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靜 陳麗麗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給全球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盡管當前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時期,但疫情帶來的經濟危機和失業率較往年更加嚴峻。“雙減”政策的落地對高職師范生就業更是帶來巨大的沖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統籌做好畢業、招聘、考錄等工作,讓他們順利畢業、盡早就業。”[1]高校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畢業生適應目前的就業形勢,實現高質量就業。
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1076萬,將創歷史新高[2]。隨著國外疫情的嚴峻形勢,留學歸國求職的人數不斷增加,畢業生人數將無疑比2021年更多。由于全球疫情的影響,大部分企業處于緩慢的恢復期。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因為疫情管控而減少招聘人數、調整用工招聘策略,部分企業甚至采取裁員政策保證企業正常運轉。高職院校畢業生作為中小型企業的就職主體,無疑是受到沖擊最大的群體。
在疫情常態化防控過程中,線下招聘會部分處于暫停狀態,為了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國家出臺一系列線上就業政策,包括:“24365校園招聘會”“春暖花開國聘行動”等活動。線上招聘行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畢業生進行就業,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畢業生參加線上招聘,無法像面對面招聘那樣更好地了解企業的整體情況,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二是線上招聘會,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不能充分展現自己的優勢,對畢業生就業帶來一定困難;三是互聯網5G技術為線上就業提供技術支持,但對就業者提出更高的技術要求,求職的畢業生需要提高新技術運用的能力。
受疫情的影響,許多畢業生在就業時出現畏難焦慮恐慌的情緒,導致“慢就業”“懶就業”的狀況頻發。家長對孩子就業持“穩定為主,不著急”的心理狀態,這在無形中都加劇了學生觀望的就業情緒,使學生缺乏主動的就業動力。由于大環境的變化,導致更多的學前師范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加入“專轉本”“考編”的隊伍中,錯失了良好的就業機會,在沒有考取時處于觀望狀態。
學前畢業生80.89%選擇公辦幼兒園,但公辦幼兒園對學生專業能力要求較高,民辦幼兒園成為學前師范就業第二選擇[3]。受疫情的影響,民辦幼兒園生存壓力巨大。根據調查,約有50%的民辦幼兒園面臨倒閉的危機,導致大量的學前師范畢業生轉戰教培行業。2021年7月底,“雙減”政策出臺,對教培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教培行業作為高職師范生就業主戰場,無疑給高職師范生帶來一定的就業壓力,使高職師范生的就業面變窄。
為了解疫情和“雙減”政策對學前專業師范生就業的影響,2021年11月筆者對揚州某高職學前教育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最終回收問卷442份,其中有效問卷403份。調查對象的基本資料詳情見表1。
表1 2022屆高職畢業生就業調查對象基本情況/(人/%)
1.就業選擇
學生的就業選擇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畢業后主要去向選擇、就業地域意向、就業薪資意向、就業單位意向、期望福利意向、擇業最看重因素、影響錄用單位的主要因素等。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2022屆高職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結果/(人/%)
2.就業認知
就業認知主要調查了疫情和“雙減”政策下學生對就業的認知、學生就業途徑、求職的主要困擾、職業定位是否明確、是否需要職業生涯教育、需要的就業指導等。詳細情況見表3。
表3 2022屆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認知情況/(人/%)
在疫情和“雙減”政策的影響下,63.03%的學生認為疫情影響就業,58.56%人認為“雙減”政策影響就業。在“雙減”政策下,86.1%的學生認為需要提前做職業規劃;95.29%的人認為需要提高專業能力;68.73%的學生選擇在“雙減”政策下升學。從數據看出,在后疫情時代“雙減”政策下,隨著專升本的招收數量增加,更多學生將升學作為畢業第一選擇,意識到要提升專業知識來應對大環境的變化。
在“雙減”政策的大環境下,89.3%的學生愿意從事對口專業;80.89%選擇公立幼兒園,可見,在政策的大環境下學生與家長對工作穩定性的需求較高。學生在就業過程中,78.41%學生愿意回到家鄉工作,選擇工作單位是更加看重薪資和五險一金,且74.6%受家人影響。從調查的情況看,揚州某高職學前專業畢業生從事幼兒教育的學生比例達89.3%,充分體現了高校教育專業服務社會的功能,但學生更多傾向穩定的幼兒教育工作,不愿意到教培行業,與“雙減”政策實施有很大關系[4]。
只有58.31%的大學生有明確的定位,97.02%的大學生認為需要專業的職業生涯教育。大學生的主要困擾因素是缺乏實踐和社會實踐工作,學生最需要的就業服務是求職面試技巧和個人發展規劃指導。為此,高職院校開展就業指導時進行實踐訓練并廣泛發掘就業信息,能夠緩解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擾。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在疫情和“雙減”政策的影響下,大部分高職學前專業畢業生將升學作為第一選擇,并有提高自己專業知識的意識。意向就業的學生更傾向穩定的工作,選擇工作受家人影響較大且看重薪資。
在疫情和“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國家先后出臺多項就業政策促進就業,其中與高職畢業生就業相關的政策較多[5]。
1.鼓勵學生參加專升本,增加升學機會。2020年疫情發生后,全國范圍內擴大應屆畢業生專升本的規模,高職學前學生通過升學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專業技能,以便更好地應對政策的變化。通過擴大畢業生的升學規模短期可以緩解大環境變化下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長期看可以提高學前專業學生的質量。
2.鼓勵學生參軍入伍。為了應對疫情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影響,中央軍委國防動員各省征集畢業生作為大學生征兵的重中之重,加大應屆畢業生征集力度。學前畢業生加入征兵中,在服役后并完成專科學習后可免試入讀普通本科或成人本科,繼續提升專業水平。
3.增加“三支一扶”、特崗和西部學前教師招聘規模,引導學生到基層就業。在調查中,沒有學生愿意到西部地區工作,我們積極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一線就業,努力擴大基層就業需求。學前畢業生可以到基層鍛煉自己的能力獲得成長,從而減輕疫情和政策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4.“24365招聘平臺”全覆蓋,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教育部推出的“24365校園招聘服務”平臺,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每天24小時全年365天的招聘服務。調查中,有1.49%的學生愿意創業。全國各地各種政策促進經濟恢復,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渠道;國家加大就業創業補貼,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
1.拓展就業渠道,加強校企合作。疫情之后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的恢復發展,提供就業機會。高校創新了就業指導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線上招聘會和線下招聘會相結合,拓寬就業渠道。高職院校因缺乏與幼兒園溝通、合作,導致培養的學生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高職院校加強與幼兒園合作的力度,充分調研企業的人才需求,實現訂單式培養。“雙減”政策減少的就業面,可以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帶來更多的機會。
2.抓好重點群體就業,精細化開展就業指導。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需要“因材施教”,在了解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需求和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精準式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就業。對家庭經濟困難、“慢就業”的學生實現“一人一策”,給予特殊群體重點幫扶確保貧困家庭學生高質量就業。
3.加強畢業生心理疏導工作。后疫情時期,各地無疑將繼續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和難度也將加大。高職學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容易轉換成焦慮情緒,對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高校要通過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輔導教師展開聯動,幫助他們建立就業信心。“雙減”政策雖然減少了教培行業的就業機會,但可以通過自身能力的提升來實現新的就業機會。
1.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面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學生應在心態上做出調整,辯證地看待疫情帶來的影響,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降低對薪資、穩定性的預期,做到先就業再擇業。調查顯示,78.1%的人認為到大三才進行職業規劃,事實上,學生應盡早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樹立高職學前教育就業渠道多樣觀念,有計劃地推進自己的就業。
2.注重提升自我能力。學前教育專業是一個多技能的專業,要實現高質量的就業,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技能、健全的人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為開啟職業生涯做好充分的準備。
3.保持健康的就業心態。在后疫情時代的“雙減”政策下,學前教育崗位大幅度減少,加大了高職學前師范生的就業壓力。學前師范生大部分是女生,更容易產生焦慮的心理,在求職中要直面客觀環境,調整狀態,提高適應社會能力,積極爭取就業機會,最終實現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