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永華,付壽坤
(1.三峽大學 土木與建筑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2.湖北夷通公路勘測設計有限公司,湖北 宜昌 443002)
農村公路是指納入農村公路規劃,并按照公路工程技術標準修建的縣道、鄉道、村道及其所屬設施。旅游公路是以公路為載體,以旅游資源為紐帶,用于滿足觀光、休憩、度假等旅游需求及傍生需求的交通設施綜合體。旅游經濟是綠色發展理念下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為了促進農村經濟新發展,方便人民群眾的交通出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農村旅游公路建設能將交通與旅游深度融合,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針對我國開展的旅游公路與農村公路建設實踐,楊燕、丁華等對旅游公路功能、類型等進行了研究和論述,江龍進、徐勇等對農村公路安全設計、縱坡等進行了研究與論述,但將農村公路與旅游公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研究和文獻較少,本文結合某農村旅游公路設計案例,對農村旅游公路的特點、設計理念和要點進行歸納總結,為類似工程建設提供借鑒。
本項目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龍泉鎮柏臨河沿岸,公路等級為三級公路,路線全長5.837 km,設計速度為40 km/h。項目依據龍泉鎮當地旅游資源的發展現狀,將公路沿線區域內景點、鄉村旅游產業、現代農業等加以激活和整合,對完善龍泉鎮路網布局,帶動產業多元化的發展,促進龍泉鎮旅游、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道路建設規模較小、道路等級低、造價較低。道路里程長5.637 km,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設計速度為40 km/h,平均每公里工程造價625.1萬元。
(2)老路利用率高、干擾因素較少、技術難度小。本項目大多為老路改擴建,公路修建干擾因素較少、主要是老路利用和優化,沒有高邊坡、大型橋梁和隧道工程,工程技術難度小。
(3)道路功能綜合性強、道路設施較多、交通負荷較小。為實現農村旅游公路的“慢游”這一功能定位,農村旅游公路應具備交通、休憩、服務、景觀等多樣化功能,道路設施配套需齊全。道路交通對象主要為客車、自行車和行人,貨運交通少。
(4)臨河修建、地形平坦、水主題突出。道路毗鄰柏臨河,河岸平直、寬闊,路線可達到較高技術標準。另外,垂釣休閑、親水活動和水景觀可作為旅游公路的一個重要主題。
(5)靠近農村居民點、綜合開發方便。道路靠近龍泉鎮附近村莊,可以將農家樂、商品銷售、餐飲、采摘等活動作為旅游公路的另一主題。另外,應考慮道路附近居民上班、上學、購物、散步等日常交通的出行需求。
樹立“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理念,做到“三個合理”:合理利用線位資源、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合理確定建設方案。充分利用舊路,千方百計地節約每一寸土地。盡量降低填挖高度、減小土石方工程,節省工程造價。
根據道路沿線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質等自然條件的變化,合理靈活運用技術指標和安全防護措施,保證線形的靈活性、連續性和均衡性,既做到路線方案合理,又確保行車安全和舒適。
綜合考慮公路功能、行車安全、自然環境等因素,使用合理的交通組織措施,配備齊全的交通、服務設施,營造美麗的道路景觀,充分滿足道路使用者個性化的需求。
結合項目所在地的建設條件、交通和環境特點,舊路利用、就地取材,方便施工和出行。充分利用當地自然風光、田園風貌、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旅游資源,打造特色鮮明的旅游主題,并使工程建設順應自然、融入自然。
依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麗鄉村的內在總要求,遵循“暢安舒美,創新和諧”的設計新理念,充分展現自然風光和田園風貌,突出歷史記憶和地域特點,打造“山水田園,生態龍泉”的農村主題旅游公路,實現交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農村旅游公路應具備交通、休憩、服務、景觀等多樣化功能,相應設施需齊全。根據項目定位和特點,確定公路功能和設施如表1。

表1 公路功能和設施關系
根據本項目的功能和定位,結合既有道路改造難度和建設條件,充分考慮項目區的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及建設方關于該項目建設標準的建議,公路技術等級采用三級公路,設計速度采用40 km/h,并依據公路工程技術標準確定本項目技術指標。
根據用地條件和交通功能的多樣性要求,為充分滿足農村旅游公路的“慢游”這一功能定位,斷面采用快慢分離的交通組織方式,設機動車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兼人行道),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采用雙黃線加隔離欄桿分隔帶,充分保證交通安全。
一般路段采用13 m寬整體式路基。道路主線與路側設置采用附加車道連接,設附加車道路段采用16 m寬整體式路基。不同路基寬度之間設置漸變段,漸變段長度15 m,采用三次拋物線性過渡。
全線無大填大挖,填挖高度均小于3 m,根據用地情況、地質條件、路基高度,填方邊坡采用1∶1.5~1:2,挖方邊坡采用1∶0.75~1∶1.5。路基邊坡采用植草防護,臨河路段采用漿砌片石擋墻進行加固。護坡道及道路兩側用地栽植常綠喬木、灌木。
為滿足旅游公路舒適性要求,機動車道路面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結構層次為:4 cm細粒式改性瀝青混凝土上面層(AC-13C)+5 cm中粒式改性瀝青混凝土下面層(AC-20C)+0.8 cmSBS改性乳化瀝青稀漿封層+15 cm厚5%水泥穩定碎石基層+20 cm厚4%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
為滿足旅游公路舒適性和美觀性要求,非機動車道(兼人行道)采用彩色瀝青路面,結構層次為:4 cm紅色細粒式改性瀝青混凝土面層(AC-13C)+20 cm厚4%水泥穩定碎石基層。
停車場停車位路面結構采用10 cm厚水泥混凝土預制砌塊+3 cm厚砂土+20 cm厚碎石墊層。在預制塊的空隙內,填入過篩腐殖質砂粘土并種草。
全線采用蓋板矩形邊溝、植草皮碟型溝、碎石盲溝、漿砌片石梯形排水溝等進行排水,確保路基路面的水穩定性。
交通工程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標志、道路交通標線、路側護欄、視線誘導設施等。旅游公路交通工程設計中應充分重視交通安全,做好大型綜合設施與主線間的交通組織,旅游公路兩側行人過街的交通組織。
為充分滿足公路旅游功能的要求,結合沿線現有的旅游資源,根據本項目確定的“山水田園,生態龍泉”旅游公路主題,全線共設置垂釣公園、農家樂園、種植采摘園、露營基地4處大型旅游休閑區。4個旅游休閑區布置在公路軸線與柏臨河軸線之間的沿河帶狀地帶,形成“一帶、兩軸、四點”的旅游公路空間布局。
(1)農村旅游公路應符合美麗鄉村建設的總要求,突出自然風光和田園風貌。
(2)農村旅游公路應遵循“慢游”交通功能定位,充分考慮非機動車和行人的交通需求,做好橫斷面布置,確保交通安全。
(3)農村旅游公路應充分挖掘沿線旅游資源,合理設置休閑和服務設施,用優質的旅游項目和服務帶給游客美好的體驗,帶動項目影響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農村旅游公路應充分做好項目調查,分析項目的自身特點,做好精細化的創作設計和特色鮮明的主題設計,避免同質化的公路建設。