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芳 任萍萍 于興才
煙臺市煙臺山醫院心導管室 264008
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及其主要分支有嚴重的粥樣硬化或阻塞,導致心肌缺血或壞死性損害,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療冠心病的主要血運重建策略[1]。手術治療是第一步,治療后患者還需要長時間服藥,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等,但部分患者依從性差,不利于患者出院后病情控制,因此,冠心病患者出院后的管理尤為重要[2-3]。延續護理是指從醫院到家庭或社區后的持續隨訪與指導。本科成立延續護理小組,嘗試采用微信、電話隨訪以及患者健康俱樂部方式,對PCI 出院患者進行延續護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至12 月在本院心導管室行PCI術的冠心病患者共14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72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具有典型心絞痛等臨床癥狀,經冠脈造影證實冠脈存在一支或多支血管病變,且狹窄≥75%,并且植入支架;(2)年齡范圍為35~60歲;(3)會使用智能手機及微信功能;(4)均為首次植入支架;(5)本地居住。排除標準:(1)合并心力衰竭、惡性腫瘤及其他嚴重疾病;(2)精神疾病患者;(3)不能配合方案實施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填寫一般調查資料、聯系方式。出院時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常規健康教育,內容包括用藥指導、生活護理、飲食指導、按時復診,解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相關問題,用時30~40 min。觀察組除實施常規的健康宣教外,由延續護理小組采用微信群、電話隨訪以及患者健康俱樂部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延續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科室組建延續護理小組,由1 名心內科主治醫師、2 名主管護師、1 名護師組成。小組成員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經過相關延續護理方面的學習或培訓。(2)建立冠心病PCI 術后健康管理微信群,將健康管理知識,以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方式推送至微信群,供患者及家屬集體學習、交流、討論,延續護理小組進行指導、答疑;開展規范服藥每日打卡活動,連續2 d 未打卡,延續護理小組電話與患者溝通督促患者規范服藥并打卡;微信群講座及主題討論每周開展1次,時間1~2 h。(3)建立患者健康俱樂部。建立健康俱樂部活動計劃,每位患者參與6 次俱樂部活動,每2 個月1 次。采用講座及互動的方式,授課老師為心內科主管護師、醫師、心理醫生、營養師等,內容包括冠心病及PCI 術后的相關知識、用藥管理、家庭自救、營養指導、生活方式、心理疏導等。培訓后分成小組,患者之間交流溝通,提出問題,延續小組解答相關問題,醫患間相互交流。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
1.3 評價指標 出院3、6、12 個月分別評價。(1)遵醫行為調查。采用鄭川燕等[4]遵醫行為問卷,以PCI 術后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患者是否做到戒煙、戒酒、按醫囑用藥、定時復診、適當鍛煉、合理運動、合理飲食7 項評估,每項1分。(2)心血管事件發生及再入院情況。通過微信群、電話及門診資料等方式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隨訪內容包括心血管發生的次數及時間,包括不穩定心絞痛、心肌梗死、支架內再狹窄、心源性猝死、再入院情況。(3)危險因素控制情況。對兩組患者危險因素進行隨訪,指標包括:吸煙率、體質量指數(BMI)、血壓達標率、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4)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的護理調查問卷對患者進行調查,問卷滿分100 分,調查結果分為<60 分(不滿意)、60~80 分(滿意)、>80 分(很滿意),滿意率+很滿意率=總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 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得分比較 觀察組PCI 術后3 個月、6個月、12 個月的遵醫行為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2 心血管事件發生及再入院情況 兩組患者在PCI術后3 個月時,心血管事件發生次數及再入院次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6 個月、12 個月,兩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次數及再入院次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得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得分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危險因素控制情況 PCI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危險因素控制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6 個月、12 個月,兩組患者危險因素控制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2.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的總滿意率分別為94.4%、91.7%、97.2%,均顯著高于對照組86.1%、83.3%、80.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研究表明,延續護理用于慢性病的自我管理中效果滿意,其核心理念是患者在漫長的疾病康復中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通過教育和有效的健康指導,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提高自我管理水平[5-6]。傳統的延續護理方式包括電話隨訪、門診隨訪、家庭訪視等,但都存在其局限性。電話隨訪易于開展,但由于無法面對面交流,導致信息無法準確傳遞。而門診隨訪、家庭訪視等雖可直接面對面進行康復指導,但卻因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及人工成本等問題導致開展困難。對PCI 患者實施網絡平臺延續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出院后心理狀況,并提升其自我效能和生活質量[7]。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微信已經成為人們交流以及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8]。本研究以微信為主、電話隨訪為輔,聯合健康俱樂部活動的方式,將冠心病及其PCI 術后的相關知識通過文字、語音、視頻等多種方式推送至患者,操作簡單、省時。同時通過微信群的互動交流以及面對面的俱樂部活動,拉近了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以及患者與患者之間的距離,提高了患者對醫院服務的滿意度。
冠心病的治療多采用聯合用藥,用藥時間長,特別強調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兩種抗栓藥物聯合使用需達1 年,阿司匹林需長期服用。患者PCI 術后往往癥狀好轉而中斷治療。研究表明,加強對PCI 術后出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導其規范服藥及對冠心病危險因素進行控制、執行合理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復診,能夠提高生存率、降低心臟事件發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9]。本研究顯示,觀察組3 個月、6 個月及12 個月的遵醫行為均高于對照組。通過微信群,醫護人員可向患者反復介紹每種藥物的作用及使用方法,讓患者意識到正規用藥的重要性。采用每日打卡活動,讓患者主動參與,增加了患者的參與感,將患者從被動的“遵從者”轉化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同時可減輕隨訪人員的工作量,使隨訪工作簡便易行,可操作性強,用相對較少的醫療資源取得較好的延續護理效果。良好的生活習慣對PCI術后患者至關重要,是防止疾病發展的重要環節。但生活習慣要求持之以恒,患者往往出院后生活方式遵醫行為差。通過微信以及健康俱樂部的方式,將良好的生活方式推送至患者,微信群的互動交流,起到了互相督促的作用。多種形式的隨訪對患者良好生活習慣的建立起到了促進作用,提高了患者依從性。

表3 兩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及再入院情況比較(n)

表4 兩組患者危險因素控制情況比較
PCI 術后仍有15.0%~20.0%的患者出現支架內再狹窄[10],且多發生在術后3~6 個月,嚴重影響患者的遠期療效。患者缺乏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生活方式難以改變、用藥依從性差等諸多因素,PCI 術后患者再住院率、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仍居高不下[11-12]。研究表明,全程無縫鏈接護理干預可改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預后[13]。遵醫行為的建立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有利于患者維持良好的心理情緒,對機體康復起到促進作用[14-15]。本研究表明,術后3 個月,心臟事件發生及再入院情況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6 個月及12 個月,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明多形式的延續護理模式可降低PCI 術后患者心臟事件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原因可能是通過多種形式的延續護理向患者提供多方位、多層面的延續護理服務,使患者不斷獲得用藥、飲食、運動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內容,及時幫助患者提高院外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改善不良作息習慣,使患者關鍵危險因素(體質量、吸煙、飲酒、血壓、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得到控制,促進了冠心病患者的康復。此外,通過多種形式的延續護理可追蹤患者,對危險因素尤其是患者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控制不理想的患者,要求增加門診隨訪,以隨時調整用藥劑量及改善生活方式,可降低心臟事件的發生率、降低再入院率。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行PCI 患者出院后遵醫行為,有效控制危險因素,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及再入院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