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國勝


從在黃泛區茫茫沙灘的帳篷里迎來1951年第一縷朝霞,到“走出去”在烏克蘭創辦農業示范園,位于豫東平原的河南省黃泛區農場走過了70年輝煌征程。7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猶如彈指一揮間,但黃泛區農場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滄桑巨變,歲月如歌。70年艱苦奮斗,70年蓽路藍縷;70年孜孜以求,70年可歌可泣。70年來,幾代農墾職工在黃泛區這塊世人矚目的土地上用汗水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激昂澎湃之歌。這是一曲艱苦奮斗的創業之歌,一曲愛崗敬業的奉獻之歌,一曲滄桑巨變的發展之歌。
創業之歌:敢叫日月換新天
“朋友,你知道‘黃泛區的含義嗎?”一位外商曾向農場場長詢問“黃泛區”的含義。當他得知就是黃河泛濫區的簡稱時,不禁聳了一下肩膀,繼而一聲感嘆:“太可怕啦!”是啊,在歷史上,“黃泛區”就是苦難的代名詞,它留給人們的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
1938年6月,侵華日軍占領豫東重鎮開封后,大舉西進,威逼鄭州、武漢。蔣介石下令扒決鄭州北側花園口黃河大堤,以水代兵,阻滯侵華日軍,結果造成河南、安徽、江蘇3省44個縣市受淹,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人口上百萬。從1938年6月9日黃河花園口決堤,到1947年3月15日花園口堵口工程實現合龍,黃河水持續泛濫8年9個月。富饒的豫皖蘇平原成為連年災荒的黃泛區,波及面積達54000平方公里,數百萬百姓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百里不見炊煙起,唯有黃沙撲空城。無徑荒草狐兔跑,澤國蘆葦蛤蟆鳴”,正是這場劫難后黃泛區的真實寫照。
“一唱雄雞天下白”,新中國的成立給黃泛區帶來了希望。1950年2月,戰爭的硝煙剛剛散去,中央就成立了黃泛區復興委員會。當時的政務院副總理陳云任主任,成員有財政部部長薄一波、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內務部部長謝覺哉、農業部部長李書城、衛生部部長李德全。同年3月21日,河南省成立了黃泛區復興局,省主席吳芝圃兼任局長,趙一鳴、路巖嶺任副局長。
在黨的領導下,一場大規模的治理黃泛、重建家園的復興運動蓬勃興起。
1950年12月,復興局副局長趙一鳴、受吳芝圃委派的路巖嶺赴北京向復興委員會匯報工作。陳云給周總理電話報告此事,周總理指示在中南海開會,并親自聽取匯報。周總理對黃泛區復興工作非常滿意,他說:“復興工作完成得不錯,唯農民房子沒有建起來,按糧食收成,比許多縣還要好些。土地可以按戶分給農民,3年不要糧,地多人少,農民分不完,黃泛區可以建個大農場嘛。”大家一致表示同意。于是,經過緊張籌備,1951年1月,黃泛區農場在原復興局的基礎上正式建立,路巖嶺任場長。不久,中共河南省委又派共青團河南省委第一副書記張延積任黃泛區農場黨委書記。
在黨的召喚下,一大批熱血青年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云集風沙彌漫的黃泛區。他們中有光榮的游擊隊員、鄉村積極分子、民兵、村干部和朝氣蓬勃的青年知識分子。雖然閱歷不同、性格各異、文化程度有別,但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了一起。他們攜手并肩,在荒沙貧瘠的土地上,搭起座座綠色帳篷,建成簡陋的茅草棚,過著“一杯茶水半杯泥,稀面湯內沙盤底”的艱苦生活,以飽滿的革命熱情和樂觀主義精神,響應場黨委提出的“以場為家,艱苦創業”的號召,在荒涼的土地上斗風雪、戰酷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造林改土,草田輪作,向荒草沙灘宣戰。
當時的黃泛區,黃沙彌漫,雜草叢生,有的地方蒲草黃蒿深可沒人,人煙稀少。春季,飛沙更大,讓人眼難睜,路難行。飛沙往往將新挖的樹坑填平,拔走根淺的樹苗。人們在帳篷內過夜,天明起床,被子上是一層沙子;夏季,白天十分炎熱,蚊叮蟲咬,很難找到一處乘涼的地方。夜深,氣溫驟降,身上又有幾絲寒意;秋季,雨水連綿,積水遍地,因無雨具,人們常常是赤腳干活;冬季,棲帳篷睡行軍床,御寒之物就是一身棉衣、一條被子。
老墾荒隊員郝眾望生前在回憶當時的墾荒生活時,曾給筆者講了這樣一件令人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事,那就是夏天的晚上點上篝火睡覺。為什么要在炎熱的夏天點火睡覺呢?原來,荒地上蚊蟲叮咬厲害,又沒有蚊帳,墾荒隊員只好圍著宿營的地方用火點上一圈子柴草,人在火圈中休息,利用煙火來驅趕蚊蟲。
為了防風固沙改良土壤,農場圍繞地界進行大規模植樹造林。但當時要在風吹沙移、水缺肥少的土地上栽活一棵樹是很不容易的。職工們要用臉盆、水桶到幾里以外的村莊取水栽樹。單人計算,每天用于取水的往返路程就達十二三公里以上。
老墾荒隊員康中恒,14歲就參加了革命,是當時年齡最小的墾荒隊員,20世紀80年代曾擔任黃泛區農場場長、黨委書記。他在回憶文章《開拓泛區 建設家園》中這樣寫道:“創業是艱難的,唯其艱難才顯得意義的重大與深遠。在創業中尋找生活的樂趣,不貪圖物質享受,一心努力完成本職工作,多作貢獻,這就是當時廣大職工、干部的精神風貌。在勞動競賽中爭當先進,雪地里拔棉柴一人高達6畝;天不明下地,太陽落放工;為不誤農時,機務工掂著馬燈保養機車;寒冬,凌晨4時告別暖人的被窩,在瑟瑟的寒氣中讀書寫字,開展掃盲;工余時,職工、干部又興高采烈地操起乒乓球、籃球活動在運動場,用輕松愉快的活動滌去緊張繁忙的工作產生的疲勞;在會場和其他的集體場合,經常可以聽到發自內心的熱烈而又歡樂的歌聲。農場就是在這樣的苦與樂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發展。”
中國作家協會機關刊物《新觀察》于1957年第6期,曾刊發了一篇反映黃泛區農場創業生活的散文《最美的畫》。其中寫道,當時黃泛區農場職工最喜歡唱的歌——“擔負著祖國建設的任務,我們是墾荒的健兒,我們是不可戰勝的力量。不怕艱苦,不怕困難,把荒地變成良田。同志們,繼續努力,建設機械化的國營農場。”
20世紀60年代初,經過10多年的艱苦創業,黃泛區農場已是農田披綠,果園俊秀,廠房林立,樹木蔥蘢,被農墾部命名為全國八大樣板農場之一。當時,農場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萬的客人,他們從天山腳下,從松花江畔,從西南高原,從東海之濱,組織參觀團和學習團,跋涉千里到這里學習先進生產技術,交流生產經驗。一些教授和專家也來到這里,和職工們一起研究農業科學上的問題。北京農業大學、北京機械化學院、華南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等高等院校都把黃泛區農場定為教學實習基地。
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曾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的白危,是知名度很高的上海作家。20世紀50年代初,他到黃泛區參加土地改革運動,看見一些形形色色的拖拉機在漫無邊際的田野上奔馳,這引起了他的關注。后來與黃泛區農場職工進一步接觸,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決心把黃泛區農場職工平凡而偉大的事跡寫出來。1954年,他響應黨“文藝工作者應該深入生活”的號召,到黃泛區農場掛職任副場長,在這里生活了10年,和工人們朝夕相處,甘苦與共,寫出了一部上下兩冊共75章約55萬字的長篇小說《墾荒曲》,歌頌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表現了國營農場的優越性和示范作用。通過對建場過程的描述,展示了當時復雜的社會背景以及農場內外的種種矛盾和斗爭,塑造了許多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其中著力描寫的是不畏任何艱難險阻,具有堅定革命意志的共產黨員、機耕隊隊長趙辛田的形象,在當代文學的畫廊里留下了黃泛區農墾職工的人物形象。
奉獻之歌:中華兒女多奇志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事物的發展都是向對立面轉化,黃河泛濫給黃泛區人民帶來了災難,也鍛造了黃泛區農墾職工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性格。
吳顯明,1949年高中畢業。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也算得上高學歷。在當時百廢俱興、急需人才的情況下,本來有許多挑選的工作,但他卻毅然攜筆務農,到農場開起了拖拉機。他在筆記本上鄭重地寫下了“愿與黃泛區的草木同朽”的誓言。堅守這一誓言,他一生工作、生活在黃泛區。逝世后,家人按照他的遺愿,又將他安葬在黃泛區這塊土地上。
黃泛區農場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培育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職工隊伍。他們中的許多人,在黃泛區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不怕艱苦、迎難而上的奮斗精神,不計得失、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五湖四海、顧全大局的團結精神,海納百川、不斷進取的開放精神,精益求精、爭創一流的工匠精神,及服從組織、顧全大局的協助精神。
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黃泛區農場職工隊伍中的幾個代表吧!
新中國第一代女拖拉機手張秀榮。1952年3月,17歲的張秀榮從滎陽來到黃泛區農場,和另外13個從開封幾所中學招考過來的女學員一起,成了當時農場也是新中國第一代女拖拉機手。這些女學員和男學員一樣,每天清早集中學習機械理論,上午到田野里學開拖拉機。學一階段后,再對機車進行拆卸組裝。新中國成立初期,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敵特活動猖厥,黃泛區夜間的野外,時常有打信號彈的現象。有些女學員害怕,不愿值夜班,而張秀榮從來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和男同志一樣值夜班。麥收時,她駕駛著收割機收麥,開著拖拉機犁地耙地,盡管又臟又累,受熱忍渴,但她感到很自豪。不到一年時間,她就能獨立完成田間作業,并當上車長。1953年4月,張秀榮參加了全國第二次婦女代表大會,見到了毛主席、周總理和朱總司令,并代表新中國的女拖拉機手作大會發言。會議期間,朱總司令有一次見到張秀榮,笑著說:“女拖拉機手,年齡這么小,不簡單啊。”1954年11月,張秀榮又和吳學謙一起,到奧地利參加了世界農村青年代表大會。張秀榮的先進事跡當時在報刊上發表后,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女拖拉機手成了農場的一張名片,到農場學開拖拉機也成了許多年輕人夢寐以求的愿望。
全國植棉能手屈應理。1952年4月,屈應理從河南省臨潁縣到黃泛區農場當了一名工人。他工作認真,謙遜好學,勤于鉆研,年底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多年擔任棉花隊隊長,在沙土地上努力探索植棉技術,與風沙蟲害做斗爭。他在生產實踐中不斷進行革新,先后摸索出糧棉間作、棉花分段施肥、棉花蟲卵期藥物防治和雙手摘棉花等先進經驗,是聞名全國的植棉能手。屈應理曾多次被評為“場勞動模范”“先進生產者”。1953、1955年先后出席河南省第二、第三屆勞動模范代表大會;1956年出席全國農業水利勞動模范代表大會;1959年出席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1963年,郭沫若的二兒子郭世英到農場勞動鍛煉,就是跟著屈應理學種棉花。為感謝屈應理對兒子的幫助,郭沫若的夫人、著名書法家于立群還于1964年5月給屈應理寫下了一首毛主席的詩《長征》,裝裱后托郭世英送給了屈應理。
全國“十八把剪刀”之一的園藝專家肖克明。肖克明最初是黃泛區農場一個普通的園藝工人,后來在實踐中創造了蘋果樹“省工修剪法”,成為全國知名的園藝專家。其剪樹的口訣經河南農業大學整理成冊,作為農大園藝系學生的參考讀物。他沒有上過大學,卻多次為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的學生上課。他身居生產第一線,卻光榮地參加了全國群英會,兩次被評為省勞模。肖克明刻苦鉆研園藝技術,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盡管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每天都要用笨拙的筆記下自己工作的內容、果樹的變化情況,還時常在本子上畫一些果樹的樹形,經常進行對照分析,從中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這些筆記本,他都編有序號,經常翻看。肖克明刻苦鉆研園藝技術的先進事跡在報刊上宣傳后,不僅在國內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國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959年6月22日,俄文版《友好周刊》編輯部給肖克明寄來一封信,請肖克明解答蘇聯讀者提出的兩個技術問題。
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沈志奎。沈志奎1929年4月出生在浙江省慈溪市。1952年8月從廣東中山大學畜牧獸醫系畢業后,他毅然來到風沙彌漫的黃泛區農場,無怨無悔,一直工作到退休。生活條件差,他不計較;工作待遇低,他不放在心上。40多年,他一直默默無聞地從事農場畜牧獸醫技術的研究、推廣和管理工作,先后進行了改良黃牛的乳役兼用、育肥豬的日糧配合、河南輕挽馬的研究培育工作,并培育出了聞名全國的“泛農花豬”,為河南生豬的良種繁育、推廣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1978年5月,他光榮地出席河南省科技大會,獲重大科技成果獎;1983年被評為“河南省先進工作者”;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沈志奎退休后,雖然隨兒子定居在鄭州,但他忘不了農場、丟不下他奮斗了一輩子的事業,每年總要回農場幾趟,到豬舍里看看,與年輕的技術員聊聊天,幫助他們解決一些技術上的難題。
知識青年的優秀代表萬伯翺。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先后有6000多名城鎮知識青年到黃泛區農場勞動鍛煉,他們為農場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萬里同志的大兒子萬伯翺就是其中的一員。1962年,萬伯翱高中畢業,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里鼓勵萬伯翱響應黨“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到黃泛區農場當了一名普通的職工。從18歲到28歲,萬伯翱在農場整整生活了10年。他牢記父親的叮囑,嚴格要求自己,不吸煙、不吃零食。衣服爛了,自己學著縫補。平時不打撲克,不下象棋,每天晚上,不顧一天勞動的疲憊,堅持讀書,寫勞動日記。沒有桌子,就趴在床上寫。夏天,萬伯翱和農場職工一樣,上身披一件小白單子,方便干活。那時候,果園打藥特別苦,三伏天穿著工作服,戴著草帽、口罩,用手舉著噴桿向果樹打藥。許多人都受不了,但萬伯翱硬是挺過來了,每年要打五六遍藥,幾乎每次他都參加。冬天,給果樹剪枝,天蒙蒙亮,他就下地了,常常是手凍紫,腳凍僵,樹枝子劃破臉,但他笑迎困難,寫下了豪邁的詩句:“北風吹,雪花飄,園藝工人修剪爬樹梢,越冷越是爬得高。手凍腫,腳凍爛,革命意志永不變,誓把小年變大年。”1964年11月,萬伯翱參加了團省委組織的“河南省下鄉、返鄉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報告團”,到全省各地巡回報告,《河南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先后報道了萬伯翱的先進事跡。后來,萬伯翱成了全國知識青年的先進典型,受到周總理的表揚。1965年秋,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和另外幾個知青的《勞動日記》。1972年春,萬伯翱被農場職工推薦,通過考試到河南大學外語系學習,開始了新的生活。現在,年已古稀的萬伯翱對農場蘋果園10年的勞動生活仍非常懷念,他把北京的書屋命名為“蘋花書屋”。
翻開黃泛區農場省(部)級勞動模范名錄,一個個閃光的名字映入眼簾:高玉亭、何振中、李鳳聲、李德一、顧崇禮、趙天俊、婁和順、雷鳳英、薛同道、師全安、肖滿堂、趙伯福、謝新漢、劉漢如、肖克明、胡玉生、陳忠亮、彭潤生、李天貴、徐忠堂、常怡山、全海龍、張鵬舉、張潔、高金良、南俊豐、羅家傳、李海彬、孫有振、張裕群、宋能、楊同作、陳清林、劉金章、謝天丁、秦自功、李廷進、高恒……
更有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的職工,踏踏實實地在不同的崗位上工作。他們是企業的脊梁,共同支撐起黃泛區農場的大廈。
發展之歌:直掛云帆濟滄海
“走近你我看到了蓬勃的春光,泛區大地洋溢著春天的希望。親吻你我聽見了動人的交響,激昂的旋律訴說著創新的詩行。你的熱土澎湃著前進的鼓點,你的兒女張開了奮飛的翅膀。啊,前進中的黃泛區農場,你裝點著祖國的壯麗輝煌。”這首由黃泛區農場職工創作的《心中的歌》,在河南省第十屆音樂舞蹈大賽中榮獲創作金獎、表演銀獎,深受黃泛區農場人的喜愛,原因就在于它唱出了農場的發展變化,唱出了黃泛區農場人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如今的黃泛區農場是河南省大型國有農墾企業,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擁有土地14.7萬畝,是河南省重要的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生豬養殖出口基地、果蔬生產貯藏基地,擁有全國重要的船舶和化機缸套生產廠。黃泛區實業集團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整合黃泛區農場的經營性資產組建大型國有企業,注冊資本35億元,擁有25個全資子公司、6個控股公司和5個參股公司,職工7200多人。經營范圍涵蓋種植、養殖、種子繁育、果蔬生產、農技推廣、農業綜合服務、農副產品加工、化工、機械加工、房地產、建筑工程、倉儲、冷鏈物流、對外貿易、金融擔保、融資服務等諸多領域,擁有“地神”“綠原”2個國家馳名商標和“黃泛區”“泛農”“天鷹”“泛區”等4個河南省著名商標。
——現代農業建設成效顯著。黃泛區農場在農業生產上嚴格實行“統一品種布局、統一技術規程、統一機械調度、統一投入品供應、統一綠色防控、統一品牌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模式,靠標準化打造品牌,在社會上形成了較高的信譽度。年生產小麥、玉米、大豆良種達7000萬公斤,占全國小麥種子市場份額的3.5%,河南省市場份額的10.4%。年出欄生豬30萬頭,年提供種豬8萬頭;擁有標準化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1.2萬畝,有低溫冷庫300多座,貯藏量10萬多噸。“黃泛區”牌黃金梨已連續三屆榮獲“中國國際農交會金獎”,2017年被評為地理標志農產品。
——科技創新碩果累累。農場有一支近300人組成的科研隊伍,建有農業科學研究院,建成了較為完善的科研、試驗、示范、推廣體系。近年來,先后培育出了“泛麥5號”“泛麥8號”“泛玉5號”等27個農作物新品種,獲得7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2015年被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建立博士后研發基地,為加快引進和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民生事業顯著改善。黃泛區農場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民生事業顯著改善。人均住房面積由過去的不足10平方米提高到40平方米。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基本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和失業保險體制,城鄉一體化的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按標施保。農場教育、醫療、文化、商業、娛樂、通信、有線電視等城鎮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齊全。場部城鎮實現了綠化、凈化、硬化、美化、亮化,空氣清新,生態良好,宜居、宜業、宜游。農場是河南省首批命名的5個“環境優美小城鎮”之一,是3A級生態旅游區,被人譽為“鄉村都市”。
——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增強。黃泛區農場每年向社會提供小麥、玉米、大豆等良種7000萬公斤、種豬30萬頭、優質果樹種苗上萬棵,選派農業、棉花、園技技術員和機務工人到農村進行技術指導;以各農業分場為支點,輻射周邊區域,通過代耕代種、土地托管、技術服務、種子生產資料供應、土地流轉等方式,帶動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環境優美的農場小城鎮吸引了周邊村民到農場定居經商,各種公共設施方便了周邊村民看病就醫、子女上學、生活購物、文體娛樂等,農場職工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周邊村民也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企業文化繁榮發展。農場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節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有聲有色的活動,活躍了職工文化生活,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編寫《企業文化手冊》,深入進行企業精神教育,使企業文化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實化于物;大力弘揚黃泛區精神,深入開展“愛場愛崗、敬業奉獻”等主題教育和文明單位創建等活動,大力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廣大職工群眾的文明意識進一步提高;企業文化繁榮發展,多件作品榮獲省、市文學藝術及社會科學等優秀成果獎;對中央黨校五七干校舊址、王近山將軍舊居、老場部舊址等進行了掛牌保護;利用場部舊址建成的黃泛區農場場史館,已被命名為“周口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社科知識普及基地”,成為傳承農墾精神的重要陣地和展示農墾形象的窗口。
——農業“走出去”成效顯著。黃泛區農場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2013年以來,在烏克蘭租種土地10.6萬畝,開展奶牛養殖、農產品加工、木材加工、農產品貿易等;在塔吉克斯坦經營土地9萬畝,開展農作物良種繁育、農產品加工等項目,已在塔國繁育推廣2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麥、棉花、玉米新品種。在塔種植的小麥、玉米、棉花平均產量是當地農戶產量的2倍以上,創造了塔國農業生產的最高紀錄。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種植試驗獲得成功,打破了塔國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不僅彰顯了河南農業的示范引領作用,而且促進了當地居民的就業,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農場在境外投資建設的兩個農業產業科技示范園,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一帶一路”重點支持園區。2015年6月,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郭庚茂到塔考察并參加塔中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棉花加工廠揭牌儀式;2018年9月,河南省副省長武國定到塔中農業開發公司考察調研。新華社、《人民日報》《河南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多次報道黃泛區農場農業“走出去”所取得的顯著成效,進一步彰顯了國有農墾企業農業對外合作排頭兵的戰略地位。回首過去,崢嶸歲月。黃泛區農墾事業創造的每一項業績、綻放的每一個精彩,都浸透著黃河文化的滋養,體現了百折不撓、勇敢向前的黃河精神。“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單位”“全國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業生產先進集體”“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農場”“國家農業信息化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和一塊塊閃光的牌匾,既見證著黃泛區農場的輝煌過去,也昭示著農場更加燦爛的明天。
展望未來,任重道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偉大時代,農墾辦社會職能改革使黃泛區農場甩掉了包袱,能夠聚精會神搞建設;“鄉村振興”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疊加實施,又為黃泛區農場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在新的征程中,黃泛區農場將秉承“農場企業化、產業多元化、管理現代化、經營國際化”的理念,強力實施“1234”戰略,即立足綠色高效種養業這一核心,建設國內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和國外“一帶一路”示范兩個基地,做強農產品加工、商貿流通、農業綜合服務三大支撐,努力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行區、產旅結合生態旅游區、農業對外合作示范區等,爭取在國家現代農業建設、鄉村振興和農業對外合作中進一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奮力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黃泛區農墾樂章!
五彩斑爛的絢麗畫卷正在新一代黃泛區人手中徐徐展開。明天,黃泛區農場這顆鑲嵌在中原大地上的明珠,必將更加璀璨!
(作者系河南省黃泛區農場原副場級調研員、教授級高級政工師,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