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凡卓
在社會升級轉型下,高校教育管理體制也隨之改革,但仍存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脫節和矛盾。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應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改進中強化思政課程,提高思政教育針對性與親和力,以滿足學生發展期待與需求。因此,面對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需培養其專業技能及文化知識,也要做好思政工作,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形成就業指導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
在“十四五”規劃下,為實現社會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從創新、就業、教育等多方面做出指示,要求各級機構、高校、單位等結合就業形勢對政策加以調整,落實穩就業局面。但是,隨著高校畢業生的逐年遞增,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已出現“慢就業”情況,引發社會及政府高度關注。為了確保學生適應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可通過思政教育的方式,引導畢業生擁有良好品質與正確觀念,培養成熟心理素質與價值觀念,從而實現順利就業。
思政課程落腳點與出發點是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大學生就業工作能有針對性、高效率地指導學生就業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兩者本質均是采取教育方式,為社會輸入人才,兩者存在現實聯系。高校思政教育,可樹立在校大學生正確“三觀”,培養其獨立人格、辨別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為后續就業奠定基礎,規避初入社會的風險。
思政教育和就業工作關系密切,合理使用思政教育能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兩者相輔相成。就業指導中,通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宣傳就業政策,均不能缺少思政教育,對培養思想水平較高人才不可代替。就業工作也是思政教育的載體,為思政工作提供平臺,可以豐富思政內容,為學生就業、擇業提供幫助。
思政工作和學生就業工作互相促進,教育目標相同,均能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優秀人才。因此,必須將就業工作和思政工作進行融合,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提高就業質量[1]。
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高校未能結合學生思維開放、活躍、獨立的特點,各種教學形式、課程設置等不符合社會實際需求,導致學生技能、知識不匹配社會需求,凸顯結構性矛盾。部分高校認為僅需做好思政工作即可處理就業問題,將思政作用過分夸大,對思政教育與就業之間的區別、關系有所忽略;部分高校遵循“務實主義”,認為僅需加強就業工作即可,注重指導學生面試技巧與就業形勢,忽視學生就業觀念、態度等方面思政教育所發揮的作用。從學生角度出發,大部分學生認為思政教育內容枯燥,缺少社會實踐、實習機會,屬于形式主義,因而對思政教育并不重視。
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應該要把思政教育的開展貫穿于理論和實踐的各個環節,使其與就業工作緊密結合,全面發展大學生的就業理念。但在實際的就業工作中,許多學校長期采取專題報告、課堂講座等思政教育模式,教師則多闡述書本理論,未能將實踐、實戰經驗等內容融入其中,即便涉及就業政策、就業要求等問題,也是一般性的探討。而且,由于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專業差距、基礎知識等因素的不同,學生的職業方向、期望、素質及職業規劃也千差萬別,思政教育內容匱乏,又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無法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也無法解決實際就業問題[2]。
高校針對就業工作缺乏思政教育大綱規劃,未能提煉教材內容并加以規劃,甚至部分高校無教材,僅安排教師輪流授課,且教育形式也多為主題宣講、朗讀或解讀就業最新政策,課堂內容無趣沉悶,易導致學生產生敷衍、厭倦的情緒。學生經常在課堂中玩游戲、聊天,分散注意力,無法體現思政教育優勢。即便部分高校推進思政融入就業工作的改革,無論是引入網絡視頻、多媒體,還是傳統講授,也仍采取教師為主的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就業思政教育中,存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主要是教師未能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就業工作缺乏專業的思政教育人員,甚至部分高校選擇兼職人員負責就業思政工作,未能配置完善的師資,欠缺工作主體及專職工作團隊,難以根據要求落實就業思政教育任務。同時,兼職工作者通常缺少專業能力,自身思政知識、就業知識不足,無法與學生實現良好的思想溝通。還有部分高校,僅在畢業班組織幾次就業專題指導,研究生及大三、大二、大一等其他年段的學生均無法參與。而高校部分教師是畢業即工作,直接到高校任職,缺乏就業經驗,難以為學生的就業、擇業提供指導,導致就業工作與思政教育融合不足,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的路徑可以圍繞“思政教育理論,端正大學生就業觀念”“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創新思政教育形式,深化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創新思政育人局面,實現就業工作全員育人”等方面展開實踐[3]。
在大學生就業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也能加強其對社會狀況、形式的基礎理論認知,端正就業觀念。高校應明確端正觀念是畢業生開啟職業生涯、走向社會的標志,也是邁向職業生涯的觀念基礎。具體如下:一是明確就業難情況。以客觀層面看待就業,學生就業難主要是受到社會因素影響,我國勞動力豐富、人口基數大,新增勞動力每年達到2000萬人,且逐年增加,受到人口年齡、基數、經濟發展等影響,學生就業壓力較大,將會持續多年供求失衡、供大于求的情況;二是加強主觀就業認知,教導學生轉變觀念,加強職業規劃,能夠準確定位、把握時機,選擇恰當職業。個人求職中,大學生求職期望和用人單位標準相比,仍然較高,部分學生想法不切實際,想要畢業即成為管理者,僅少數選擇生產一線。還有部分學生存在擇業誠信問題,也為用人單位、高校帶來困擾。因此,高校應當告誡學生克服“一步登天”思想,端正“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的觀念,明確擇業是人生磨礪的必然階段與過程,鼓勵學生勇于接受挑戰,端正就業觀念[4]。
大學生缺乏經驗、要求較高及用人單位提高要求,是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大學生缺乏職業目標,也導致學生離職率高。因此,高校需豐富思政內容,增強學生就業能力。
一是開展心理教育。在企業招聘人才中,考慮畢業院校、工作經驗等內容,且存在年齡、性別等歧視。部分學生存在較大心理壓力,缺乏就業信心;部分學生則自負驕傲,未能結合實際考慮職業。所以,需開展心理教育,調動學生積極向上的就業心態及生活態度,增強競爭意識,保證學生面對就業問題時能夠勇于面對,消除其心理障礙。
二是開展信念教育。學生為國家未來的基礎,開展新理念教育,可樹立學生遠大理想,通過思政教育模式,提高學生責任感與使命感,擁有正確信仰,利用知識武裝頭腦,開展職業規劃,不懼挑戰和困難,明確自身優缺點,以此規劃職業生涯,保證就業順利。
三是開展道德教育。大學生就業不僅需擁有扎實技能及理論知識,還要培養就業品質,保持就業誠信,認真回答面試問題,如實填寫簡歷,擁有契約精神。在思政教育中,需積極開展道德教育,使學生明確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重要性,擁有良好的道德,學會做人,尊重自身職業,熱愛工作,盡職盡責,提高個人價值,遵守規章制度。并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工匠精神,對工作專注認真,力求不斷創新,創造更多效益。
四是開展創業教育。由于就業形勢嚴峻,學生就業難度高,為了給提供學生更多選擇,高校需落實創新創業教育,推動學生自主創業。特別是我國出臺有關學生創業的政策,高校對學生創業教育也越發重視,積極挖掘學生潛能,尋找就業增長點,以此保證學生擁有完善創業創新意識,完善思政內容,做到教育與時俱進。此外,要鼓勵學生分析市場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制定創業計劃,克服各種困難,掌握有關創業的知識、技能,樹立創業信心。
五是開展法治教育。學生離校將面對復雜的職場,由于其缺乏社會經驗及自我維權意識,就業權益受到侵害,通常無法維護自身權益。部分企業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將試用期單方面延長、不辦理“五險一金”等,因此,務必要求學生了解基礎勞動法律知識,能夠合理應用法律維護自身。在思政教育中,也要強化法律教育,樹立學生法治觀念,確保學生損害權益后,能利用法律維護自身。
大學生就業工作中,融入思政教育應當遵循全程化、持續性原則,根據學生性格、年齡及專業制定教育方案,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模式,深化就業指導,擴大學生的選擇空間。
一是利用科學技術,依托于新媒體,構建信息化、網絡化思政教育,應用新媒體與信息技術,創新思政教育模式。例如,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可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創業過程及就業過程,為學生呈現真實案例,身臨其境地體會就業嚴峻與創業艱辛,以此幫助學生結合情況,選擇創業或就業。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也要與時俱進,轉變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新模式,利用信息技術查閱就業內容,強化自身對政策的了解,保證思政內容符合就業發展。
二是開展思政活動,借助高校現有活動系統,助力大學生就業思政工作。例如,可組織職業生涯訓練營、規劃比賽、模擬求職、簡歷比賽等活動,將第一、第二課堂界限打破,積極組織比賽、講座、交流會等,利用第二課堂活動,對第一課堂內容加以檢驗,增強學生能力。同時,還可利用“紅色筑夢”“互聯網+”等創新創業比賽,以賽促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是開展社會實踐,做好、做深、做細“假期下鄉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精進與展示自我的機會,能夠在正式工作前進行試錯,規劃職業方向。此外,學校要與地方企業合作,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學習企業文化精神,做到理論、實踐的互相促進。
在社會主義教育發展中,黨中央提出高校應當明確自身“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揭示高校思政教育規律與原則,明確學生發展的道路,確定高校思政教育理論方法。做好人才培養工作,不能僅依靠就業工作教師,應當發動全員參與其中,實現全員育人,共同為學生就業思政教育提供指導。高校可構建以黨政領導為中心,教輔人員、專業教師、學生干部、輔導員為主體,校外專家參與的協同就業思政育人體系。
一是明確培養目標。思政教育和就業工作在目標要素中各有側重,就業教育目標是為學生提供教育、信息、指導、咨詢等服務,保證學生正確分析就業形勢與政策,掌握就業方法,樹立正確價值觀與就業觀,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需求相統一;思政教育以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等為指導,愛國主義教育為基礎,思想道德理念為核心,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兩者均有相同教育目標,即培養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才,高校推行全面育人時,應將思政教育與就業主題緊密結合,抓住就業思政切入點,強化頂層設計,黨政領導安排育人工程,實現組織建設、制度建設、課程建設及教師建設的全面布局,吸引學生注意力。
二是建立師資隊伍。由輔導員、教輔人員、專業教師及學生干部共同組建成就業工作隊伍,將專業教師就業指導作用發揮出來,組織輔導員、專業教師及優秀學工教師、管理人才積極參與就業工作。教師了解學生個體情況,學生對教師感情也較為深厚,通過此種方式,能有效落實就業思想教育工作。而思政教師作為重要成員,其理論水平較高、教學經驗豐富、行政人員威望較高,通過引導就業教師定期交流,制定常態化協作機制,以此保證每位教師都能擁有扎實思政理論知識和就業工作經驗,為學生提供指導。高校還要加大資金投入,配備就業工作室,便于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與就業咨詢,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注重黨員干部的引領作用。
三是鼓勵政府人員與行業精英參與,建立校外師資聯動機制,構建校外就業導師庫,強化校外專家在學生社會實踐、創業實踐中的指導作用。在此過程中,可邀請專家舉辦講座,為學生傳遞最新資訊、分享職業經驗,加強學生對社會、就業的了解,助其提前根據專業做好職業、學業規劃。同時,還可以邀請知名企事業單位座談交流,和用人單位達成合作,共同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及創新創業平臺,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
總而言之,為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確保學生順利就業,高校既要做好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也要開展思政教育。特別是在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的狀況下,應實現就業工作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提高綜合素質。為此,可通過應用思政教育理論、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創新思政教育形式等方法,端正學生的就業觀念,深化就業指導,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