直接和間接危害,而且影響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主要表現為:一是大量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加重了庫區農業面源污染,流失水土中挾帶的農藥、化學物等直接影響著庫區的水質;二是庫周大面積疏幼林地保持水土資源能力有限,庫周沙化、荒漠化土地仍有增加;三是庫周存在一些無防護措施的溝道和鄉村道路,遭遇暴雨時如出現坍塌,大量的泥沙將直接流入主河道后進入丹江口水庫,對其長期有效運行構成了潛在威脅。
2007年,按照《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提出的“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原則,國家啟動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以下簡稱“丹治”)。丹江口市作為水源地重點保障區,先后開展了“丹治”一期、二期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工程建設。截至2020年底,累計綜合治理小流域59條,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025.8 km2,其中:修建坡改糧梯1 067 hm2、坡改果梯4 647 hm2,退耕還經濟林6 826 hm2、退耕還生態林3 620 hm2,完成荒山造生態林2 867 hm2、保土耕作2 393 hm2、生態修復8 1160 hm2,配套坡面水系工程869處,整治溝道68.02 km、塘堰175口、村莊環境19處。主要成效包括:
(1)水土流失程度明顯降低。據遙感數據顯示,2019年全市森林覆蓋率63.81%(不含武當山),比2006年增長了13.27個百分點;輕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795.3 km2,比2006年減少463.07 km2,并且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呈現出向輕度轉化的趨勢。
(2)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通過坡改梯、坡面水系和作業道等配套措施,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抵御旱澇自然災害能力,土地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坡改梯后小麥等作物平均增產825 kg/hm2以上。
(3)促進了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截至2020年底,丹江口市庫區周邊已完成退耕還林和人造生態林近26 667 hm2,建成柑橘、核桃、茶、中藥材等生態經濟產業基地約33 330 hm2。
(4)助推了全市脫貧攻堅工作。部分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實施后進行了土地流轉,采取了公司、大戶或合作社經營管理的模式,群眾收租金或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形式參加效益分紅,同時可參加務工。一方面推動了區域特色經濟規模發展,另一方面也有效拓寬了群眾增收途徑。
2009年、2017年,丹江口市先后被列為“全國第一批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縣”和湖北省“天地一體化”管理示范縣。為完成示范縣建設,切實提升全市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采取了以下強有力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嚴格執行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重點監管生產建設項目不依法編報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設施未經驗收投入使用和隨意傾倒廢棄土石渣等違法違規行為,將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日常監管貫穿事前、事中和事后。二是及時整改問題。對水利部、省水利廳“天地一體化”動態監管發現的疑似違法違規項目及時核查,不折不扣落實整改要求。三是服務、優化營商環境。嚴格按照《水利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加強水土保持監管的意見》(水保〔2019〕160號)等文件要求,積極主動簡化工作流程,在履行水土保持監管職責的同時優化營商環境,如通過落實經濟開發園區內的區域水土保持評估、采取不見面方式審批、方案報告表即來即辦、審批時間提速、編制辦事小手冊等方式,全面提高了辦事效率。
自2009年以來,全市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率逐年上升,近三年同比增長1.5倍左右;水保設施自主驗收除公路建設等重大項目按要求落實以外,其他項目(如房地產開發)也實現了零的突破;水利部、省水利廳下發的疑似違法違規項目核查和整改銷號95%以上,生產建設活動人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丹江口市現有水土保持監測站點2處,其中:丹趙路辦事處計家溝小流域坡面徑流場屬國家級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站點,由長江委漢江水利水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管理,主要開展坡面水土流失和庫區消落帶治理措施效益觀測;習家店鎮胡家山小流域黑龍廟溝水土保持監測站屬省級監測站點,由丹江口市水土保持監測中心負責日常管理,該站點已建標準徑流小區9個、小流域卡口站1處、氣象觀測小區1處,可觀測所在類型區不同侵蝕等級、不同侵蝕因子的土壤侵蝕量,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保水保土效益和小流域面源污染情況。
胡家山小流域黑龍廟溝水土保持監測站自2007年運行以來,除負責為長江委、湖北省、十堰市提供觀測數據外,還積極與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監測中心、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華中農業大學、湖北大學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技術合作,先后開展了“坡耕地種草養畜”“丹江口庫區水源區水土流失規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效益”“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水庫庫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技術與示范”“小流域面源污染與水土流失生態阻控體系建設技術示范”等課題研究,逐步提升了丹江口市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治水平,逐漸形成了一條適合丹江口庫區的小流域治理技術路線,即:圍繞“遠山自然修復、近路綜合治理、庫周生態緩沖”三道防線,突出“五級防護”,即通過封禁治理、疏林補植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營造水源涵養林,進行林地徑流控制;通過村落污水和垃圾收集、沼氣池、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村落面源污染控制;通過水平梯田、坡面水系配套工程,進行農田徑流控制;通過生態溪溝、生態塘堰整治,栽植水生植物降解水體污染物,進行輸移途中控制;通過植被恢復、人工濕地建設在流域出口處進行污染物匯集處理。這些可復制的經驗將在下一步小流域治理中得到應用,并進一步完善后在全市推廣。
2007年以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先后實施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和《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至2015年末(規劃水平年),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在Ⅱ類要求,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成效顯著,圓滿完成了階段目標,其中丹江口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由治理前1 258.37 km2下降至941.55 km2(見《2015年湖北省水土保持公報》),減少水土流失面積316.82 km2,這充分證明了規劃實施的科學有效。2017年,《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規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南水北調辦、水利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但因無資金來源未能實施落地。基于此,建議國家繼續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項目,落實資金,把“十三五”規劃項目移至“十四五”時期實施。
大壩加高后,丹江口水庫正常蓄水位提高了13 m,庫水位消落幅度增大到20 m,庫區周邊除城區的部分岸線采取工程措施進行防護外,絕大部分庫濱帶和入庫支流的回水段岸線仍為自然狀態。在較大的水位變幅和風浪沖擊影響下,庫濱帶岸坡發生崩塌破壞的風險日益增大,嚴重威脅庫周的耕地、交通設施和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并且水位消落區因植物被淹致土地裸露,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現象,不利于水質保護。為此,需盡早啟動實施丹江口庫區庫濱帶綜合治理工程,對丹江口水庫周邊岸線進行治理,以確保庫周土地資源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近年來,丹江口水庫總體水質優良,但由于庫區土地利用類型以耕地為主,使得部分入庫河流總氮濃度較高,丹江口水庫總氮濃度稍有增加趨勢。為保障供水安全,對丹江口水庫入庫河流從源頭上進行生態修復是十分必要的。但截至2021年6月,能爭取與河流治理有關的項目只有兩項:一是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項目區選擇在50 km2以下的小流域,并且側重于坡面治理,溝道治理措施占比較少;二是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國家要求流域面積300 km2以上才能納入治理范圍,即使按照湖北省降低標準后的要求將流域面積200 km2以上的河流納入治理范圍,丹江口市也僅有官山河、浪河達到要求,而大部分流域面積50~200 km2入庫中小河流不可能立項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控體系依然不完善。因此,丹江口市和有關縣(市)應積極爭取國家、省級資金支持,力爭在丹江口庫區周邊縣(市、區)實施入庫中小河流生態修復專項工程,覆蓋所有入庫河流,確保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提升。
為了保證一庫清水永續北送,要求庫區各縣(市、區)171 m水位線以下的耕地全部退耕,一方面減少了土地等自然資源,另一方面提高了工業、服務業的環保門檻,致使經濟社會后續發展受到影響。2011年以來,已落實的水源區生態補償政策是國家對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標準,體現不出核心水源區的差異性和特殊性。為此,需從國家、省級層面采取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措施。一是就丹江口水庫水質保護成立專門的生態補償組織協調機構。二是建立丹江口庫區水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基金。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態環境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將丹江口庫區水源地生態保護支出責任列入國家事權與支出責任改革范圍,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水資源費或者從受水區水費中抽取一定資金,設立基金專項用于丹江口庫區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